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2016年12月11日主日讲章/晓峰 牧师


Listen Later

经文:《创世记》十五章

前言:

亚伯拉罕在经历和罗得的分开以及营救罗得的事件之后,上帝再次在异象中对他讲话。本章所记载的就是异象中上帝和亚伯拉罕之间关于后裔土地应许的对话,以及因着亚伯拉罕要一个凭据,上帝就给了他一个可见的立约仪式。

这一章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6节是上帝在异象中对亚伯拉罕讲话,7-21节是立约仪式。这两段的写作手法很像,结构也类似都是以对话来展开内容,都是首先上帝讲话,亚伯拉罕回应(质疑),上帝再讲话,立约总结。但这一章的主题其实不在应许之地和后裔上面,而在信心上。主要关注在,对于亚伯拉罕来说上帝起初呼召他给他的应许之言可信吗?亚伯拉罕是如何来理解上帝的应许的,以及上帝是如何来解决亚伯拉罕信心中的问题的。

一、耶和华在异象中对亚伯兰说话(1-6节)

1.上帝在异象中所说的第一句话

【创15:1】 这事以后,耶和华在异象中有话对亚伯兰说,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

“这事以后”作为承上启下的用语,不单单是一个时间用语,更是理解十五章亚伯拉罕信心状态的背景。“这事”指亚伯拉罕救回罗得、拒绝所多玛王所说的财物,献十分之一给撒冷王麦基洗德等一些列事件。无疑这一系列的事件是亚伯拉罕灵性的高峰,并经历了多次的得胜。按说这时的亚伯拉罕应当处于平安喜乐当中,但是我们从上帝选择在这个时候向他显现,并和他的对话中却看到似乎亚伯拉罕处于一种惧怕和情绪的低落当中。

因为上帝在异象中向亚伯拉罕说的第一句话就一个安慰和鼓励的内容:“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我们不禁要想,亚伯拉罕不是刚刚得胜吗?为何突然上帝要亲自告诉他不要惧怕呢?很有可能是亚伯拉罕在救回罗得之后就开始担心四王会否来报复自己。之前出去营救罗得的时候没有惧怕,得胜之后却惧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从亚伯拉罕对于上帝所说“必大大地赏赐你”的反应可以看出一些迹象。

2.亚伯拉罕对上帝所说的第一句的回应

【创15:2】 亚伯兰说,主耶和华啊,我既无子,你还赐我什么呢?并且要承受我家业的是大马色人以利以谢。【创15:3】 亚伯兰又说,你没有给我儿子。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后嗣。

亚伯拉罕对上帝话语的回应,似乎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对上帝所说的“大大的赏赐”不那么感兴趣的意味,这也印证了我们刚才提到的亚伯拉罕此时的内心状态有沮丧和落寞的成分。吕振中本将十五章2节的“我既无子”,译为“我快要去世了,还没有儿子”。这个翻译符合原文的意思“我快要走了,还没有儿子”。如果是这样的话,亚伯拉罕心里沮丧、低落的原因就明了,是因为没有儿子来继承产业和应许。

可能对于亚伯拉罕来说,最一开始是以罗得作为自己家业继承人来考虑的,因为从血缘上罗得是自己的侄子,罗得的父亲,亚伯拉罕的弟弟哈兰又死在了迦勒底的吾珥,罗得从某个意义上变成了孤儿,撒拉又不生育没有孩子,从当年亚伯拉罕的父亲他拉出吾珥的时候的描述,“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妇撒莱,出了迦勒底的吾珥”(创十一31),给人的感觉这就是一个祖孙三代的家庭组合。但后来因为牧场争执,罗得离开亚伯拉罕去往了平原的城邑,并且最终挪移帐篷,住进了索多玛(创十三12)。创世记经文对于罗得从帐篷到城市转移的记载,可以看成是罗得和亚伯拉罕在属灵上的分离,亚伯拉罕自从蒙召离开迦勒底的吾珥之后,一生就没有再为自己置办房产,一生支搭帐篷居住,住帐篷表明他持守上帝呼召他的寄居生活;而罗得住进了城市,进入了地上的房屋产业则可以看作罗得拒绝在亚伯拉罕所蒙的呼召上与亚伯拉罕同行。这一次四王五王打仗,亚伯拉罕拼死把罗得从四王手里给抢了回来,可能亚伯拉罕盼望罗得能够重新归回。但很令人诧异的是,创世记十四章中对于罗得如何面对亚伯拉罕没有任何记载,只是说明了亚伯拉罕得胜了,将罗得抢了回来,亚伯拉罕就回来了,两个人又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走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中。而且从后面十九章的经文可以知道罗得当时选择继续住在所多玛城里。从牧人相争到罗得挪移境界,到这一次继续住进所多玛,罗得彻底从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之福分中离开了。

