至于内向还是外向,安静还是喧闹,圆滑还是沉默,与懦弱和娇气无关,不同而已。
讲了这些给小易,她有一些释然。
生活中也一样,素颜还是彩妆,裤装还是裙装,不同而已。不用拿着“不尊重人”来绑架一个喜欢素颜但是干净清爽的人淡妆浓抹,也不必用“徒有其表”来判定一个喜欢打扮不化全妆不出门的女孩子。在自由的年纪里,用自己觉得自在的方式,爱怎么美怎么美。
同时,和谁在一起,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在哪座城市驻足,更是没有固定的标准,别人的规劝,只是别人的设想。在保证“内核”没有问题的前提下,轮廓爱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曾经我一直在纠结怎么改掉“不接地气儿”的毛病,也曾想遮掩住对于过度热情的人的刻意疏远,按照大家以为的标准做一个标准的优秀青年。然而还是做了很多明明知道“标准答案”却选择其他选项的事情。
比如离开别人求之不得的工作岗位回学校念书,比如结束一段别人看起来很合适的恋情,比如抗拒着假装和所有人都热情洋溢。
这些看上去不符合标准的做法,往往意味着走上一条更远更孤独的路。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也没有办法知道这样走下去是坦途还是泥泞。
但是我愿意沿着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走下去,无论要承担什么,不抱怨,不埋怨。因为在这条路上,我可以不用刻意的自我激励就有走下去的动力。于是,有了一种莫名的安心。
承认并接受自己跟别人的的千差万别。不需要,也不应该拿同一把模具把自己和别人塑造成同一个形状。各自创造社会价值,也经营自己的生活,相安无事,各自灿烂。
在家读书写字的汪涵和热衷于微博灌水逗比的刘烨,各自快乐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高晓松和想好再说的蔡康永,各自微笑着。世界也因此富饶而美丽。
捍卫自己最适应的样子,怎么也不能算是一种懦弱。
群体统计会认为某种场合有优劣之分,但对于个体而言,适应性千差万别,强迫自己做另一个类人,无止境的妥协,终究会和真正的自己疏远。面对不同,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活得快乐而丰富,是最大的勇敢。
电影《修女传》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女主角嘉比亚,是一位医生的女儿,为了信仰主动放弃订婚到修道院灵修,成了路加修女。但是修女长袍之下的嘉比亚有一颗热情的灵魂,在经历过挣扎之后,决心还俗,摆脱束缚,寻找更适合的自己。
在电影的最后呼应开头,嘉比亚摘掉了修女的戒指,一件件脱掉修女的服装,换上自己的衣服,她离开的背影,让我感动不已。
嘉比亚明白,信仰从来都不是一种形式,不是束缚和抗拒,而是内心平衡的把握。用最贴近自己本性的方式活着,才是对信仰的最高尊敬。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嘉比亚在离开家去做修女时,满心欢喜地对父亲说:“我一定会让你骄傲。”父亲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触良久:“亲爱的,我不要你让我骄傲,我只要你快乐。”
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快乐的生活是一种奢侈。对于内心快乐和舒服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骄傲。
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成为更好的人,不意味着牺牲所有的快乐和舒服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骄傲。
喜欢三五成群,或是孤独成瘾,没什么优劣,自在就好。热衷于野心勃勃或是岁月静好,没什么大碍,丰富就好。留在大城市或是回归小地方,没什么干扰,精彩就好。寻找最适合是自己的状态,靠近它,保护它。
毕竟,我们不必活成同一种形状。
在可控范围内,用最舒服的方式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哪怕是别人看起来怪异的姿态。比起橡皮人,一个轮廓棱角分明,但是内核温润丰富有质量的人,反而能赢得更多尊重。
我们生而不同,也必将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