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废除的科举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李豫刚刚即位,他的王朝从安史之乱的战火里摆脱出来,奠基未久、百废待兴。
      有一天,李豫照例批阅奏疏,礼部侍郎杨绾所上的折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内容矛头直指每年一次的科举考试。科举是隋朝开始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考试笔问选拔官员。唐代继承了前朝的这项旧制,从高祖登基的武德元年(618)就开始了科举考试,并且诞生了孙伏伽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状元”。此后,考试制度一实行就是五十来年,连安史之乱期间都没有停止过,如今杨绾却明确要求废止科举考试,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
      这位新皇帝立即召集大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热火朝天的答辩很快分为主张科举和要求废止科举的两派。
    “今绾所请实为正论!”位高权重的给事中李栖筠、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等人都站出来表示支持,严厉抨击科举是“小人之道”。
      紧接着唐代宗又去征询翰林学士们的意见,这些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回答的语气婉转却观点鲜明:“举进士久矣,废之恐失其业。”就是说科举坚决不能废除,这是他们的态度。
      营垒分明,观点对立,最高统治者面临两难选择,这是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受到的第一次严重挑战。
      面临着李唐王朝因为安史之乱而亟待重振的中兴大业,李豫必须对选拔人才的大事考虑得非常清楚,也要知道臣子们不惜在金殿上唇齿交锋的真正原因,才能最后定夺。
      我们先看看杨绾对科举的意见是什么:“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是时犹试策。高宗朝刘思立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进士者皆诵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又投牒自举,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
      杨绾这番慷慨陈词,主要的意思是说,当下实行的科举进士科考试从隋代考到现在,用了考杂文写作和用填空的方法考察经文这些办法,这样的考试让今天的学子们只知道死记硬背经文,而且还是自己报名自荐,古代的先贤之王怎么会用这样的方法取士呢。然后他强烈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不再进行明经、进士这些考试了,而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李豫这位新皇帝虽然很年轻,但对历史并不无知。皇权的统治需要官吏去执行,但芸芸众生中谁是合适的人选?不同的时代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夏、商、周时代是按照与王族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诸侯、卿、大夫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凡得“军功”者就得到了高位,另外“养士”的风气让王侯招揽了不少社会上有才华的人,为己所用,但那些方法显然都不适合新的、大一统的帝国。
      杨绾提到的“察举”制度是汉代形成的。方法是由地方上的诸侯王、公卿、郡守荐举优秀的人才,再由朝廷稍加考核,然后任命为官……这本来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可是历史的教训是,每当朝中有贵戚、宦官擅权,察举就会变成一场名不副实的人情盛会,关系和门路成了选“才”的唯一标准。
      想到这里李豫不禁紧紧皱起了眉头,他知道天下初定,远谈不上举国上下的清正廉明,他如何能相信那些所谓的“伯乐官”呢?
      而且想到这次举双手拥护这本废科举奏疏的人,李豫心里就更明白了:这些人几乎清一色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杨绾“祖温玉,在武后时为显官,世以儒闻”;给事中李栖筠,其祖李怀远曾做过武则天的宰相;尚书左丞贾至出自河南望族,其父历任中书舍人、掌制诰、礼部侍郎等显官;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父亲严挺之曾官至尚书左丞……再看看反对废科举的翰林学士们,他们大多出身寒素,不少人都是在新制度下凭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有了出头之日,跻身上层,与门阀世家分庭抗礼。
      可见杨绾以科举考试的考察科目和方法不合理为借口,要求取消科举考试改为层层推荐,这符合一大批豪门世族扩大家族势力的要求。此时的李唐王朝初兴时的励精图治的锐气已经消磨殆尽,安史之乱让朝廷元气大伤,对这些国家重臣当然十分仰仗,不过王朝的中兴更要依靠那些代表中下阶层利益的士子们的支持和参与啊。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李豫突然想起了先祖唐太宗李世民当年看到士子们从考场鱼贯而出时发出的感慨。他知道该怎样去做了,一道诏告传到仍在争论不息的臣子们那里:科举还是要进行下去!
      不过记载这件事的《新唐书·选举志》也记载,代宗最后也还是照顾了杨绾的要求,给推荐保送一定的名额,也算是对反对科举的贵族官僚阶层一定的让步了。
      在唐朝,这样的寒士庶族与高官贵戚的交锋还出现过两次,但都未能将科举废除。不仅如此,自科举设置以后,就未曾中断,直至清末。个中原因,不能说是因为皇帝更爱平民百姓的缘故,而是皇帝需要更得力的人才来维系他的政权统治。否则李世民怎么会在看到考生时发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感慨呢?所谓彀中,原意是指弩射程所及的范围,后比喻圈套、陷阱。而此话若出自皇帝之口,当然就有人才归一之意了。在这种情形下,通过考试选拔相比之下要比由官员举荐更有质量,国脉的传承也更有保证。
                                                                           选段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6期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