罗得的离开可能令本来满怀希望复合关系的亚伯拉罕情绪低落,内心失望,从而引发了他对于上帝给他的应许的怀疑,这怀疑又导致对于四王可能报复他的恐惧。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中,上帝在异象中向亚伯拉罕讲话,以此来坚固他。

1)亚伯拉罕的信心为何在此时会软弱呢?

其实,在起初上帝呼召亚伯拉罕出吾珥的时候,并未提到土地、后裔、君王等具体应许的内容,只是提到了国度与祝福的应许,当然我们知道既然提到了国度,那么必然会包括土地、后裔(人民)、君王等要素。但这些要素内容的应许却是在此后多次的立约应许中逐渐显明的。第二次上帝应许的启示,发生在亚伯拉罕和罗得分开之后,这一次的立约应许中非常明确地提到了国度应许中的土地和后裔的内容,“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南西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创十三14-15),“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创十三16)。

对于亚伯拉罕而言,如何理解上帝对他讲的这些话呢?我想,亚伯拉罕一开始并非是以一个属天的角度来理解的,很可能他是照着自己在地上生活的经验、照着一个属世的角度来理解。这不是说,亚伯拉罕对上帝的应许没有信心,恰恰相反他笃信上帝的话语必定成就,只是,他不知道上帝是怎样来成就上帝的应许的。因为是一个属世的理解,所以可能在亚伯拉罕看来,他需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上帝成就上帝自己所讲过的话。对于土地,他不知道自己能有什么方法得到,这超出了他的能力,可能不得不凭着信心交给神了;对于后裔,他觉得至少自己还能有所作为。这一点我们从亚伯拉哈对上帝说“承受我家业的是大马士革人以利以谢”可以知道。当然,对于亚伯拉罕来说,可能原先最理想的产业继承人是罗得,罗得如此决绝地不肯回头,他才不得不动了选择一个外族仆人来作为继承人的念头。

亚伯拉罕当然知道仆人做继承人不是他想要的,不是理想的结果,自己所生的儿子才是最好的。但是撒拉不能生育,儿子作为继承人在亚伯拉罕看来是不可能的了。选择罗得已经是退而求其次了,选择以利以谢只能说咬牙能接受而已。亚伯拉罕在自己对于上帝心意和能力有限认识的前提下,分析出了这样一个在他看来“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亚伯拉罕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上帝所说的话不至于落空。甚至,我们可以说,亚伯拉罕之所以跟上帝讲让以利以谢做继承人,不是为了自己考虑,而是为上帝考虑的。虽然,亚伯拉罕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充满了苦涩、遗憾和无奈。

但这不是荣耀的神耶和华上帝做事的风格,给赐福还让领受赐福的人心中没有喜乐。上帝要给就给最好的,而且好的超乎人的想象,正如经上所言:“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亚伯拉罕相信上帝所说的话必定成就,但是亚伯拉罕此刻的信心还不够“完全”,或者说,这信心是有神学上对上帝权能认识的误区和局限性的“人的信心”。

对于领受土地、后裔应许的亚伯拉罕来说,他万分希望是自己亲身的儿子来继承上帝所讲的伟大的应许(目光所及都归于你,后裔如同尘沙繁多),但在他看来,这只是理想而已,或者说,这只是个梦想,想想就罢了。在亚伯拉罕的头脑中,让撒拉生一个儿子来继承产业和应许,根本就不是一个选项,他都未曾为此求过上帝,他可能从来就没有想到,这位向他显现呼召他出吾珥的荣耀的上帝到底是有多荣耀,他可能从未想到过这位耶和华上帝可以让撒拉怀孕生子。换句话说,他不相信他所信的耶和华神有这样的能力,他对上帝从未有过这样的信心。根据他在迦勒底的生活经验,根据他所了解的那些人们敬拜的偶像的“神奇能力”,他认识中的“神”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和作为。此时的亚伯拉罕对于耶和华上帝的认识不是凭着对上帝真知识,而是凭着自己心里所以为的属地观念。这样对上帝的认识有局限的时候,对于上帝的信心也同样就是有局限的。

