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PS.旧文重发
“恩格尔系数”,大家应该都在中学的政治课上学过,指食物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一般来讲,数值越低,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
不过,现在还有一种叫“房格尔系数”,你可能就没听过了。
“房格尔系数”是指房租支出占税后收入的比重。
一般来说,“房格尔系数”控制在30%以内,生活会比较幸福;高于30%,说明租房开销太大,会增加你的生活压力。
但是,在北上广深打拼的朋友会发现,想要租一个稍微好一点的房子,房租支出占比很容易就超过30%。
很多人毕业后刚工作那几年,收入也不高,每月工资的30-40%可能都要交房租。
一想到“房格尔系数”超标,不少人就觉得焦虑啊~
我有一个朋友反驳,说她的“房格尔系数”低于30%,但也过得“不幸福”。
刚来这个城市的时候,她租了一个老公房,虽然条件不是很好,但毕竟算是自己的窝了,后来一住就是3年。
没想到第4年,房东突然找到她说,他女儿要结婚,这个房子他们要用,不租了。
搬家的时候,她把之前零零碎碎买的书,一捆捆打包装箱;买来装饰房间的小摆件,有些也只好扔了。
这些她喜欢的东西,都成为她痛苦的回忆。
她说,后来再租别的房子,哪怕比第一次的环境再好,她都不会花心思去装饰它了。
因为她知道,这里只是一个临时的窝,说不定哪天醒来就被告知:你不能住在这儿了。
她心心念念的,还是早日能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如果有一套房子,不管工作上遇到什么挫折,想到自己至少还有一个住的地方,就坦然了。
房子可以带给她“安全感”,有了房子的人生才算有“底气”。
记得17年时,有人曾经在微博上问罗永浩一个问题:
原生家庭不好的男生,在房价的欺压下,压力越来越大。就算有211、985硕博士的高学历,步入社会后,依然发现阶级上升如此之难,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老罗当时的回答是:
我四十五岁了,买得起房子,但到今天也没买,也活得非常好,甚至比多数有房子的人活得都好,这是观念问题导致的。
打个比方,我觉得对经常出差的人来说,私人飞机这东西就挺实用的,我想买一个,发现买不起,但不会因此觉得被机价“欺压”了。
这段回复让我想到了他的一句名言: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他的“安全感”并不是来源于一套可见的房子,而是自己的赚钱能力。
但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还是会把安全感寄托在一套房子上。
很多人买了房后,工作上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他们害怕,万一哪天失去工作,没了收入,房贷该怎么还?
在彻底还清房贷之前,日子依然过得战战兢兢。
所以你会发现,从外部寻找的“安全感”,终究不牢固;只有自己创造的“安全感”,才是最可靠的,别人想拿也拿不走。
也许有人会说,买房不仅仅是为了“安全感”,也算是投资,因为随着房价上涨,你手里的房产是会升值的。
这点我不否认,但除了房地产市场,其实还有其他的投资渠道。
有人统计过去2008-2017全国楼市涨幅,排名第一的是上海房价,涨幅高达610%。
也就是说,一套100万的房子,10年后已经升值到700万左右。
但在股市中,过去10年涨幅前十的股票都远远跑赢了房价,涨幅最低的也有978%——如果你买了100万元的股票,持有到现在的市值是1000万元左右。
大多数人都以为买房是最赚钱的,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叫“孕妇效应”:当一个人怀孕的时候,她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
其实投资也一样,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房子,房价的飞涨当然会让你焦虑;但如果你懂得其他的投资方式,同样也可以实现资产的升值。
归根结底,生活中真正的“安全感”要靠我们来自己营造,你不妨可以尝试这2点:
1.不管你是20几岁还是30几岁,趁年轻的时候,挖掘自己工作中的潜力,提升职业技能,让个人的增值速度超过房子的增值速度。
2.学习更多理财投资知识,了解其他投资渠道(比如基金、股票等),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投资组合。
本来在现实中,既有通过买房致富的,也有通过工作收入的增长或者其他投资渠道,获得超过房价的涨幅。
