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以發展BioICT做主軸的陽明與交大合校精神,其實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首任校長林奇宏認為,新一代教育4.0最重要的,是要能激盪創新。為此,合校初期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整合雙方對新學校的認同,接續啟動「一樹百穫計畫」,針對各項議題如新穎教學、科技趨勢、大學社會責任,乃至校歌校徽、校園美學等,擴大邀集師生與海內外校友共同腦力激盪,在100天後提出一份具有共識基礎的合校願景,也就是一份具十年展望前景的三... more
FAQs about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How many episodes does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7 episodes available.
June 07, 2021陽明交大黃世昌總務長分享:博愛校區的創新風貌陽明交大創新領航專題系列06:智慧科技醫療 引領博愛校區再現新風華陽明、交大合校,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期間經歷張俊彥校長、曾志朗校長、吳妍華校長、吳重雨校長、梁賡義校長、張懋中校長的醞釀與催生,終於在郭旭崧校長和陳信宏校長的任內開花結果。陽明交大總務長黃世昌博士是交大第一屆的土木系畢業生,大學時多半待在博愛校區,民國71年畢業後,又在80年回到交大教書。他的教學內容流暢、豐富,曾獲頒傑出教學獎,後來因緣際會接下建設光復校區的重任,期間綜理相關業務六年,不僅讓校舍數量倍增,更綜理國家實驗室的新建工程。不僅如此,黃世昌博士先後擔任教育部顧問室顧問、國科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副主任、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在建立制度等綜合行政事務上,可謂駕輕就熟。如今,他接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總務長一職,對於各個校區的發展計畫,也有相當遠見。博愛校區幅員小巧,許多學生都笑稱「走進前門,用不了多久就會走到後門」,但對於黃世昌博士來說,對這裡一直充滿了感情,所以當他回到博愛校區工作時,覺得時空似乎被凍結了。「校區景色一直都停留在我讀大學時候的印象,不知道之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但我非常希望博愛校區能找到屬於它的未來。」博愛校區過去十年的發展計畫,多由黃世昌博士負責統籌,當時主要推動兩個計畫,一個是實驗動物中心,另一個則是前瞻跨領域生醫工程大樓——賢齊館。當時校方定調博愛校區是「交大的生醫園區」,對於生醫研究、臨床研究來說,實驗動物中心確實是相當重要的基本設施。103年,實驗動物中心啟用,同年賢齊館動工,後再加入「憶卿醫院」計畫,配合中長程發展和國家醫療照護需求,注入臨床整合的生醫科技發展思維,與竹銘基金會簽訂產學合作契約,共同推動「博愛BioICT®園區」,期望透過醫院、大學、研究中心、廠商共同協力,促進國內智慧醫療產業的發展與茁壯。位於博愛校區西南側的賢齊館,也是一棟有故事的建築物。「當時我們需要的建設經費是八億元,拿到頂尖計畫的三億之後,還缺五億,所以我們就挑戰分頭募款。」黃世昌博士回憶,賢齊館是校友、在校師生共同捐款建造而成,最後獲得上千名校友的大力支持,創下大學單一建物最多捐款人的紀錄,不僅募得的金額空前絕後,更是破紀錄在一年內就達成募款目標,充分展現交大人團結凝聚的精神,亦為生醫電子工程BioICT的一大里程碑。「賢齊館旁邊的憶卿醫院,是更大的計畫。」黃世昌博士指出,推動一座醫院約需五十億經費,是相當艱鉅的任務,但為了推動生醫,更為了主導交大未來的發展,也讓校內的醫學研究更加蓬勃,交大必須要有自己的醫院。