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年前,勇敢的荆轲行刺未成,被秦王一剑砍掉脚丫,他站不稳,就靠着柱子坐下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踞就是像簸箕一样坐着,双腿叉开,自然地向前伸出,从头到脚,呈一个从高到低的下斜线,形如一支簸箕,故此得名。这个坐姿在当时是非常失礼的,因为古代中国人穿着一条没裤裆的裙子。
实际上,中国男人,穿有裤裆的裤子,是非常晚近的事。春秋战国时期的裤子不仅不分男女,而且只有两只裤腿,穿时只套在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称“胫衣”。 这种裤子,只用于冬季,目的是给容易得“老寒腿”的小腿加层包装。
到了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里解释:“袴(kù),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这说明,至少在东汉,小腿穿的胫衣,已经延展到大腿了。但在这时,袴依然没能摆脱内衣的身份。
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的长沙王国相利苍的夫人,不仅没穿开裆裤,连裤子都没穿。可就在几十年后,汉宫中的嫔妃,却忽然齐刷刷的穿上了有裆的内裤。原来,西汉名将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助年幼的汉昭帝即位,并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昭帝做皇后。为了让皇后独享皇帝的床笫之欢,生下唯一的皇位继承人,他特以皇帝身体欠安为由,让宫女们都穿上有裆的“穷绔”。 霍光的奇思妙想,使有裆的裤子,第一次在上流社会广泛地流行起来。
但是,自从“穷绔”之后,裤子的发展又停滞下来。直到西晋末年,众胡人南下,胡汉杂居相处,使汉人逐渐从先前恐胡、憎胡、厌胡、鄙胡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走向与其沟通、熟识,直至认可。这一时期的百姓多以穿裤为时尚。当时出现了一种裤管特别肥大的合裆裤,史称“广口裤”。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红极一时的喇叭裤。很多现代人把“喇叭裤”看作舶来品,殊不知,早在一千多年前,老祖宗就已时尚一把了。
在宋代,经过长期演变之后,裤子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合裆裤又从外衣退化为内衣。而且,根据史料记载,不仅“开裆裤”复古外穿,“膝裤”复又出现。宋儒朱熹在《朱子语录》里记载,南宋奸臣秦桧在朝为相,虽然得高宗皇帝的重用,但高宗对他时有防范,在胫衣里藏着匕首。秦桧死后,高宗不免松了口气,对臣下说:“朕今日始免膝袴,置匕首矣!”
宋代以后,中式裤装趋于稳定,明清男女穿膝裤者十分普遍。明代膝裤多制成平口,上达于膝,下及于踝,有点像绑腿,穿时用带子系在小腿上。清代称膝裤为“套裤”,因为它的长度已不限于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除套裤以外,合裆的长裤在明清两代仍然使用着,但是裤腰和臀部一定要罩在袍衫长裙之内。
随着近代的欧风美雨,开裆裤永远退出了成年人的衣橱。然而,一条裤子,见证了炎黄子孙探索世界的每一次华丽转身。关于裤子的话题,却远未结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3期 作者: 朱骁华 稿件整理:喵小喵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