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604421

【夜读】雾里看花的跨国婚恋 | 投稿:无尘


Listen Later

1866年,总税务司赫德将要回国休假前,向清政府提议,由自己带几名中国官员一同赴欧,开拓一下眼界。恭亲王早有此意,即命满人斌椿率团出访,记录“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带回中国,以资印证”。斌椿前后游历十一国,所见所闻写成《乘槎笔记》一书。他在出国的船上,看到外国丈夫服侍妻子,与他脑子里的“三纲五常”格格不入,让他惊奇不已。张德彝是斌椿使团的翻译,对西方礼俗也很不理解,看大街上男女牵手同行、宴会时男女杂坐,都极不以为然。至于节育,张德彝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话,将节育视之为“不孝”。对西方夫妇的一些正常举动,初次出洋的中国男人尚且以为惊世骇俗,那要同外国女子谈婚论嫁,简直是想也不会想。不过偶尔的艳遇,风流的中国书生倒不会拒绝。比如近代始游西方的林钺,接触不少热情的外国女郎,林钺感叹:“底事华蕃异致,黎倩牵心;天然胡妇多情,子卿谁是?”其实,访友、赠照,夜话,在西方,只是朋友间的正常交往而已。但西方女性这种出于礼节的举动,却常让“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想入非非。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尽管是文化误读,却无伤大雅。对于当时的中国男人来说,洋妇只是新鲜有趣的插曲而已。不过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交往的加深,跨国婚恋却开始成为一个问题。外交官们做了中国近代跨国婚姻的“先驱”。1899年,当时在驻俄公使馆任职的陆徵祥,与比利时女子培德·博斐相识并成婚。而继驻外公使后,留学生也渐渐加入跨国婚恋一族。原本对此不闻不问的晚清政府,变得日益警惕起来。1910年,清廷出台一项法令:以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外交官与外国人结婚,必须向政府备案。清政府同时批准了学部要求限制留学生与外国人结婚的建议。清政府拨款给留学生,是希望他们在外国学习新知识,然后回国参与建设。如果一名留学生拿着官费出国,荒废学业后归国或学成而留居外国,在清政府而言,无疑都是浪费。放在台面上讲的理由,没有一点属于文化原因,都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然而跨国婚恋带来的文化冲突,却在台下愈演愈烈。比如对于近邻日本的女人,中国人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以武侠小说成名的平江不肖生,写过一本百万字的《留东外史》。在小说中,一群中国留学生聚众赌博、被日本警察当场抓获。警官训斥他们:“你们贵国的留学生,也太不自爱了。”一个中国学生当场反驳,说赌博是世界通例。在《留东外史》中,作者还有这样的观点:“日本是个有名的卖淫国。要说绝对不曾卖过淫的,恐怕寻遍了日本,也寻不出一个来。”一个国家的女人都是妓女?这不科学。的确,日本人崇尚自然,耽于感官享受,女子的贞操观念淡薄。但把日本女子妓女化,却是中国人传统的性心理在作祟。有时候,这还与一种变态的复仇心和“爱国心”结合起来。东洋女子如镜中之花被扭曲丑化。西洋女子同样不被中国人理解。后来的新文化先锋胡适,就曾认为在女子地位上中国高于西方。在胡适看来,西方女子追求爱情,是一种“堕女子之人格”的行为。胡适与发妻江冬秀的婚事就是由双方家长决定的。我相信,在胡适写下上述日记的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结识美国姑娘韦莲司后,他的想法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韦莲司是胡适所在的康奈尔大学一位教授的女儿,读书多、有文化,气质出众、胸襟开阔。初相识时,韦莲司问:“你好像不喜欢和女士交际?”胡适有些拘谨地回答:“也不全是,我和中年以上的女士还是有交往的。”韦莲司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自己“胸部扁平而又不善于持家”“是个又丑又无风韵的女人”。不过她无疑让胡适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两人的关系,大约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友情以上、恋人未满”。当然在跨国婚恋中,不只有中国人才会曲解对方。外国人的误读有时更蛮横霸道。晚清士人胡继曾与海伦的爱情故事,就惊动了英国领事。