「那時候我說,博愛校區就是交大設立醫院的一塊寶地。」憶卿醫院是台灣首座智慧醫院,自2015年開始籌設,後來分別在2018年、2019年通過教育部及衛福部核准興建許可;興建期間將招聘醫護人員、採購醫療設備,落成後再經過半年佈局,最快將於五年後啟用,有急重症和一般病床共500床。憶卿醫院的院長選定由唐高駿擔任,他是陽明大學醫學系第一屆校友,也是陽明附設醫院的首任院長。歷經實驗動物中心、賢齊館,接下來還有憶卿醫院,一步一腳印走出了博愛校區的深刻軌跡。「交大的歷任校長一棒接著一棒,讓博愛校區變得更完整!」如今,憶卿醫院就像博愛校區的發動機,代表「醫療」和「電子」的結合,是這個世紀必要的智慧結晶,作為實證的場所,也將帶領各種跨領域的臨床研究。昔日電子發展的重鎮,將化身兼具研究、臨床試驗能力的國家級研究中心,在交大與陽明合校之後,許多生醫方面的系所單位也會在此開花結果,成為陽明交大的研發基地,無論是新宿舍的改建、產創大樓的落成,都相當令人期待。交大的智慧科技與陽明的生醫結合後,博愛校區將提供新竹地區更妥善的醫療照護,不但要以患者為中心,更要持續帶領台灣的醫療產業,開創截然不同的新格局!...more22minPlay
May 31, 2021陽明交大 楊慕華校務長兼副校長分享:打造新一代醫師工程師併校前的陽明大學過去以培植國內公衛體系人才做主軸,已經培育出許多新世代醫牙藥護、生命科學、生醫工程等專業的優秀人才,回饋社會。而併校前的交通大學,則是電子、資通訊與管理、科學與工程的領航者,長年來為台灣電子產業奠下深厚基礎。合併後的新校如何整合過去的頂尖優勢基礎發展,例如發展「醫師工程師」來解決台灣面對下世代產業挑戰所需要的相關領導人才,就備受各界期待。究竟「醫師工程師」是什麼樣的全新科系?培養的是什麼樣的新科技人才?如何解決台灣下世代產業面臨的迫切挑戰?本集節目邀請陽明交大校務長兼副校長 楊慕華博士分享:「陽明交大如何打造新一代醫師工程師」,歡迎收聽。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專題系列05:整併兩校優勢 打造新一代醫師工程師一加一等於多少?陽明交大校務長兼副校長楊慕華博士不認為是「二」,他的答案是「十一」。在合校以前,陽明大學長年以培植國內公衛體系人才為發展主軸,培育出許多新世代醫牙藥護、生命科學、生醫工程等專業人才;交通大學則是電子、資通訊與管理、科學與工程的領航者,為台灣電子產業深厚扎根深厚,2021年兩校合併後,將同時整合頂尖優勢,培植出新一代的「醫師工程師」,這項專屬於陽明交大的創舉,備受各界矚目。楊慕華博士長期投身頭頸癌研究,是國內少數擁有臨床、研究雙專業的「醫師科學家」,他認為陽明、交大兩校的文化本質相當接近,老師都屬於認真實幹型,在接任陽明交大校務長兼副校長一職後,對於新校的發展充滿期待。他指出,兩校在合併之前,陽明就有數位醫學的專業,與交大共同執行超過150件合作案,包含基因、電子病歷、醫療影像(如核磁共振、正子攝影)、醫療文獻、生理數值(如體溫、血壓、心跳)等領域,都有長足的累積,而現在正是整併兩校優勢的絕佳時間點。儘管基因大數據的時代還不算長久,但醫療、資通訊相互搭配、整合,將有助於精準健康管理、智慧醫療的發展,也為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模式。楊慕華博士表示,陽明大學有「數位醫學中心」,可將數位化訊息提供醫師作為診治的參考,而交通大學有「智慧醫療推動辦公室」,後來在2019年改制為「智慧醫療推動中心」,在合校後更將整合各學院、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合作單位的研究成果,共同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此外,陽明交大的國外校區將成立「憶卿醫院」,未來校內學術研究若有尖端發現,就能在院內予以驗證,這就是陽明交大與一般醫學中心之間最大的差異。