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李耳的守藏室吏(图书馆管理员)辞去他在气数将尽的周王国都城洛阳的职务,骑着一头青牛向西而去。在函谷关,他被守关的官员拦住,并被要求写下自己的智慧。李耳在竹简上艰难刻下5000字的著作《道德经》之后,被放行出关,消失在西行的路上和中国的史册里——后世奉李耳为道家的创始人,并尊称其为“老子”。
一直到公元2世纪的某一年,李耳才又忽然现身。这次他是以神的形象(太上老君)出现,并且赋予一个名叫张道陵的人以神启,使其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即后世所称的“正一道”或“天师道”。按照道教书籍的相关记载,这一年是公元142年,地点在今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于是张道陵成为道教的创始人,而鹤鸣山则被公认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
此后的故事在神迹和现实的交汇中向前演进,赋予这座山一种神秘的色彩。
“索米仙翁”张道陵
在遥远年代的史书中,鹤鸣山被称为鹄鸣山,属岷山山脉,海拔约一千米。
仅从高度来说,在四川的众多名山之中,鹤鸣山可谓平庸,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名气——鹤鸣山在古代号称“剑南四大名山”之一,与峨眉、青城齐名,原因何在?答案虽多,重点有二:首先这里被公认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其次据说是因此山“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这也正是鹤鸣山山名的由来。抵达鹤鸣山的第一天,我就在当地人指点下仔细观看鹤鸣山的山形,虽然能看出“起伏轩翔”之状,但却始终无法一一指出鹤头、鹤身、鹤尾的所在,而旁人大多言之凿凿,让我很是遗憾。
根据《华阳国志》、《后汉书》等史书的记载,张道陵本名张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人(今江苏丰县),为汉代留侯张良的八世孙。这个在日后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内心世界的人,于公元34年正月十五夜出生在天目山(一说五月十八日)。他7岁时已经能够领悟老子《道德经》中的奥义,后来成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公元59年,26岁的张道陵出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但不久之后就弃官而去,隐居于今天洛阳附近的北邙山。这是黄河南岸一片面积广大的低矮山区,在古代被认为是死后葬身的最佳地点,历来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本来就有志于黄老之道的张道陵,是否在遍布墓冢的北邙山悟出了什么,如今已无法知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张道陵此时已然完全断绝仕宦之念,所以不管是汉章帝还是汉和帝的征召,他全都辞而不就。
此后的事迹,按照南怀瑾先生在《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中的描述,晚年张道陵忽然感叹读书无益于年命之事,开始潜心研习长生之道,并自称得到了黄帝的《九鼎丹书》。因无资财合药炼制,又听说蜀人纯厚、易于教化,所以就携弟子入蜀,最终来到鹤鸣山。张道陵在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正式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后世更被广泛地称为“正一道”或“天师道”。
这段描述语焉不详,细节全无。相比之下,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的文章所述则要详细许多,但也多了浓厚的仙幻色彩——张道陵离开北邙山之后,辗转流徙到达如今江西的龙虎山,在那里隐居了一段时间并炼成“九天神丹”;然后张道陵又一路向北,到达如今河南登封境内的嵩山。张道陵自称得到的《九鼎丹书》,就是从嵩山的石室中所得(一说是在鹤鸣山天柱峰)。大约是在嵩山时,张道陵听说蜀地气为害,所以不辞辛劳赶去为当地百姓治病,正是这次入蜀成就了张道陵一生的事业——公元142年,已经108岁高龄的张道陵在鹤鸣山感应到了太上老君的呼唤,并被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第二年,张道陵赶赴青城山,制服群鬼、降伏六魔,正一道在青城山随即传播开来。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
BGM:@逸恋仙居原创音乐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