// 正如我们之前所分享过的,亚伯拉罕作为信心之父,他的信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是天然就有的。他的信心也是在一系列上帝所加给他的试炼和挑战中陶造出来的。甚至,上帝藉着我们所遇见的各样艰难的事情来训练我们,甚至藉着苦难,灾祸来训练我们,但上帝的慈爱和诚实在于“神让万事互相效力,让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他向我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耶二十九11)。甚至,哪怕是我们的软弱和跌倒,上帝都预备了够用的恩典和保守,来给我们恢复的机会,而非是绝望和沉沦。就是从这样一次次的挑战中,亚伯拉罕开始更多地认识上帝大能之权柄、无比之恩典和心意之美善。只有经过了这些挑战之后,他才会在面对上帝命令他将以撒献为燔祭时,不但顺服,而且以信心突破了自己对于上帝命令中人理性的不能理解之处,(既然以撒是要承受产业的,上帝却又要将以撒献上,照人的常理来看死了的以撒就不可能来承受产业了),但亚伯拉罕根据过去对上帝的各样经历,上帝从未亏待过自己,也没有损害过他,每次他都觉得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不可能的时候,就表明自己是以人有限的眼光来认识神的能力和本性了,是人照着自己的经验和世界的视角来看上帝了,就表明自己应当单单照着上帝的自我启示来思想上帝的命令,这个时候对上帝认识和信心需要突破了。在献以撒这件事情上,亚伯拉罕从上帝的美善和过往对上帝的经历来思想,既然上帝说以撒是承受产业的,上帝又要杀了以撒,那么只能表明上帝必然会让以撒复活。亚伯拉罕就这样对上帝的认识一路进深,从可以令撒拉怀孕飞跃到了他所信的耶和华上帝竟然是一位可以让死人复活的神。

2)对上帝应许值得称许的信心

但这并非表明亚伯拉罕对上帝应许的信心是虚假的,恰恰相反,他是真的相信上帝关于土地和后裔的应许,虽然在实现方式上他有他自己的考量。这一点从亚伯拉罕对上帝所说的“主耶和华啊,我既无子,你还赐我什么呢?”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亚伯拉罕其实很不愿意让自己的仆人大马士革人以利以谢来继承自己的家业和上帝的应许,甚至让罗得继承都不是他心里所期望的最好的方式,最好是撒拉所生的;但撒拉不能生育,罗得又离开了,为了上帝的缘故,亚伯拉罕就“咬牙”也接受了自己仆人来承受产业和应许了。

让仆人做继承人这是所有继承人选择的最无奈之举。在亚伯拉罕看来,选择让大马士革人以利以谢来作为继承人,已经是突破了他的极限了。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这并非是亚伯拉罕信心的软弱,而是他信心的真实。虽然这信心尚不够完全,但只从亚伯拉罕对上帝有限认识的层面而言,这信心已经弥足珍贵了。

纵观在关于后裔一事上,亚伯拉罕每一次所采取的方式都是对他自己内心极限的挑战,每一次他都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苦苦挣扎。

3.上帝在异象中所说的第二句话:对于后裔的再次应许(第三次)

【创15:4】 耶和华又有话对他说,这人必不成为你的后嗣。你本身所生的才成为你的后嗣。

【创15:5】 于是领他走到外边,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吗?又对他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

针对亚伯拉罕带着一些“不满、失望、低落”的情绪表达着自己没有儿子来继承产业和应许的难过之情,以及亚伯拉罕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上帝清晰地告诉他,你所说的不可能,然后再一次重复关于后裔的应许。

这是上帝第三次给亚伯拉罕应许的话语,这也是第二次在应许中直接提到关于后裔的应许,第二次给亚伯拉罕应许的时候,是第一次直接提到后裔的应许,只提到了将来上帝所给的后裔如同尘沙那样的繁多。这一节经文中是第二次提到后裔的应许,不但提到了将来后裔的数量如同天上的星那样的多不胜数,而且提到了后裔的出处不能是领养,必须是自己生的。这样其实就是告诉亚伯拉罕,之前他所想的都是不可以的,都不是上帝的旨意,无论罗得还是以利以谢都不是上帝所说的承受应许的后裔。// 到十七章上帝再次向亚伯拉罕显现,第四次提到后裔应许的时候,才提到上帝所说的后裔根本就不是亚伯拉罕所想象的用世界的方法可以得到的后裔,不管是领养还是凭着血气的自然生育,都不是上帝所预备的,上帝所预备的承受应许的后裔不但要是从亚伯拉罕本身所生,而且也必须是从撒拉所生。换言之,承受应许的后裔,必须是凭着信心,从上帝超然的能力所生的才可以。