楊慕華博士以「腫瘤診治」為例,當一位醫師拿到患者的醫療影像資料,傳統做法是由醫師看圖,依據個人診療經驗、教科書上的知識來診斷,但現在所有影像都使用像素(pixel)解讀,便可根據資料庫比對、借助人工智慧的力量,精準地成為醫師判讀的依據——如此一來,每當醫師在臨床上遇到複雜難解的問題,就能以自身的診療經驗為基礎,加上標準化的流程輔助,快速理出頭緒,做出合適的診療判斷。經過長年的研究累積,人類基因體科學的通量愈來愈大,加上3D模擬技術日益成熟,基因體科學必然將與資訊科學一起進步。也許有一天,我們每一個人的基因都會被存放在「健康雲」裡,與科學文獻隨時連結,成為醫療診斷的資料依據。楊慕華博士進一步說明,假設科學家發現某個基因序列代表罹患某種疾病的機率增加,或是與抑制某疾病的風險有關,健康雲會同步更新資料,不僅將訊息傳給患者,也傳給主治醫師,綜合患者個人的生活習慣、影像資料、抽血數據等,提醒該患者在哪些疾病上有較高的罹患風險,以便及早做出合適的預防和處置。陽明交大合校之後,陽明校區的醫學系、牙醫系、藥學系、醫技系、護理系、生命科學系、物理治療系都導入「醫師工程師學程」,學生在前兩年要先在交大學區接受電資工程的完整訓練,接著回到陽明校區,繼續接受醫學相關的訓練。畢業後,只要學生考取醫師執照,即可選擇以醫師為職,理解第一線醫護人員的需求,同時又具備電資工程的背景,將來若要進行生醫、電資等研究,就能成為推動智慧醫療產業的稀有人才,甚至引領開發團隊,成為雙邊跨域的橋樑。陽明大學最初幾屆的校友,形塑了陽明公共衛生行政、勇於創新、尖端研究、偏鄉醫療等校風,交大在台灣半導體產在的貢獻更是不言可喻,楊慕華博士期許,每一位走進陽明交大的學生,都是形塑學校精神文化的一份子,在校史上扮演關鍵角色。「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世界領頭羊,醫療品質也相當卓越,但我們期待台灣不只要在醫療專業上感到驕傲,也希望數位科技、智慧醫療能像半導體那樣,站上世界的舞台。」楊慕華博士認為,現在陽明交大正在做的事情,過去並沒有人做過,但只要眾人同心、方向一致,無論任何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整併兩校優勢,打造新一代醫師工程師,這是陽明交大人的憧憬,也是外界對兩校合併的深切期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所新學校必然能迸發學術亮光,展現令人驚喜的新風貌。...more22minPlay
May 24, 2021陽明交大 李大嵩校務長兼副校長分享:如何培訓工具人成為領導人?李大嵩校務長兼副校長指出,以「偏鄉醫療」做為創校宗旨的陽明大學,必須讓醫療與資通訊產業結合;交大走過草創期的篳路藍縷,為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奠下基礎,而不再單純著眼於電子產業,反而必須聚焦在「BioICT」領域上,提升包括生物科技、電資理工跨域的研發能量,讓陽明交大成為台灣開拓電子資通訊產業之後,扮演下世代生醫科技產業的領導先驅角色。至於居間扮演的重要中介:高科技領導人才,又該如何從過去一向給人的「工具人」濃厚印象,提升成為具有影響力的領導人才角色?李大嵩直指認為,需要將國內高等教育界培訓方式轉向,從過去的解決「單一問題能力」人才,提升為具有解決「系統問題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本集節目邀請陽明交大 李大嵩校務長兼副校長分享:「如何培訓工具人成為領導人?」歡迎收聽。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專題系列04:系統化培訓 讓「工具人」蛻變為領袖人才陽明大學以「偏鄉醫療」作為創校宗旨,長年致力於醫療與資通訊產業的結合;交通大學走過草創期的篳路藍縷,為新竹科學園區奠下了發展基礎,未來將聚焦在「BioICT」領域,持續提升生物科技、電資理工跨域的研發能量。陽明、交大合校後,將如何扮演生醫科技產業的領導角色?陽明交大校務長兼副校長李大嵩博士認為,未來大學生必須從解決「單一問題」提升為能解決「系統問題」,才可從「工具人」蛻變為真正的「領導人」。