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敲月下門

孝心感天


Listen Later

《雜寶藏經》卷二 孝心感天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時,曾為比丘們講述了一個孝順長者子的故事:過去,在印度波羅奈國流傳著一個陋習─當父母年老時,就將他們活埋,以節省食糧來養活子息。時間一久,竟成了這個國家的法律規定。
波羅奈國中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十分孝順,因此,對國內有這樣一條法律實在不能認同,總希望有一天能夠導正它。
歲月不饒人,長者逐漸老邁了,兒子為了孝順父親,便偷偷在地下建了一座密室,將父親藏在裡面,每天以上好的飲食供養父親。他這份孝心,感動了天神現身前來協助。天神手中拿了一卷紙,來到波羅奈國王的面前,對國王說:「這張紙上有四個問題,如果七日內能夠解答出來,我就擁護你和你的國家;如果答不出來,我就把你的頭劈成七塊!」說完,就立刻消失了。國王緊急召集群臣共同商議,然而,大家望著紙上的四個難題,絞盡腦汁卻還是束手無策,期限一天天的逼近,國王急如熱鍋上的螞蟻。於是,將問題昭告天下,凡是能夠找到解答的人,就能得到最大的獎勵:「不論什麼要求,國王都答應他。」
天神到底給了國王什麼難題呢?「什麼是最大的財富?」「什麼是最大的快樂?」「什麼是第一美味?」「什麼最長壽?」
長者子見到這四個問題,立即跑回家詢問密室中的父親,果然,長者一一給了圓滿的答案:「信用是最大的財富。」「修行正法是最大的快樂。」「誠實語是第一美味。」「法身慧命最為長壽。」
長者子向國王稟告這些解答,於是國王順利通過了天神的考驗,國王高興極了。便問長者子:「這些答案是你自己想的嗎?還是誰教你的呢?」長者子回答:「是我父親教導的。」國王非常詫異:「你父親?他不是已經很老了嗎?他現在在那裡?」「請大王饒恕,我的父親確實已經老了,而我違反國法,私自將他藏在家中的密室。」長者子接著說:「大王,父母對我們的深恩,如天地一般:十月懷胎、辛苦的撫養長大、還要教育一切為人處事的道理,才能成就今天的我們。縱使有人能左肩擔父、右肩擔母,行走一百年,並且無微不至的事奉、供養,這樣做,都還無法報答父母的深恩啊……!大王,我別無所求,只希望大王能廢除『活埋年老父母』這條法律。」當然,波羅奈王必須遵守諾言,答應長者子一切的要求。而事實上,國王也深受感動,不僅廢除這條法律,還增加另一條法律:「凡是不孝順父母的人,將治以重罪。」
佛陀對比丘們說:「能夠孝養、恭敬父母,即是孝養、恭敬一切佛及賢聖,這是非常殊勝可貴的。」佛陀接著說:「當時的長者子就是我,由於當時能夠去除不孝的陋習,更成就孝順的法律,這份功德福報,也就是今日成佛的資糧!」比丘們聽了都讚歎不已,紛紛發心效尤。
這個故事說明「孝道」
古今中外,無論任何宗教都是提倡孝道的。父母養育子女,終其一生,心念都繫在兒女身上,這種恩情是用盡一生的生命也無法報達的。
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無量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所以我們應將這感恩的心,推及一切眾生,人人皆能如此,這個世界必定更詳和。
另外這個故事裡天神提出四個問題,我們也來探討一下
什麼是最大的財富、快樂、第一美味、最長壽,每個人的衡量標準都不一樣,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場不同,價值觀不同,所得出的結果,自然也就迥然各異
「什麼是最大的財富?」對生病的人,身體健康是最大財富,對於追求理想的人,希望是最大的財富、無欲、智慧、平安、金錢、知識、權利
故事裡長者說「信用」是最大財富?因「信用無價」,孔子:「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人一但信用破產,想要有成就是很困難。經商需要有信用,生意才會興隆,做事講信用,才不會投機取巧,為人處事有信用,就會得到支援,那就是財富。
「什麼是最大的快樂?」-家庭有缺失的人,美滿幸福是最大的快樂、貧窮的人有錢就是快樂,根據密西根大學研究部門提出的一份報告指出,金錢的3種常見觀點如下:一、人最擔憂的事物:金錢。二、最讓人快樂的事物:金錢。三、最讓人不快樂的事物:金錢。不知足的人即使很富有,也不會很快樂。曾看過一篇文章說1、住院部沒有家人。2、監獄裡沒有親人。3、家裡沒有啃老族。4、父母健康,孩子爭氣。5、自己發奮,事業有成。看起來簡單,可有時就是不順心
故事裡說「修行正法」,有正確的人生觀,當遇到順逆境時,知因識果,就能離苦得樂。
「什麼是第一美味?」一般人會想是美食,但食物的美味因人而異,有人喜歡辣,有人喜歡甜、鹹、酸,算不上美味。
故事裡「誠實」是第一美味,誠實面對自己內心起心動念、外在六塵事情,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因緣具足時就能得到美味的果實。
「什麼最長壽?」大家會想烏龜很長壽或是百年的老人或世界的長壽村等,世間萬物皆為因緣和合而有,有生必有滅,在有限的生命中,渴望長壽,無異是捨本逐末。因為人生於世,百歲光陰一剎那。何況「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功名富貴,誰能久享?
故事裡說「法身慧命」是眾生本具的佛性。原生佛體同,聖凡無二,靈明覺照,清淨無染。眾生迷而不覺,佛性就隱而不現。楞嚴經說:「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們學佛要親近善知識,見聞學習佛的正法;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使本具的法身慧命,得以覺醒。因而萌智慧芽,開智慧花,結智慧的果實。以佛法來淨化身心,淨化世界,成就道業!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僧敲月下門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More shows like 僧敲月下門

View all
阿善師鑑識實錄 by 阿善師製作團隊

阿善師鑑識實錄

93 Listeners

8靈3研究所 by S所長 & 各靈能者

8靈3研究所

6 Listeners

禪心世界 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禪心世界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