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人民大会堂二楼宴会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国宴,淮扬菜又一次被选为国宴用餐的基准。有人说,土菜精做、文化底蕴深厚是淮扬菜占领国宴餐桌的重要原因。而回顾历史,这些特点的形成竟源于明王朝的一场盐业变革……
在如今的江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那“日上三竿时,方才起来梳洗,踱步去茶社”的日子早已不见。虽然在扬、泰、通、海地区还有吃早茶的习惯,但多是老者、饕客,以及那些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一杯茶水,一笼点心,一碟烫干丝,品味的不仅仅是一份安逸、慵懒,还有那流淌于唇齿之间的淮扬味儿。
淮扬的味道,是什么味道?
扬州城,自古就是淮扬地带的中心所在。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昔之广陵,今之扬州,便渐成“盐漕两运、物资集散的水陆交通枢纽”。江南水乡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当地人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后经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北宋靖康之变,中原经济文化转移到江南,地利加上人和,这片区域便日益繁荣富庶,至明清,当古老的扬州城富庶一时之际,淮扬菜已是名冠全国了。
其实翻开历史来看,尽管唐、宋以来淮扬菜已崭露头角,但真正推动其发展并影响了整个淮扬地区口味的,却是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的那场“盐业变革”。
晋南,位于中条山北麓下的运城郊外有一片湖泊,因为这盐湖在古代为解县和解州所属,故又名“解池”,也称“河东盐池”。
“解池”出产一种无须加工即可食用的自然结晶盐。日本东洋史学家宫崎市定在《历史和盐》一书中考证,被称作“解盐”、“潞盐”的“河东盐”,成就了山西最早的一批商人,同时也成就了中国第一批盐商。
从第一批商人开始贩卖“河东盐”的那天起,盐商这个词,便与中国历史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特别注意对盐的控制。西汉时期采用政府“专卖”制度,这一制度虽然使盐商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却也因为官营盐商效率低下,官员腐败无能,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再加上私盐走私严重,故而在宋太宗雍熙三年,被新的盐业管理制度——“折中制”所取代。
什么是“折中制”呢?假如你是北宋的一个盐商,应官府的招募,要输送粮草到边塞,这在当时被称作“入中”,官府需根据你路程的远近给予价钱,并派发文券,你拿着文券,就可以到京师领钱,或到盐场兑盐贩卖。这个制度就是“折中制”。后来,明代在盐税制度上仿效宋制制订了“开中制”,有所不同的是,官府要登记你运往边塞的粮食数量和应支付给你的盐斤数量,发给你“盐引”,而你只能拿着它到指定的两淮盐场领盐,再到指定地区行销。到明代中期以后,“开中制”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孝宗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再一次实施盐业变法,以“折色制”取代“开中制”。简单的说,就是将商人换取盐引的方式由原来到边塞纳粮变成了直接交钱。
盐业政策的变化势必影响到从事盐业买卖的盐商。在当时,盐商被分为“边商”与“内商”两类。“边商”以山西、陕西的商人为主,他们占据临近边疆地区的地理优势,纳粮换盐引“地近而费力少”,很是方便。相较之下,“内商”则颇为艰难。从内地输粟到边境,需长途跋涉,相比于晋、陕商人,每一趟“纳粮开中”的开销都要高出许多。为降低成本,很多“内商”不得不转而购买“边商”手中的盐引,久而久之,“边商”逐渐在盐业贸易中占据主要份额,最终完全控制了两淮的盐业。
而在“叶淇变法”后,朝廷同意将原来的“输粟边境、换取盐引”改为“纳银有司以领取盐引”,这样一来,要换盐引的“内商”再也不必千里迢迢去北部边疆地区纳粮,在内地就可以直接前往盐运司交钱换盐引,可谓“价多而得易办之利”。“边商”的地理优势即刻不复存在,自此之后“内商”逐渐崛起,而“边商”的主体——那些世代住在解池边、显赫一时的山西盐商,则失去了“开中制”带给他们的地域之便。在这种情况下,晋商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漕运、盐运的枢纽之地——扬州。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2015年第1期 撰文/顾晓绿 稿件整理:阿瞳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