李大嵩博士指出,目前台灣最具有競爭力的兩個產業,就是科技業和醫療業。過去台灣的教育制度雖沒有盡如人意,但長年培育出大量優秀的科技與醫療人才,讓台灣在國際間一直保有極高能見度,「為了維持這樣的競爭力,陽明交大必須持續訓練能夠解決系統問題的人才。」李大嵩博士本身從事通訊系統的研究工作,期望學生都必須獨立面對、解決問題,也要擁有縱觀全局、從系統面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他認為,陽明交大培養人才要從系統角度來培養學生,同時也將開放各種機會,讓無法適應傳統教育、但具備獨特創意的學生得以安身立命。「台灣醫療業目前的困境,在於醫事人員的負擔愈來愈沈重,醫院普遍希望找到一個解決方案,讓員工在不影響工作品質的前提下,降低工作負擔。」李大嵩博士以「醫師工程師」為例,以往醫師若接觸到新的醫療器材,會評估該器材是否對工作有幫助,但無法主動提出嶄新的設計概念來優化醫療品質。但是,從陽明交大畢業的「醫師工程師」因為同時受過醫師、工程師的專業訓練,不僅能從事醫療行為,更可從工程師的角度開發醫療設備,這樣的雙職涯發展不僅更有前瞻性,更可達到跨領域的綜合效果。李大嵩博士也分享,校友成立的新創公司開發一款「可攜式眼底鏡」,十分適合地處偏遠、資源不足的小診所為患者進行初步篩檢,再利用遠距醫療管道將數據回傳大醫院評估,若有需要,再通知患者前往大醫院接受檢查。如此一來,大型醫療院所可節省不必要的醫療成本,也能讓小診所的患者得到即時的醫療服務。「在合校以前,很多人都提出疑問,到底陽明、交大為什麼一定要合校?其實關鍵就在資源整合。」李大嵩博士指出,兩所各有專精的大學若只是「合作」而非「合校」,無論互動再怎麼密切,其資源的規劃、配置必然各自獨立,很可能會同時投注資金在同樣的領域上,難免會有一定程度的重複投資,導致不必要的浪費。在合校之後,陽明、交大將融合成為一個大家庭,就能讓資源統一運用,老師們也能突破圍牆限制,在不同校區之間自由地奔走、研究,有助於學術領域的發展。因此,陽明交大在合校初期就有共識,讓陽明的生醫領域、交大的工程領域相互結合,兩大優勢將可因應國家需求發展,在教學、研究上也將更加地緊密且到位。早期交大學生都擅長組裝電腦,常被調侃是「工具人」,畢業後雖然在業界展現了專業,但若被問及是否願意擔任專案管理,卻總認為自己沒有相關的能力,就急著打退堂鼓。李大嵩博士感嘆:「我深深認為,教育工作者有一份責任,要給學生更廣闊的訓練,讓他們能因應未來職涯的需求。」他經常勉勵學生,如果有機會成為管理職就不要畏懼,應該勇敢接受挑戰,透過不斷地訓練、累積,自然能懂得將有限資源配置到不同層面,足見「系統化訓練」的重要性。因此,他期許未來從陽明交大畢業的校友,能夠不再甘於當單純的工具人,更要善用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具備管理能力的領袖人才。同時,李大嵩博士鼓勵學生修「服務學習課程」,將資通訊技術帶到台灣的偏鄉地區,利用所學提供資源,弭平城鄉的數位鴻溝;陽明交大的電機資訊學院也有「新鮮人領袖培育及探索系列」課程,讓大一新生瞭解電機領域的學習生態、發展脈絡,對於畢業後的發展就不容易感到迷惘。對於陽明交大的未來,李大嵩博士充滿祝福。「就像要把兩台高速運轉、主力產品完全不同的機器接在一起,要它們順利連接,而且不跳電、不停擺,共同生產出更優質的產品,我們需要能夠順暢連結的介面。」李大嵩博士自從合校以來,每天都和另一位校務長兼副校長楊慕華不斷溝通,期望配合李奇宏校長「一樹百穫」的計畫願景,帶領兩校區的師生共同努力,讓這兩台機器能夠同時和諧地運作下去。...more24minPlay