4.对亚伯拉罕信心的总结评述

【创15:6】 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

【罗4:3】  经上说什么呢?说,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
【加3:6】  正如,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
【雅2:23】 这就应验经上所说,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他又得称为神的朋友。

这是非常罕见的圣经作者在《创世记》的经文中对于亚伯拉罕如此直接的评价,因为这句话非常的重要,新约保罗书信里两次引用这一节经文来说明因信称义的真理。

首先保罗论到了亚伯拉罕之所以被上帝选中,之所以上帝跟他立约,完全是出于上帝自己的拣选和主权,而非是看中了亚伯拉罕有什么功德,亚伯拉罕被称为义,不是因为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在很多方面都不够完全,而是因为他对上帝所说话语的回应,那就是信心。在使徒保罗看来,旧约和新约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本章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中所体现的亚伯拉罕的信心。这约被称为亚伯拉罕之约,这约根本就没有提到任何人的功劳和责任的方面,这是一个完全的单方面的恩典之约。无论旧约(西奈之约)还是新约从某个意义上来讲都是以此约为基础的。新约并非是一个以律法为基础的约,而是一个完全以耶稣基督的救赎为基础的恩典之约。从本质上来看,西奈之约依然是恩典之约,因为西奈之约是在上帝将以色列人从埃及带领出来之后才给他们的律例,这律例并非是说只有遵守了才能成为上帝的子民,而是说,他们现在已经是上帝的子民了,现在上帝要告诉他们一个上帝的子民的群体,在行为、礼仪、民事都各个方面为了显出与世界的不同而应当有的规范和特点来。次序上,是先成为上帝的子民,后赐下了上帝子民样式的规范。但因着人的罪,以色列人竟然将这恩典之约的内容解读为自己可以凭着血气的努力达到律法的要求,从而可以凭着自己的行为成为上帝的子民。所以,新约时代他们看到主耶稣的时候,他们不能接受基督所宣告的每一个人都是罪人都需要悔改,唯独凭着信心才能成为上帝子民的福音。

我们先来看“义”这个词的含义,义这个词的基本含义就是一个人符合了上帝的标准或要求,与上帝有一个正常的关系,在上帝面前有一个合法的地位,表明这个人是蒙神喜悦和接纳的。上帝为何把义的恩典给亚伯拉罕呢?乃是藉着亚伯拉罕对上帝话语的信心。

信心并不是功劳,而是对上帝话语的合宜回应。其实,即使这里评论说亚伯兰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这里的信也不是指亚伯兰有相信神可以让撒拉生育的信心。此时亚伯拉罕的信心突破,只是从以利以谢身上挪移开来了,这次的信心并非是一个完整的突破,只能说既然上帝说“你本身所生的才成为你的后嗣”,那么亚伯拉罕就放弃了自己所想出来的继承产业和应许的办法。这就是亚伯拉罕的信心。哪怕是字面的理解,亚伯拉罕信心的宝贵在于,我理解到什么程度,我就信到什么程度,上帝你怎么说的,我就怎么信。既然你说继承产业和应许的人要从我本身所生,那我就信。这个信心还没有达到上帝可以让不生育的撒拉怀孕的程度,还没有到这么大的信心。这是等到上帝再次显现的时候才需要他继续突破信心的极限,等到上帝再次更加清晰地告诉他不但要从他本身所生,还得是从撒拉所生才算是能继承产业和应许的后裔。亚伯拉罕信心的宝贵有一个值得我们留意的模式,那就是照着神所赐给的恩典,看自己合乎中道;信心到了什么程度,就行到什么程度。从出吾珥,就是这样,出来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但既然上帝没有告诉,只是让他先出来,他就先出来。上帝说,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亚伯拉罕就搬家居住(创十三17-18)。还有这次,虽然亚伯拉罕因为罗得的事情信心软弱想让自己仆人来做继承人,但既然上帝说了“这人必不成为你的后嗣,你本身所生的才成为你的后嗣”,他马上就顺服了。

