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术评论家蔡若虹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小人书好比一艘船,一艘满载着人间喜怒哀乐的船⋯⋯巡行在碧波万顷中,经历过大海长期考验。是的,这大海就是小人书的读者,发行量最高时达到4亿册的小人书,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
     《红楼梦》是连环画收藏者必藏的书目之一,版本众多,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上世纪50年代由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13本套书了。最新获得的消息就是: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全套初版初印的《红楼梦》上品市价约30万元。
      旧时美术界历来有“三不画”之说,即“年画不画,连环画不画,幻灯片不画”。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连环画并不是一个符合美术分类意义的画种,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其分类的依据是所用材料,而连环画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画种;其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连环画是“俗文化”,而“真正”的美术是“雅文化”。作为记录精英文化的中国美术史,自然不会将连环画这种“民间艺术”收纳其中。所谓“三不画”的年画、连环画、幻灯片,都是迎合大众口味的东西。
      经典的美术作品能够流芳百世,那连环画呢?显然,在专业人士眼里,它不是为了传世而作。如果一个学画者不能进入主流的美术圈子,那么即便他的作品再好,也很快会被历史遗忘。在连环画界,众多鼎鼎大名的连环画家,也只不过在这个特定的圈子里面被人津津乐道而已。
      的确,人们一谈及美术,便会自然而然想到国画家齐白石、徐悲鸿;油画家吴作人、董希文;版画家古元、李桦;漫画家张乐平、华君武,却很少有人想到连环画家。所以,学画的人,尤其是画家,如果不是因为特别的原因,是不会选择连环画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大画家纷纷画起小人书来?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画小人书是一项政治任务。自古以来,优秀的画作都会成为商品,有的甚至是千金难求。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美术作品是产品,不是商品,因此不允许再被作为商品流通,对于画者而言,卖画为生的路子被堵塞了。著名国画家戴敦邦回忆说,当时,有关方面对美术创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创作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通俗读物去占领旧连环画阵地。于是这就成了美术创作的基本任务:歌颂新生活、新时代、新气象,赞美建设者。而在艺术形式上则强调普及性,连环画与年画、漫画、宣传画等画种自然就都在推广之列。
      提起小人书,有一类最为家喻户晓,它就是“文革”期间出版的“样板戏小人书”。所谓“样板戏小人书”,就是根据当时八部样板戏编绘的,它们是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以及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其实用编绘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没有“编”,只有“绘”,而且是照着样板戏电影一笔一画、照猫画虎似地画。如此“低级”的创作,让名家们颇为痛苦。戴敦邦后来回忆那时的创作时说,因为京剧受舞台的局限,表演基本为程式化,比如剧情中有杨子荣彻夜骑马奔袭威虎山的戏,舞台上不需要出现真马,演员只要手握马鞭做出各种驾驭的动作即可。但要绘制这场戏时,为了原汁原味地体现样板戏,绘画作品也不能任意改动,因为有上级领导明确表示:这是革命样板戏,是画戏而不是画戏的故事,必须照搬重现原剧。这就意味着只能画马鞭而不能画出真马。同样,舞台上房子内均为剖面示人的,连环画也只能画成房子的解剖图。这成了“样板戏小人书”独一无二的特征。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11期作者:介子平 稿件整理:遗世沉艾)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