May 17, 2021首任校長林奇宏談合校(下)國內高等教育4.0發展風貌究竟該如何被期待?這個答案或許從今年以來,以發展BioICT做主軸的陽明與交大合校願景,可以一窺端倪。合校其實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期間經歷張俊彥校長、曾志朗校長、吳妍華校長、吳重雨校長、梁賡義校長、張懋中校長的醞釀與催生,終於在郭旭崧校長與陳信宏校長任內開花結果。首任校長林奇宏強調,未來的陽明交大是要扮演一個能充滿各種機會的地方。為此,合校初期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整合雙方對新學校的認同,接續啟動「一樹百穫計畫」,針對各項議題如新穎教學、科技趨勢、大學社會責任,乃至校歌校徽、校園美學等,擴大邀集師生與海內外校友共同腦力激盪,在100天後提出一份具有共識基礎的合校願景,也就是一份具十年展望前景的三年計畫藍圖。另外,也將建構合校之後的校園新風貌包括:雙主體校區、產學共創校區和教學醫院群,例如台南校區,試辦基於價值共創觀點的產官學研合作平台,建構產學共創新機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陽明交大正接櫫台灣下世代教育4.0的發展開端, IC之音「IC部落格-陽明交大 創新領航」專題系列節目,將從五月到七月每週一上午8:15 ,進行陽明交大系列學者專訪,見證合校之後的全新風貌,敬請鎖定收聽。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專題系列03:成為偉大大學 帶領學子邁步前進隨著時代演進,世界一直在轉變,國內高等教育在未來應該是什麼模樣?大學生們又該如何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現在卻無法想像的挑戰?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或許能從陽明交大的合校願景中,窺見一點端倪。陽明交大首任校長林奇宏1986年從陽明大學畢業,先後在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生醫光電所任教,2019年起擔任籌設博愛校區「醫療財團法人憶卿醫院」執行長,2020年2月再從陽明大學轉任交大生科系,同時兼任台聯大系統副校長——對林奇宏校長來說,這些豐厚的資歷都是別具意義,也讓他深有體悟,辦教育必須「以人為本」。林奇宏校長表示,每個人各有所長,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想法和願景,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雖然曾受過完整的醫師訓練,也考取醫師證書、當過實習醫師,更有短時間的看診經驗,但很快地,他就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臨床工作,於是毅然轉往其他領域發展。「我也看見有一群人很想當醫師、也適合當醫師,卻無法擠過那一道窄門。」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應該要讓學生以自身能力為基礎,引導他們發揮所長,同時給予合適的資源,提供寬廣多元的選擇,讓學生適才、適性、適所,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合校之後,陽明交大的最大責任是讓校內師生、畢業校友都能夠認同這個學校。」培養認同感需要時間,當然也需要足夠的討論和溝通,因此林奇宏校長提出「一樹百穫」計畫,邀集眾人一同腦力激盪,希望能在2021年2月1日合校後的一百個工作天內,提出具備共識基礎的願景,期許建立出順暢的溝通管道,進一步實踐眾人對新學校的想像。「一樹百穫」這個計畫名稱,來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穀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這段文字比喻人才培植不易,學校必須高瞻遠矚,方為教育的長久之計。因此,林奇宏校長會同行政團隊,積極地與校內每一個學院進行座談,參與者不僅止於院長、系主任、所長,也邀請所有老師共同參與,如此以「學院」為最基本的單位來交流,蒐集各方意見,凝結成一份蘊含十年願景、又能迅速落地的三年計畫。