二、立约仪式

这一段关于立约过程的记载实在令人震动,也令人感动。

1.关于土地的再次应许

【创15:7】 耶和华又对他说,我是耶和华,曾领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为要将这地赐你为业。

在这句话中,上帝特别提到了关于土地的应许,只是在这一节经文提到土地的应许的时候,有两个地方有些特别,一上帝特别强调了自己的名号,二特别提醒起初呼召亚伯拉罕出吾珥的事件。前者强调了上帝的权能和信实,上帝的名其实就是这应许实现的保证,既然上帝呼召亚伯拉罕出了吾珥,就一定不会让他再回去。上帝必能做成这事。

2.亚伯拉罕的反应

【创15:8】 亚伯兰说,主耶和华啊,我怎能知道必得这地为业呢?

我们应当对于亚伯拉罕的反应感觉奇怪,他在说什么呢?他是在质疑上帝话语的真实性吗?不是,他在向神要一个证据。亚伯拉罕为何要向神要一个证据呢?难道单有上帝的话语还不够吗?

从十六章3节我们知道,此时亚伯拉罕从离开吾珥居住在迦南地已经过去约十年了,这十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对于亚伯拉罕来说,有失败有得胜,但有一样没有变化,那就是上帝所应许的土地和后裔还是“杳无踪影”。或许亚伯拉罕原本指望他拼死与强大的四王争战抢回罗得,可以让罗得重新回到自己身边,但没有想到罗得竟然执意还要留在所多玛城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上帝应许的事情一点成就的迹象都没有,亚伯拉罕对于上帝应许的信心还那么刚强吗?

上帝也是在这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向亚伯拉罕再次直接显现,并向他讲话,再次强调关于土地和后裔的应许。亚伯拉罕这一次虽然信心被称许了,但是他却需要上帝给一个证据。

那么到底亚伯拉罕向上帝求证据符合神的心意吗?难道他不应当听见了上帝的话语之后就应当毫不迟疑地相信了呢?当然,第六节的经文告诉我们亚伯拉罕已经信了,那为何还要求一个证据呢?有时候,求证据并不表示对上帝没有信心,而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有时候,不求证据才是对上帝没有信心,比如亚哈斯王。很多时候,我们还在这个身体当中,我们需要一个可见的凭据来印证我们在异象中所听见的上帝的话语。我们很容易就开始怀疑起初上帝放在我们里面的感动,尤其是长时间没有看到上帝应许的实现的时候更是如此。亚伯拉罕从第一次听到上帝的呼召,到这一次信心低落大约过去了十年的时间了,上帝所讲的还没有成就,他内心里面的确据或许已经开始动摇。所以,这当然是亚伯拉罕的小信,但这是“诚实的”小信,这是对自己软弱清醒认识中的信心。我想,对于亚伯拉罕来说,他可能已经意识到后裔土地的应许可能不是几年就能看见的,事实上以撒的出生也的确是在这一次上帝给他证据之后15年才发生的事情。土地的应许实现更是他这辈子看不到了,400年之后才会成就。所以,这里要一个证据,上帝并未不喜悦,反而上帝很乐意地就给了他一个可见的证据。以后,每当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地寄居生活的时候,遇见了难处,信心进入了低谷,开始怀疑上帝是否真的曾经这么说过呢?这有没有可能是我自己精神恍惚中想象出来的呢?他就会想起上帝所给的这个证据,他不但预备了一头牛、一只山羊、一只绵羊、一只斑鸠,一只雏鸽,把牛羊都曾剖开,还曾伸手赶逐要吃这祭牲肉的鸷鸟,这些经历都成为他信心重新刚强的起点。

就像摩根所言,有人求凭据是出于信心,有人求凭据是出于不信。我想亚伯拉罕这次所求的证据,乃是出于他对上帝的信心。也就是说,求证据是在有信心之后,而非是在信心之前。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上帝的心意去求一个征兆,和这里亚伯拉罕所求的证据是完全不同的。亚伯拉罕是在听到了上帝清楚的话语应许之后才求一个证据的,而信心是从上帝的应许而来,甚至可以说是内在的;通常外在的环境只能印证信心,不能产生信心。

