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隐士的纯真之地
      山林隐士,似乎无法与政治完全脱开干系。对于不少人来讲,“隐士”甚至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出山”几乎是必然之举。不过,也有吃了秤砣铁了心的隐士,他们大多淡泊名利,一心向学。
      对于追求学问的隐士,他们喜欢到什么山林去讲学呢?从散布中国南北的书院遗址来看,在讲学授徒方面,隐士并没有明显的地域偏好。或者说,讲学授徒,是各山隐士的主要事业。但若要从中选出一座最受隐士欢迎的文化名山,就非庐山莫属了。
      在蒋星煜的研究中,庐山被排在隐士之山的首位,而且据他统计,自第一次隐逸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庐山的隐逸文化即与学问大家结下深厚渊源。大文豪陶渊明自不必说,另外还有为《春秋公羊传》作注的周续之,崇儒好佛、著有《念佛三昧》的刘程之,画家宗炳等,都与庐山结缘,真可谓是文人荟萃之地。
      庐山能成为第一隐士名山,除了自身素质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利。庐山地处江西九江南部,无论何朝何代,与政治中心相距均不算近。在魏晋以前,这里甚至是虎豹纵横的蛮荒之地,其后中国南方得到开发,九江成为南朝重镇,庐山方才人气大涨,吸引了文人骚客、隐士高人前来探寻。不过庐山的人气仅来自文人,而非帝王将相,故此地既无离宫别馆,也无帝王陵寝,如此一来,真面目反倒得到保存,成为隐士梦寐以求的纯真之地。
      待到大唐,一对到庐山读书的兄弟,又为这里的文化事业再创新纪元。
      据《白鹿洞志》记载,大唐贞元(785年—805年)年间,少年李渤与哥哥李涉到庐山隐居读书,隐居之地选择在五老峰南的一处地方。跟随他们而来的还有一头白鹿,被尊称为白鹿先生。据民间传说,白鹿先生原本是一只神鹿。李氏兄弟在此读书时,如果需要买文具或者其他东西,只需把袋子挂在鹿角上,往里面放上字条和所需的钱,白鹿就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把主人所需之物全部买回来。后来李渤功成名就,出山为宦,而白鹿也功德圆满,插翅升天而去,空余隐居读书之处,是为白鹿洞。
      白鹿洞由李氏兄弟开创,于五代两宋之际转型为书院。而南宋时期,它更是获得理学家朱熹的重视,被大力整顿和重建,一举成为名动天下的大书院。
      作为唐宋时期出现的独立教育机构,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富有魅力的一环。它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而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以探求经旨、明理躬行为目标。它重视自由讲学,鼓励独立思考。这样的学问,迥异于刻板的官学,是自由独立的山林之学,它需要山林的清风来涤荡,需要山林的幽静来孕育,需要山林的独立来支撑。
      儒家有“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之说,当士人隐入山林时,他们或许已放弃了“立功”的追求,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静默的冥想中,追寻着“立德”与“立言”的不朽人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12期 作者: 谷小明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