在計畫中,林奇宏校長特別重視「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提倡學生除了專業技術之外,也應該培養邏輯、思考、創意等各種軟實力。他以住宿教育為例,鼓勵大一新生優先選擇在校住宿,而宿舍的功能不只追求「有地方住」、「安全方便」就好,更要學生之間有機會互動,讓住宿生活成為建構人際關係的基礎架構。此外,一般人印象中只是「營養學分」的通識教育,也必須融入實際生活,幫助學生順利習得各種知識,和不同領域的人互動。針對退休後老教授的研究成果,林奇宏校長更將指派圖書館著手整理,不僅保護老教授的智慧財產,更要有嶄新的發展與應用,「因為這些成果,都是學校珍貴的記憶。」以上這些工作,都必須實際著手去做,而不是流於掛在嘴上的口號,在過去不夠完整、效果僅止於擦邊球的產學創新,在陽明交大也將有更長遠的規劃。林奇宏校長指出,以往傳統的產學合作模式,通常是校方從業界邀請師資到校授課,指導學生撰寫論文,接著進行論文的發表、審核、評議流程,最後給予學位資格,但在這個多元創新的時代,必須有更靈活的調整。他強調,學生不僅要懂得「解題」、「答題」,更要懂得「出題」,「因為現在業界對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同,不但需要會寫論文的人,也需要能夠產出新知識的人。」林奇宏校長深信,台灣歷經第一代的加工出口業、第二代的輕工業,以及第三代的半導體產業,第四代應該著眼在「產學共創」的場域,透過創新概念建立制度、匯流人才,藉以找出未來的需求趨勢,共同研發出未來需要的技術。如此一來,陽明交大的畢業生必然具備足夠的涵養,亦有面對外界挑戰的即戰力。展望未來,陽明交大將成為一所「充滿各種機會」的學校,從「以人為本、科學為基、科技為用、產業為體」這四個前提出發,發揮高教的社會責任,積極做出可被複製的典範模式,持續培養跨域的領袖人才。當學生懂得在這個多變的世界中調適自我,自然能夠靈活適應、順利勝出,成為引領世界的人才——林奇宏校長期許,在這條「成為偉大大學」的路上,陽明交大將會帶領莘莘學子,持續邁步前進。...more22minPlay
May 10, 2021首任校長林奇宏談合校(中):雙主體校引領產業創新 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陽明交大創新領航專題系列02:雙主體校引領產業創新 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在陽明、交大合校的過程中,包含交通接送、住宿安排、課程規劃,校方都有縝密的規劃。陽明交大首任校長林奇宏指出,原陽明大學的學生修課主要是為了取得專業證照,個性相對保守,交大的學生在科技領域見長,較擁有積極的創業抱負和願景——因此,讓陽明、交大兩個學生族群聚集在一起,將是全新的刺激,更是共同學習成長的起點。「走進陽明交大,就是走進一個充滿機會的世界。」林奇宏校長認為,求學與就業都是動態過程,學生必須隨之不斷適應,才能持續向上發展,因此校方備妥了各種彈性措施,期望協助學生跨組修課,進行轉系輔導。舉例來說,就讀台北陽明校區的護理系學生,未來將可到新竹交大光復校區修資訊相關課程,如此鼓勵不同校區的學生在同一校園互動,不僅促進學習夥伴互相認識,也能交流彼此的思維模式,讓學習、生活完美融合。合校後的三年內,是陽明交大的黃金關鍵期。林奇宏校長深知雙主體校區要能成功整併,不僅止於資訊的交流,更要瞭解彼此的需求,從而產出新的價值。「這非常需要仰賴人與人的真實接觸。」林奇宏校長回憶,在他尚未擔任校長時,曾經搭過大眾交通工具往返兩校,包含高鐵、捷運、公車,再加上步行的路程,單趟就要兩個小時。為了拉近兩個校區的距離,陽明交大特別設立每日14班次的「Door to Door」交通車,讓學生能順利往返兩個校區,在不塞車的前提下,一小時就能抵達,順利縮短通勤時間。在課程規劃方面,陽明交大也深具前瞻性。林奇宏校長舉例,醫學系的「醫師工程師組」學生在大一、大二可先在新竹校區接受理工訓練,大三~大六再前往陽明校區修與生物、醫學、臨床等醫學相關課程,最後兩年則是全科實習醫師訓練。