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技术与美学双重角度解读晚年贝多芬作品
《命运交响曲》之后,“英雄”暮年抵达孤岛
“在最后十年中……他(贝多芬)已经达到他艺术的巅峰;他的奏鸣曲和四重奏与其他任何作曲家的都不同;由于它们结构上的复杂性,它们都远离古典主义,同时又不因此而接近于年轻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说来就来的泉涌才思:在音乐的演变中,他走上了一条没有人追随的路;没有弟子,没有从者,他那暮年自由的作品是一个奇迹,一座孤岛。”
——捷克作家昆德拉《帷幕》
与许多研究音乐的人不同,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在很多年前便开始关注贝多芬的晚期创作。私下偏爱德奥音乐的他,对一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念念不忘——略显悲沉的小调一路推进,嘈嘈哀愁;倏尔,大调跳跃登场。漫步星宇,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1817至1818年,贝多芬在“令人烦恼的境况中”(如他自己在给出版商的信中所说)技术与美学双重角度解读晚年贝多芬作品
《命运交响曲》之后,“英雄”暮年抵达孤岛
“在最后十年中……他(贝多芬)已经达到他艺术的巅峰;他的奏鸣曲和四重奏与其他任何作曲家的都不同;由于它们结构上的复杂性,它们都远离古典主义,同时又不因此而接近于年轻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说来就来的泉涌才思:在音乐的演变中,他走上了一条没有人追随的路;没有弟子,没有从者,他那暮年自由的作品是一个奇迹,一座孤岛。”
——捷克作家昆德拉《帷幕》
与许多研究音乐的人不同,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在很多年前便开始关注贝多芬的晚期创作。私下偏爱德奥音乐的他,对一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念念不忘——略显悲沉的小调一路推进,嘈嘈哀愁;倏尔,大调跳跃登场。漫步星宇,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1817至1818年,贝多芬在“令人烦恼的境况中”(如他自己在给出版商的信中所说)3 Listeners
4 Listeners
1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8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