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在北京南锣鼓巷的四合院里,朱家的老母亲对朱家溍等兄弟四人说:“你父亲曾经有这个诺言,我看现在已经到时候了。就用你们兄弟四人的名义,办理捐赠手续吧。”兄弟四人都同意了老母亲的提议,写了封信给文物局,将家藏的700余种碑帖无偿捐赠出去。
如今这批碑帖几乎是故宫博物院碑帖收藏的绝对主体。
朱家作为书香世家,自朱家溍的父亲朱文钧始,便与收藏结下不解之缘。朱文钧,字幼平,号翼盦,是浙江萧山人。他先在民国政府任职,后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是近代著名的古籍、碑帖和字画鉴定家。1954年捐给故宫的这700多种碑帖来自朱文钧约三十年的收藏。朱文钧的收藏很有特点,一是贯穿整个收藏史,每一个代表性的品种都有;二是品相好。这些都是收藏金石碑帖比较重要的标准。
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在碑帖方面的收藏是弱项,原故宫博物院的院长马衡先生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当家人,他觉得博物馆应该有这方面的藏品。于是马衡先生当时就和朱文钧商量,说:我可不可以和政府申请一笔专项购买资金,把你的东西买过来。当时,打算申请10万块。朱文钧觉得这钱是不少,但他说:“我还没玩够,我将来一定要送给故宫。”这就是当初那个约定。
1976年及1994年,朱家溍兄弟四人又先后将家藏大批珍贵古籍善本、明清家具等文物,无偿捐赠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等文物单位。1994年,朱家将最后一批文物无偿捐献给浙江博物馆后,朱家溍说:“我家从此与收藏无缘。”
朱家溍生前接受媒体采访,谈到其父的收藏时说:“我父亲的时代就是收藏最好的机缘,那是民国初到二十几年,当时前清的王公将相纷纷败落,所以买什么都左右逢源,东西源源不断。”
适逢最好的收藏机缘,收藏兴趣广泛的朱文钧几乎把日常生活外的开销都用在了收藏这件事上,遇到好的藏品,难免也会捉襟见肘。譬如,为了入手一件宋拓本的《九成宫醴泉铭》,朱文钧借了高利贷筹集了4000银元才算银货两清。为了还这笔高利贷,他不得不卖掉了两幅同样非常珍贵的画,一件是沈周的《吴江图》卷,一件是文征明的《云山图》卷。
如此集一代人心血收藏而成的珍贵碑帖,一朝就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现代人颇有不解。“怎么不留一手?子女怎么就能同意?”面对这种问题,朱家溍的答案简单又诙谐,在他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今天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与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些东西已经没有必要再由私人收藏,个人拥有反而会成为包袱。全捐了,就变成无产者了。”朱家溍的女儿朱传荣认为,收藏虽然会用很多的财力和物力,但乐趣绝不在花钱和消磨时间上,而在于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真正能懂得,能够欣赏其中的人文之美。这700种碑帖是按照祖父自己对于书法史、石刻史、中国历史的理解收集的,因此,这700种碑帖的构成,反映了我祖父在学术上的真实观点,至今它们仍然聚在一起,就不失收藏的主旨。在收藏中得到的真知灼见也可以藉此流传下来,让更多的人能沾染到古代文化的润泽。在这个意义上,恐怕没有比博物馆更好的去处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杂志 2011年4月 撰文/张薇 稿件整理:喵小喵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道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