如此「6年+2年」的規劃可謂全台首創,學生在畢業後可獲「醫學士學位」與「電資」雙專長,成為兼具數位醫療產業的技術研發、創業與領導能力的專業人才。再以藥學系為例,學生需要有應用化學、材料的基礎,比起另外聘用老師到校上課,鼓勵陽明校區學生與交大校區的化學、材料系學生一同學習,更能促進交流與互動。「這一切安排都不是以校園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為中心。」林奇宏校長進一步指出,早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校方就已開始著手規劃遠距視訊課程。儘管Google母公司Alphabet已正式進軍教育市場,各類國際級大師的經典教案、課程都陸續上線,但校方鼓勵老師們自由發揮、多方嘗試,讓教學一反過去枯燥制式的模式,將各類線上資源轉化為教學素材,更要善用各種通訊技術,讓學習提升到全新高度。「我們不能只是單純地把教學影片放在網路上,一定要有嶄新的模式。」遠距雖不是嶄新的教學型態,但仍有許多細節需要琢磨,包含如何確知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以及如何做出公平、公正的成果評量,都是即將面臨的挑戰。對於學生,林奇宏校長也深有期許。「如果文憑並不代表能力,畢業生就無法彰顯自己的價值。」在網路世代,碎片式的知識容易尋找,重點應在於如何架構為有用的知識體系,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林奇宏校長強調,學校是一個自由的環境,產業更是隨時都在變動,陽明交大要擘劃的並非就業展望,而是給予更多的學習彈性,讓學生持續累積和探尋,習得作為一個全人需要的基礎,在各種領域都擁有開發、探索的能力。「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有別於過去的線性學習模式,陽明交大希望讓學習成為一個循環,讓學生看得更高、更遠,與職涯發展順暢銜接。當然,陽明交大也不忘持續留意產學之間的落差。林奇宏校長期望產業創新學院成為「校園內的工研院」,讓產業界提供預算,也邀請產業界的技術長擔任師資,與校內老師共同指導研究生,成果也不限於學術論文,無論是新技術的專利或智慧財產,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將「所學」和「產業」確實串連起來——創業跳脫了紙上談兵,更可充分活絡產業和學界之間的交流。陽明的基因體、腦科學、生醫光電發展,以及交大的電子、資通訊及光電技術兩相結合,必能引領產業創新動能,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優勢,邁向世界頂尖! ...more22minPlay
May 03, 2021首任校長林奇宏談合校(上):深耕專業 開創新局 帶領陽明交大邁向高教新紀元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專題系列01:深耕專業 開創新局 帶領陽明交大邁向高教新紀元2021年2月1日,國立陽明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正式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簡稱陽明交大)」,首任校長林奇宏將有如何開創性的領導,一直備受外界矚目。陽明大學創校以來,已培育無數新世代醫牙藥護、生命科學、生醫工程等專業的優秀人才,公費醫學生解決了早期台灣城鄉醫療資源不對等的問題,可謂醫學教育改革的濫觴。林奇宏校長指出,陽明大學的科系有八成屬於「證照科系」,培植包含醫師、醫檢師、放射師、物理治療師等28種醫療專業人員,期望校友都能將所學回饋社會,這也是陽明始終如一的校風。交通大學,則是電子、資通訊與管理、科學與工程的領航者,長年來肩負著國家賦予的各項任務,新竹科學園區內有超過半數的企業創辦人、高階經理人都來自交大,也早有數據證明。