上帝也真的给了亚伯拉罕一个证据,只是这个证据给了之后,关于土地和后裔应许的更多细节也同时告诉了他,相对于他等了十年都已经有些等不及了,这次告诉他的上帝的时间表简直是超越了他的想象,那就是要等四百年以后关于土地和后裔的应许才会应验。并且,上帝也告诉亚伯拉罕,你可以活大年纪,你却等不到看见的那一天了。

3.关于后裔应许中的诸多具体预言

【创15:13】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的确知道,你的后裔必寄居别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们四百年。【创15:14】 并且他们所要服事的那国,我要惩罚,后来他们必带着许多财物从那里出来。【创15:15】 但你要享大寿数,平平安安地归到你列祖那里,被人埋葬。【创15:16】 到了第四代,他们必回到此地,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

就在这一段关于后裔非常具体的描述中,上帝第一次告诉亚伯拉罕,虽然我已经应许你土地和后裔,但是得着土地和后裔的过程并非如你所想象的那样,而是要经历很多艰难和死亡。你的后裔会有一段时间离开应许之地,在外邦人中成为大族,然后他们才会被带领回到应许之地。基本上,这就是告诉亚伯拉罕,这应许在你有生之年是无法看到了,你只能凭着信心相信这是真实的。

这个过程就是整卷摩西五经及《约书亚记》所记载的以色列人的初期历史,起初雅各带着75人上埃及去投奔约瑟,等到430年之后(出十二40),他们已经成为了一个约有两百万人的大族,在摩西的带领下出了埃及,在旷野漂流40年后,在约书亚的带领下进入了迦南。

为何要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呢?一方面迦南地原住民的罪孽还没有满盈,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亚伯拉罕后裔信心的训练过程。前者告诉我们,以色列进迦南并非是世俗意义上的入侵,而是属灵意义上的上帝的审判;以色列人并不配得迦南美地,他们也不比亚摩利人更好,单单是因为上帝爱以色列人,是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已经满盈了,上帝要藉着以色列人来刑罚亚摩利人,并将这地赐给他们。后者告诉我们,应许之地的承受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好多次似乎上帝的计划就要失败了似得,但神却照着自己的慈爱和诚实将以色列人领进了应许之地;这个过程显明了人的全然失败和上帝的全然得胜。能进入应许之地,没有任何人可以夸口说是靠着他们的勇敢无畏和自信进去的,反而整个过程淋漓尽致地显明了人的软弱和不信,显明了人的跌倒和悖逆。这个过程显明了应许的成就,完全是出于上帝自己全然的怜悯、恩典和信实,是上帝自己单方面守约施慈爱。所以圣经里面多次提到神为了纪念祂向以色列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创五十24,出二24,出六8,申三十四4,王下十三23,等等),才施恩给他们。

这也可以应用在新约上帝子民群体身上,同样藉着信耶稣得以认识上帝,得着永生的盼望,这不是出于人自己的聪明智慧,也不是出于人的行为善功,乃是完全出于上帝的恩典(弗二8-9),普世所有的人都伏在罪和死亡当中,没有一个义人,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连一个也没有(罗三10-12)。

// 在一个更大的宇宙性的背景下,这就是上帝救恩计划的施行过程中,背后激烈的属灵争战。

4.关于立约过程

【创15:9】  他说,你为我取一只三年的母牛,一只三年的母山羊,一只三年的公绵羊,一只斑鸠,一只雏鸽。【创15:10】 亚伯兰就取了这些来,每样劈开,分成两半,一半对着一半地摆列,只有鸟没有劈开。【创15:11】 有鸷鸟下来,落在那死畜的肉上,亚伯兰就把它吓飞了。

在立约仪式开始之前,上帝让亚伯拉罕准备一些祭牲,牛羊都劈开放好。之所以这里特别提到有鸷鸟落在那死畜的肉上,亚伯拉罕还把这鸟赶走,是为了说明这个立约的仪式不是在异象中的,而是在现实中的。

【创15:12】 日头正落的时候,亚伯兰沉沉地睡了。忽然有惊人的大黑暗落在他身上。

【创15:17】 日落天黑,不料有冒烟的炉并烧着的火把从那些肉块中经过。
【创15:18】 当那日,耶和华与亚伯兰立约,说,我已赐给你的后裔,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创15:19】 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甲摩尼人,【创15:20】 赫人,比利洗人,利乏音人,【创15:21】 亚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人,耶布斯人之地。
【耶34:18】 犹大的首领,耶路撒冷的首领,太监,祭司,和国中的众民曾将牛犊劈开,分成两半,从其中经过,在我面前立约。后来又违背我的约,不遵行这约上的话。
【赛31:9】 他的磐石,必因惊吓挪去,他的首领,必因大旗惊惶。这是那有火在锡安,有炉在耶路撒冷的耶和华说的。

