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604421

【夜读】胭脂是红花 | 投稿:三三子


Listen Later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年轻的霍去病,耳际飘过暖暖的春夏和风,伫立于祁连山麓。百花齐放、峰峦绵延,如此美景却丝毫不能使他动情,他一心盘算着:如何破敌致胜?

霍将军接下来的几场胜仗,令匈奴人感叹不已。《西河旧事》里悲吟着:“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吟唱“六畜不蕃息”可以理解,但失去了焉支山,只是一座山而已,为何会让匈奴妇女脸上失去了颜色?难道焉支山和女子面色有关?

话说“焉支山”的发音,像极了“胭脂山”,在其他文献上,更有“燕支”、“燕脂”、“焉知”、“支”、“脂”等不同的称呼。山名与女子闺房中的胭脂同音难道只是一种巧合?

这里要提到一种植物——红花。根据明代张自烈《正字通》里对红花的解释:“红蓝即红花,北方有焉支山,山多红蓝,北人采其花染绯,取英鲜者为燕脂,故单于妻号阏氏,音焉支。”尽管张自烈所在的时代已经是明朝末年,离汉唐业已久远,但他的记载中,至少透露出三个讯息:首先,焉支山上生长的红蓝花就是红花;其次,胭脂是红花染出来的;最后,胭脂也叫燕脂。

焉支山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的东南方,胭脂与山名同音,大抵是因为其制作原料之一——红花出自此地之故。晋代经学博士崔豹在《古今注》中这样解释:“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英,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为燕支粉。”红蓝花(也就是红花)经过几道工序的加工,可以擦于面部用来增加桃红润泽之色。匈奴首领单于之妻称“阏氏”(与“胭脂”同音),正是以这种“绯色”化妆品,来指代容颜娇美的女子。后来,匈奴在与西汉王朝的交锋中痛失焉支山,红花便逐渐自西向东流入中原。到魏晋时期,中原社会已经“北地胭脂遍开两靥”了。至于崔豹为何称“胭脂”为“燕脂”,有一种说法是,燕国产的红

花质量上佳,提取红花的色素,加入油脂,做成的化妆品,便有“燕脂”之名。

红花的种植和萃取色素的方法,被清楚地记载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年代大约在公元450-500年之间。文中写道:红花开花时,花枝高度约到人的胸部位置。花开于顶端,因叶片有尖刺,采摘工作须趁着清晨露水湿润、刺不坚硬之时进行。之后,必须马上泡水,洗去花瓣上含量颇多的黄色色素。再进行发酵,制成饼状,予以干燥,运至市场贩卖。文中还说,做胭脂时,要用灰烬作为萃取色素的药剂,“揉花十许遍势尽乃止”。之所以如此反复行事,为的是让花瓣中含有的红色色素完全析出,最后,再用已经发酸的粟饭或淘米水等酸性物质中和。这种技术性的文词表明,公元四、五百年,贾思勰已经对黄河流域下游区域红花种植、色素处理技术相当了解,而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中国人,必然在这之前,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去摸索、完善那样的技术。

红花经过萃取,染出的是桃红色。而另一种用来制作胭脂的材料——紫铆,萃取后的色素呈带紫的红色,可用来制作口红、腮红等。紫铆又名蚁铆、紫矿、紫草茸、紫梗,是一种寄生于树上的虫体。关于它的产地,根据李时珍的说法,有波斯和真腊(即柬埔寨)两处。不过,在当时,这种材料是进口的,获取不便,与朱砂、红花等原料相比,显然难于普及。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12期作者:曾启雄
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FM1604421By FM1604421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FM1604421

View all
金钱永不眠财经节目 by 金钱永不眠财经节目

金钱永不眠财经节目

0 Listeners

Blow Your Mind (season 01) by Blow Your Mind (season 01)

Blow Your Mind (season 01)

83 Listeners

十点读书官方播客 by 十点读书官方播客

十点读书官方播客

34 Listeners

上海闲话 by 上海闲话

上海闲话

66 Listeners

加州101 by 加州101

加州101

145 Listeners

跑火车播客 by 跑火车播客

跑火车播客

33 Listeners

好妹妹 by 好妹妹

好妹妹

57 Listeners

FM435190 by FM435190

FM435190

18 Listeners

闲白儿播客 by 闲白儿播客

闲白儿播客

27 Listeners

「尴卵尬」粤语播客 by 「尴卵尬」粤语播客

「尴卵尬」粤语播客

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