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爆裂鼓手》里看出了励志、奋进;有人从里面看出了极端变态,看出了扭曲的价值观。可能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全面地理解《爆裂鼓手》,都只看到了这部电影的一个侧面。其实《爆裂鼓手》这部电影几乎没有价值取向,而只是在简单地、准确地描述一种“真实”。导演只描述,不评判。
从“第19个英文字母”和“第13个英文字母”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可能稍有戏谑,但也可能是最简单、最直接进入电影描述的这种“真实”的途径。
1.《爆裂鼓手》传达给观众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这种感受如何储存在观众的情感记忆里?
2.《爆裂鼓手》的“余韵悠长”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多义性”电影分几类?《爆裂鼓手》属于哪一类?
4.为什么有的观众会认为《爆裂鼓手》是励志片?
5.为什么有人从《爆裂鼓手》里看出了变态、扭曲的价值观?
6.从福柯的权力理论看《爆裂鼓手》,到从“第19个英文字母”和“第13个英文字母”的角度看待《爆裂鼓手》。
7.男主尼曼不仅在师生关系中扮演“第13个英文字母”,在生活中也习惯性扮演“第13个英文字母”。
8.老师弗莱彻不仅在师生关系中扮演“第19个英文字母”,在生活中也习惯性扮演“第19个英文字母”。
9.电影在哪几处剧情展示了尼曼盛气凌人的一面,也就是他隐藏的“第19个英文字母”属性?
10.电影如何展示弗莱彻臣服他人的欲望,也就是他隐藏的“第13个英文字母”属性?
11.弗莱彻这个角色被观众普遍误解的两个方面。
12.你看出尼曼、弗莱彻二人的高度相似性了吗?
13.电影最后,尼曼的鼓乐巅峰是如何达成的?这个过程中弗莱彻起到了什么作用?
14.电影结尾尼曼打鼓,先慢下来再提速的操作,是为了什么?
15.现实中请及时抽离权力不对等关系。
🎞️ 两个变态相互折磨。终于在电影最后一起到达音乐顶峰,达成大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