这里所出现的各样的物件,都是当时中东地区立约时所用的,比如从被劈开的牲畜的尸体中间走过,如同是发下誓言说:我若是违约,就会像这些动物一样被劈为两半。有点类似于中国人发誓的时候常说的“我若违反今日所说,愿被天打五雷轰”。这就表明上帝跟亚伯拉罕立的乃是盟约,是最高等级的誓言。被劈开,表示若是违约则如同祭牲那样要流血死亡。其实上帝不必发誓,祂就是可信的。但是为了人的缘故,上帝乃是指着自己的永生起誓。有火把和烟炉从祭牲中间经过,就表明上帝已经发下誓言,祂必照着自己所说的成就。// 这里要留意,这并不表示上帝自我咒诅。这只是上帝借用了当时代最高等级的立约仪式而已,表明了上帝的信实值得亚伯拉罕相信。

在这个仪式中,所表达的核心不在于血约,而在于这是一个单方面的约,上帝自己来保证这约必然成就约。在这个仪式中,亚伯拉罕并未从中走过,也没有做什么事情,上帝让他做的只是一些预备工作,然后上帝就让他睡过去了。可以说,这约的成就与亚伯拉罕无关,不需要亚伯拉罕付出什么,不需要亚伯拉罕做出什么承诺,付出什么代价,只要相信就可以了。所以,与其说,这是一个立约仪式,不如说这是一个保证仪式。这真的是为了亚伯拉罕考虑而给的一个证据。纵然人有很多的小信、软弱和悖逆,上帝的应许也必定实现。上帝自己从分开的肉块中经过,可以理解为上帝凭着自己的永生起了誓。

之所以要让他睡过去,我想乃是因为上帝自己要亲自从何祭牲中间走过,上帝的荣耀之光亚伯拉罕无法直视。这里极大的黑暗表明上帝在“密云、幽暗”中向亚伯拉罕显现,这虽然是极大的黑暗,却表明了与亚伯拉罕立约的是极为荣耀的神。上帝的显现不单让人看到了荣光,也看到了上帝的威严和俯就的恩典。对于罪人而言其实根本无法面对上帝的荣耀,所以无论新约还是旧约,当上帝降临显现的时候都是以“密云、幽暗”作为特征,如后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上等候耶和华上帝降临的时候,山上有火焰冲天,并有昏黑、密云,幽暗(申四11),而且百姓尽都发颤(出十九16)。以赛亚先知在异象中看到上帝的景象依然如此,荣耀上帝的居所里面充满了烟云(赛六4)。

三、今日的借鉴

从亚伯拉罕信心的磨练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候上帝并非是从最一开始就给很多应许实现的细节,而是给一个方向,随着上帝应许细节的越来越多的显明,对于信心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正是这些细节显明了上帝应许的与众不同,和对信心的巨大挑战。刚一开始,亚伯拉罕觉得上帝的应许实现起来并不难,有罗得可以领养,但罗得走了;没了罗得还有自己忠心的仆人以利以谢也可以凑合,总之,亚伯拉罕拼尽人的全部智慧和方法也要把上帝的应许给实现了。但没有想到,上帝说必须是从你生的,这也难不倒亚伯拉罕,虽然他如此的爱撒拉,从未想过要纳妾,但为了上帝应许的成就,他们也“忍了”,但没有想到上帝又说,以实玛利也不能承受应许,必须是从撒拉生的才能承受应许,这一下终于到达了亚伯拉罕“能力”的尽头了,凭着他自己的聪明和力量,自己的极限拓展和忍耐,都无法来“帮上帝”成就上帝的应许了。但这就是上帝所要的,应许是出于上帝完全的恩典,上帝所赐予的不是人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能力可以得到的,唯有凭着信心,才让人无可夸口。

回应诗歌:《当我与主同行》61首

The post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By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师、长老、传道

  • 5
  • 5
  • 5
  • 5
  • 5

5

1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View all
WSJ What’s News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What’s News

4,356 Listeners

不明白播客 by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不明白播客

1,115 Listeners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by Sally Shi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1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