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逢十二倍数的年龄,是自己的本命年。这一年,要穿戴红色,并特别注意审视自身的言行。经过了本命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十二年,是一个轮回,一切都可能从头再来。
在做这期《黄历与星占》的过程中,给编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好多的数字:三垣、四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其中“十二”是出现最多次数的一个——做完文章终于明白,正是这神奇的“十二”,构成了天地循环,成就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十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的确是个很特别、很重要的数字,生肖有十二个,时令有十二月,一天有十二时辰,音乐有十二律,杂剧著录分类有十二科,人体有十二属,中医有十二藏等等——为什么“十二”这么受重视呢?
这是因为古人把“十二”看作天之大数。
十二的起源与天有关,古人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由此,“十二”便被中国人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
《春秋左氏传》记载,鲁哀公七年,鲁哀公和吴王夫差会面,吴国要求鲁国用百牢的礼节,鲁国大夫景伯回应:“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周朝取代商朝为王者,制定周礼,从穿衣戴帽到祭祀用牲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而最上等的数字就是十二,因为这是“天之大数”。固守古礼的鲁国人说,十二是神圣的“天之大数”,是不能违反的。天子穿衣戴帽祭祀出行,万物不可过十二之数。
孔子修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从鲁隐公开始,记载了隐公、桓公等十二位鲁国君主统治时期的史实。历来学者争议于春秋为何从鲁隐公开始,而十二为天之大数就可解释此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明白说“谱十二诸侯”,但其实际内容却是十三国——以孔子之圣、司马迁之信,也不得不以十二为其圣数。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8期 作者: 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