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时艺见

闲谈:每个人的耳朵里都有只“虫”


Listen Later





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洗脑的“神曲”:过年时超市里的“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晚上广场舞大妈们放的“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问起美国人听过的亚洲歌曲,他们张口就来的“欧巴江南style”,为什么这些“神曲”一旦进入了你的耳朵就会挥之不去?


西方将这种现象称作“耳虫”(earworm):即脑子里满是一首歌的旋律,嘴里不由自主地哼出来,走哪儿跟哪儿。科学家也把这种现象称为“无意识音乐成像”(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INMI)。根据国际音乐理解与认知大会的数据,91%的人每星期都会至少有一次“耳虫上脑”的经历,当人感到疲惫、压力大的时候被洗脑的几率会更大。同时,研究还指出,一个人越具有音乐性,就越容易发生被洗脑的经历。2006年发表在《意识研究》杂志(Consciousness Studies)上的一篇文章显示,钢琴家和作曲家几乎一直都存在这种现象。



什么样的歌曲具备洗脑的特征呢?

首先是熟悉。《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中一篇研究表明,越熟悉的歌就越可能洗脑。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大脑都会留存下来最近经常听到的歌。

其次是容易唱。洗脑歌曲采用的是非常简单的整体旋律模式,节奏快,变化少。

最后是有冲击力。在共同的结构当中,容易洗脑的歌曲会倾向于加入一些不寻常的旋律,例如更多或更大的高音差。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被洗脑?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足够清晰的解释,但是2005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表示,听觉皮层(即处理声音的部分额叶)在听到熟悉歌曲的时候,有一部分在无意间被激活。换句话说,当音乐暂停时,大脑会强迫性地填补空白,旋律就被自动写入了。


阅读笔记:

1、耳虫:指某个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断不由自主、反复地出现在脑子里

2、耳虫如何形成:听觉皮层被无意识激活

3、什么样的歌曲容易产生“耳虫”:熟悉的、容易唱、有冲击力


以上内容由磨时艺见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磨时艺见By 磨时艺术


More shows like 磨时艺见

View all
不开玩笑 Jokes Aside by 不开玩笑JokesAside

不开玩笑 Jokes Aside

117 Listeners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by 阿司为您读书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2 Listeners

三个火呛手 by 思宇_XgEd

三个火呛手

5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