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自古号称“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一条名叫新安江的河流从它的腹地奔涌出来,东北倾注钱塘江。西边的黄山又叫黟山;东边有白际山;北边为鄣山,主峰清凉峰;南边是牯牛降。它们合成一幅壮丽神奇的天造画境。“黟山”之“黑”,白际山之“白”,生发出一簇簇街贯巷连、粉墙黛瓦的人居空间,成为人们的追梦之地。
这里就是徽州。位于今天安徽省的南部,是皖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最初是一个行政建置的名字,西周以前,这里属于扬州。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这一带设置了黟(yī)、歙(shè)二县,属会稽郡管辖。汉献帝建安年间,孙权消灭了歙地的“山贼” (由对抗孙权的山越、水越和汉人组成),将歙地一分为五,加上黟,一共六县,从原属丹阳郡析出,直接建立了一个新都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歙州改称新安郡。不久,歙县登源人汪华起兵,自立为王,称“吴王”。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汪华归唐,被唐皇封为越国公,并授予歙州刺史,以歙州为总管府。这个汪华,就是今天徽州汪姓人心目中给予至高敬拜的汪家始迁之祖。
北宋年间,漆园主方腊在歙州率众起义,朝廷派兵镇压,收复了歙州,改名为“徽州”。为什么要用“徽”来代替“歙”呢?历史学家有过三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认为,从方腊义军覆灭之初的实际情况看,朝廷对歙州的认识是“歙邑山九而田一,丰亦不足食”,这是一个刁民出入、食品紧缺、需要救济的地方,批阅《说文》,终于发现了一个“徽”字,它有一层解释:“一曰三纠绳也”,三股线合成的绳索——那就把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用粗大的绳索捆缚起来,从此不再有刁民和战乱吧。以“徽”代“歙”的这一说头,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
北宋灭亡后,举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重心都向南迁徙,徽州成为首都临安重要的物资来源。从此,“徽州”逐步以一个稳定的政治文化经济实体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统领六县:歙、休宁、绩溪、黟、祁门、婺源,治所在歙,归属于江南东路。南宋延续。元时称为徽州路,归属江浙行省。明朝设徽州府,仍维持一府六县的格局。
民国起,如日中天的徽商经济受到国内战乱、政权更迭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严重冲击,进入了衰亡阶段。徽州的命运,再次陷入与政治格局密切相关的无奈之中。1934年,蒋介石为“剿共”,决定将婺源划归江西。这在徽州掀起轩然大波,“婺源归皖”运动拉开了序幕,徽州各界人士组织发动民众参与呼吁,与国民政府沟通。但是,特殊的战争局势,使徽州人初战未果。抗战胜利结束后,婺源问题又提上日程。这次声势更为浩大,强烈的民意使国民政府压力倍增,1947年,经过十三年的力争,婺源终于回归徽州的怀抱。
然而,婺源归皖未能持续太久。1949年,婺源获得解放。解放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管辖。从此,婺源彻底脱离了徽州的版图。解放后的徽州隶属又经历了多番变动。1987年,设黄山市取代徽州地区。新设立的黄山市辖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以及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四县。绩溪划入了宣城。“徽州”一夜之间变成黄山。
那么,我们现在到哪里寻徽州?什么是徽州?
徽州,是否就是徽商文化?是否就是宏村的镜花水月?或者是“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还有徽菜、徽剧、徽派金石?它们纵然足以让每一个初来此地的异乡人由衷地惊讶和赞美,可若无今天徽州人的有血有肉的生活点亮灵魂,先人的馈赠就像没有星光的夜空一般黯然。正是那传承千年乡土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基因一般早已渗透到每一个徽州人的血脉深处,才让从古至今的徽州人对财富、对文化、对生活都自有一番态度。于是徽州的每一个古村落,每一个物件,都如布满苍穹的星辰,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这就是徽州。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张亦弛 陈也 稿件整理:C先生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