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退休”可不是人人皆有的待遇,只有官员才有退休一说,称之为“致仕”——官员辞官于朝,归家休息,颐养天年。致仕制度源远流长,始于周代,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完备于明清,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几岁可以致仕?
年七十致仕,是历朝官员致仕的一个传统年限。它来源于《礼记•曲礼》篇中“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说法。不过古话说得好“七十古来稀”,能健康活到70岁实属不易,所以这一致仕年龄标准实际上是极富弹性的。
除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关于致仕年龄的“个性化”规定,到了具体执行的层面,也是非常灵活。官员实际致仕年龄,并非局限在70岁。70岁以上还留在任上,以及不到70岁却已致仕的,大有人在。比如清代名臣左宗棠73岁请致仕,李鸿章79岁,曾国荃77岁卒于任。而唐代的杜如晦致仕时45岁,刘弘基54岁便在家颐养天年了。致仕年龄的早晚,除了出自个人身体健康的考虑,还和受重用程度有关。有些朝廷重臣,皇帝格外倚重,自然被要求活到老干到老。“退休工资”有多少?
汉平帝以前,官员致仕后都是没有俸禄的。此后,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后,可保留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到唐代,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可得半俸;个别有功之臣,在皇帝的允许下,可获全俸。至明代,官员致仕后,按其级别每月拨给相应的俸粮、钱钞,由致仕前所在机构遣专人送至其家。而清代官员致仕之前还要参加考核,优异者才能以原品致仕,得全俸。有些年老有疾病而致仕的官员,在皇帝恩准的情况下,可以原品致仕,享受半俸的待遇。而被勒令致仕者,则没有任何俸禄可拿。在清代前期,还有过给予退休官员一定数目土地的规定。顺治六年就规定,致仕官员“都、抚、布、按、总兵各给园地三十六亩,道员、副将、参将给园地二十六亩,府、州、县、游、守给园地十八亩。”
致仕之前还能升官?
自宋代起,出于人性化的考虑,官员在致仕以前,一般还可以获得升转官阶的优待,以提升“退休”待遇。宋代开始规定,文武官员致仕者,可晋升一等官阶。明清时期,又做出三品以上不变,四品以下各升一等的规定。高级官员致仕,还可以根据他们的级别,恩荫子孙入仕为官,荫任的范围和人数都视其官员的品阶而定。比如,清代将领刘知源在康熙四年,以原衔加太子太保致仕,其子副都统刘光代为都统。又如清代军机大臣徐用仪在光绪二十六年死后,次年朝廷便“诏命录用其子嗣”。这种惠及子孙的荫袭制度,显然起到了收拢人心、稳定官僚队伍的作用。此外,一些重要官员在致仕后,皇帝仍允许他们参加朝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唐代大将李靖致仕后,唐太宗仍让其每隔三两日便到中书门下参决政事;魏征57岁致仕后,也依旧可以参议得失。
(来自中华遗产杂志 2013年第06期 )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