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更替,三度易名
步入午门,跨过玉带般的金水桥,穿过太和门,便来到了紫禁城最核心的区域——三大殿。三大殿即紫禁城前朝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耸立在层层石阶上,总占地面积达8.5万平方米。
有人赞叹其金碧辉煌的外部装饰,有人惊奇其精美绝伦的建筑构造,却罕有人知其殿名几经更易的沧桑历史。
明代肇建北京紫禁城时,承袭南京紫禁城的规制和名称,故而三大殿最初名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奉天”取意“奉天承运”,这四字实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创,意思是说自己诛灭元朝、登基为帝,乃天命所归。众所周知,成祖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而登上帝位,他恐人说自己的帝位得来不正,故而在迁都北京后,仍沿用南京宫殿旧名,以三大殿之首的“奉天”之名昭示自己的正统身份,以洗白自己以藩王承统的事实。“华盖”顾名思义即是华丽的伞盖。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提到:逐鹿之战时,黄帝凭借形如华盖之五色云气的庇佑,打败蚩尤。因这一典故,后世帝王车上的伞盖皆名为华盖,华盖遂成为天子身份的象征。“谨身”二字出自《孝经》的“谨身节用”,“谨身”为修身慎行之意。以“谨身”为殿名,便是希望告诫后世子孙为君不易,当修王道、慎言行,以求守成,这样方能不辱没先祖。
然而,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天降大雨。奉天殿遭雷击起火,并延烧至华盖、谨身二殿,三大殿成为一片焦土。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完工后,明世宗朱厚熜更其名为皇极、中极、建极。理由是:三大殿遭受火灾,是因为奉天不宜作为题匾。在一定程度上,这其实也算实现他当年继位之时所说的“革故鼎新”。
新修的三大殿之名源自《尚书•洪范》之“建用皇极”。相传周武王灭商后,曾向归附于己的商纣王之叔箕子请教治国之法。箕子向武王陈述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也就是“洪范九畴”,其中的第五畴“建用皇极”乃是全部统治与大法的核心,是君王为政的根本。这个“极”指中道。所谓中道,就是说要不偏不倚,取中庸之道。
明末,李自成大顺军焚毁宫室,三大殿中仅有建极殿未被焚毁。清朝统治者入主紫禁城后,首先便着手修缮三大殿。
据《清会典》记载:“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定正中三殿名。殿前曰太和门。太和门之后曰太和殿。太和殿后曰中和殿。中和殿后曰保和殿。” 在清廷入关后不久,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就请顺治皇帝以“博综典籍、勤于文学”的金世宗、元世祖为榜样,“习汉文、晓汉语”,于儒家典籍之中汲取帝王修身治人之道。三大殿的名称正是源自于儒家典籍。“保和”与“太和”皆源自《周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其中“合谓常和”,“大”即是“太”。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说:“保合太和也。”而“中和”则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唐代经学大家孔颖达解释其为:“人君所能至极中和,使阴阳不错,则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万物得其养育焉。”《周易•系辞上》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故而“阴阳不错”则是道正,道正则“太和”,道长存则“保和”。
如果说“太和”是清代统治者所追求的大和谐的境界,“保和”是永保和谐的希冀,那么“中和”则是他们调节的手段。清军以武威克敌而入关,此为刚暴。而欲求“保合太和”,以文教治世,崇儒重道则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从最初的奉天、华盖、谨身,到嘉靖朝的皇极、中极、建极,再到清朝沿用至今的太和、中和、保和,无论殿名如何更易,承载的都是君王希求大治的政治理念。百年光阴流转过,三大殿历经两次易名及多次重修后依然屹立,向我们诉说着它的沧桑过往。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杂志 2015年09月刊 撰文/班晓悦 整稿/C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