四川人胡继曾旅英期间与白人女子海伦相恋成婚并育有一双儿女。而胡继曾已有妻室。一个侨居成都的西方妇女,看到自己的白人同胞竟嫁给“东亚病夫”做了“妾”,不禁大为光火,寄书英国驻成都领事,告胡某有妻另娶,犯了重婚罪,要求领事出面,让当地政府判处胡继曾与海伦离婚。领事收到信后,即给代理四川总督的王人文致函。王人文以中国法律解释胡继曾同时娶两个平等的妻子是没有问题的。这位领事没有办法,只好把事情上报给英国驻华公使,但海伦始终不为所动。大清律与西方的婚姻制度发生了冲突。然而这只是表象。当时的《大公报》则上升到国家的高度: “英领事强以国际问题牵涉,逼令胡郝氏离婚,质言之强国妇女不肯嫁于弱国人民,而弱国妇女尽可作强国人民之妻之妾之玩物!”简单的婚恋问题,竟事关国家尊严。这并非中国人太敏感。近代以来,天朝 “不断沦落”,而欧美白人的优越感却“蒸蒸日上”。具有“正统思想”的白人对同胞嫁娶黄种人百般阻扰。为了维护国家和种族的“尊严”,大英帝国对在华英侨的婚娶严格要求。一旦有白人男性“犯禁”,选择跨国婚姻,就会成为社交圈中的异类,甚至等于自毁前程。1927年上海工部局警官Parker,娶了一个被认为“双亲是有身份”的中国女子,于是“该警官从此升迁无望”。 女子在这个问题上面对的阻力更大,一个名为Tinkler的英国男子在给妹妹的信中警告说:“如果你在上海与亚裔男子有染,那你就别想在这里混下去。”英国外交部远东司曾负有一项职责,就是劝阻英国女子嫁给华人。婚恋一跨国,带来种种冲突和误解;婚恋一跨国,又牵涉着敏感的国家和种族神经。有些人成为直接受害者,比如混血儿。1892年,有一个日本人给英国大学者斯宾塞写信,请教他对跨种族婚姻的看法。斯宾塞在回信中以美国排华为例表现出其对跨种族婚姻的反感、对混血儿的歧视,这无疑是有代表性的。当时无论中西方,种族观念都很强烈,都注重种族的纯洁性。1882—1891年的《上海海关报告》中曾讨论中国人不喜欢混血儿的原因。中国人对混血儿的抵制,根源于传统。而西方人则用“进化论”的眼光来看问题。在大多数人都瞧不起混血儿的年代,打破隔离的努力却以“异想天开”的方式开始了。19世纪末,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国家落后、世界不公,开始鼓吹跨种族通婚。康有为即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实现人类之“平等大同”,需先“人种大同”。他主张对不同人种“杂婚而化之”,如“黄、白相交而优其种”。康有为还只是设想,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李石曾则身体力行。据青年党创始人之一的李璜回忆,李石曾曾帮助一个青年华工与一个法国少女保住“世界大同的宝贝种子”,反对少女堕胎,帮助青年华工获得侨民身份,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李石曾后来专门筹款,开设了一个混血儿托儿所,用来收养中国工人、留学生与法国女性所生的孩子。如今的混血儿非但已无人歧视,甚至还成为被羡慕的对象。在大众印象中,混血儿聪明、漂亮,某种程度印证了康有为、李石曾的“改良种族”论。不过问题并没有终结。即使在今天,只要涉及跨国、跨地区、跨群体的接触,相伴的误会与冲突仍无法消停,跨国婚恋自然也不例外。世界似乎联成了一体,人们却未必相互理解。也许理解的第一步,就是渴望去理解的善意。文章出自《中华遗产》杂志 2015年第4期 撰文/杨津涛 稿件整理:江离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FM1604421By FM1604421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FM1604421

View all
金钱永不眠财经节目 by 金钱永不眠财经节目

金钱永不眠财经节目

0 Listeners

Blow Your Mind (season 01) by Blow Your Mind (season 01)

Blow Your Mind (season 01)

83 Listeners

十点读书官方播客 by 十点读书官方播客

十点读书官方播客

34 Listeners

上海闲话 by 上海闲话

上海闲话

66 Listeners

加州101 by 加州101

加州101

145 Listeners

跑火车播客 by 跑火车播客

跑火车播客

33 Listeners

好妹妹 by 好妹妹

好妹妹

57 Listeners

FM435190 by FM435190

FM435190

18 Listeners

闲白儿播客 by 闲白儿播客

闲白儿播客

27 Listeners

「尴卵尬」粤语播客 by 「尴卵尬」粤语播客

「尴卵尬」粤语播客

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