早在1970年代前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是青年學子常掛在嘴上的順口溜,顯示當時民眾對西方教育的極度渴望,因而有許多台灣留學生在畢業之後,就在美國成家立業、落地生根,但交大的留學生卻十分不同。「真正做到把國外技術帶回台灣、在這塊土地上持續生根發芽的,有很多都是交大的校友。」交大人的血液中有著名為「冒險犯難」的基因,他們秉持不服輸的創業精神,為台灣電子產業奠下深厚的基礎。林奇宏校長強調:「說交大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搖籃』,這句話並不為過。」陽明、交大兩校之所以合併,其實早有醞釀。以學校內部的需求而言,陽明、交大雖各有其專業,但過去較缺乏人文相關課程。陽明原本只有醫學系、牙醫學系、醫技學系這類緊扣醫療本質的科系,如今已多所突破,可以和電機學院合作開發光電醫療設備,也能和人文社會學院合作,針對高齡者健康進行相關研究。交大不僅關注技術研發,從張俊彥校長時代就開始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管理,因此2000年開設研究所,深耕科技法律領域。除了內部需求,當然也有來自外部的壓力,包含台灣邁向高齡少子化時代,高教資源顯得不夠豐沛,但全球化帶來激烈的國內外競爭,在在都顯示大學的規模化,早已勢在必行。兩校體質如此不同,該怎麼合併?林奇宏校長坦言:「陽明、交大都是以『研究』為發展主軸的頂尖大學,也有強烈的主體性,合併確實有其困難度。」過去曾有綜合型大學與師範體系的學校合併,或是科技大學與綜合型大學合併的案例,必然都有各自需要面對的挑戰,而陽明、交大合校必須採取「對等合併」的態度,其中最迫切、也最關鍵的任務,就是要在過去的基礎上整合意見,達到雙方對新學校的認同。當然,科技發展並非平順向上的緩坡,而是一個階梯狀的進程,因應大環境的滾動及變化,教育現場也必須適度調整。林奇宏校長舉例,自從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讓台灣的醫療普及性、便利性、可親近性邁向世界頂尖,因此以「偏鄉醫療」為創校宗旨的陽明大學,必須讓醫療與資通訊產業結合;交大走過草創期的篳路藍縷,為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奠基,而在吳妍華校長任內,更不再單純著眼於電子產業,她催生全台灣唯一的生醫資電聯盟「BioICT」,不僅提升生物科技、電資理工跨域的研發能量,更讓交大成為台灣開拓生醫科技產業的先驅。由此可知,任何技術在在研究途中碰上關卡時,都需要新科技的加入,加以翻轉、應用,才能再往上提升,走進下一段平穩期。「所以,科技必須要在國內扎根。」林奇宏校長認為,陽明交大應持續發展基礎科學,專注重疊的專業領域,以院系所及跨院研究中心為發展主軸,進而擴充、升級而變得更加多元寬廣,讓兩校原本的專業領域持續扎根,獲得新的躍升能量。「未來三年,會是陽明交大的黃金關鍵期,我身為第一任校長,實在感覺責任重大!」在合校初期,雙方自然充滿好奇,也願意相互探索,以開放的胸襟接納彼此,但在行政領導層面,必然有不小的挑戰。藉此風雲際會,林奇宏校長將秉持「以人為本、科學為基、科技為用、產業為體」的信念,帶領陽明交大成為一所偉大的大學,更以「莫忘初衷,以終為始」八字箴言勉勵自己,時時思索初衷、檢視階段性成果,同時廣納各種建議,做出最適合陽明交大的決定,激盪出燦爛的火花!...more22minPlay
April 21, 2021《陽明交大-創新領航》5/3(一)起,每週一08:15-08:45播出。「IC部落格-陽明交大 創新領航」專題系列節目,將從五月到七月每週一上午8:15 ,進行陽明交大系列學者專訪,見證合校之後的治學理念與風貌,敬請鎖定收聽。...more1minPlay
FAQs about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How many episodes does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