但“孕妇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脑子里成天想的都是“什么时候可以买得起房”,你就不太可能尝试其他的方式,因为它们早就被你的大脑自动屏蔽了。
所以,不论你是决定买房或者租房,都要记住,千万不要把视野局限在一个点上,跳出你的思维盲区,你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有经济能力买房,你会选择马上买房还是继续租房呢?欢迎点赞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我会看噢~
PS.旧文重发
“恩格尔系数”,大家应该都在中学的政治课上学过,指食物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一般来讲,数值越低,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
不过,现在还有一种叫“房格尔系数”,你可能就没听过了。
“房格尔系数”是指房租支出占税后收入的比重。
一般来说,“房格尔系数”控制在30%以内,生活会比较幸福;高于30%,说明租房开销太大,会增加你的生活压力。
但是,在北上广深打拼的朋友会发现,想要租一个稍微好一点的房子,房租支出占比很容易就超过30%。
很多人毕业后刚工作那几年,收入也不高,每月工资的30-40%可能都要交房租。
一想到“房格尔系数”超标,不少人就觉得焦虑啊~
我有一个朋友反驳,说她的“房格尔系数”低于30%,但也过得“不幸福”。
刚来这个城市的时候,她租了一个老公房,虽然条件不是很好,但毕竟算是自己的窝了,后来一住就是3年。
没想到第4年,房东突然找到她说,他女儿要结婚,这个房子他们要用,不租了。
搬家的时候,她把之前零零碎碎买的书,一捆捆打包装箱;买来装饰房间的小摆件,有些也只好扔了。
这些她喜欢的东西,都成为她痛苦的回忆。
她说,后来再租别的房子,哪怕比第一次的环境再好,她都不会花心思去装饰它了。
因为她知道,这里只是一个临时的窝,说不定哪天醒来就被告知:你不能住在这儿了。
她心心念念的,还是早日能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如果有一套房子,不管工作上遇到什么挫折,想到自己至少还有一个住的地方,就坦然了。
房子可以带给她“安全感”,有了房子的人生才算有“底气”。
记得17年时,有人曾经在微博上问罗永浩一个问题:
原生家庭不好的男生,在房价的欺压下,压力越来越大。就算有211、985硕博士的高学历,步入社会后,依然发现阶级上升如此之难,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老罗当时的回答是:
我四十五岁了,买得起房子,但到今天也没买,也活得非常好,甚至比多数有房子的人活得都好,这是观念问题导致的。
打个比方,我觉得对经常出差的人来说,私人飞机这东西就挺实用的,我想买一个,发现买不起,但不会因此觉得被机价“欺压”了。
这段回复让我想到了他的一句名言: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他的“安全感”并不是来源于一套可见的房子,而是自己的赚钱能力。
但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还是会把安全感寄托在一套房子上。
很多人买了房后,工作上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他们害怕,万一哪天失去工作,没了收入,房贷该怎么还?
在彻底还清房贷之前,日子依然过得战战兢兢。
所以你会发现,从外部寻找的“安全感”,终究不牢固;只有自己创造的“安全感”,才是最可靠的,别人想拿也拿不走。
也许有人会说,买房不仅仅是为了“安全感”,也算是投资,因为随着房价上涨,你手里的房产是会升值的。
这点我不否认,但除了房地产市场,其实还有其他的投资渠道。
有人统计过去2008-2017全国楼市涨幅,排名第一的是上海房价,涨幅高达610%。
也就是说,一套100万的房子,10年后已经升值到700万左右。
但在股市中,过去10年涨幅前十的股票都远远跑赢了房价,涨幅最低的也有978%——如果你买了100万元的股票,持有到现在的市值是1000万元左右。
大多数人都以为买房是最赚钱的,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叫“孕妇效应”:当一个人怀孕的时候,她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
其实投资也一样,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房子,房价的飞涨当然会让你焦虑;但如果你懂得其他的投资方式,同样也可以实现资产的升值。
归根结底,生活中真正的“安全感”要靠我们来自己营造,你不妨可以尝试这2点:
1.不管你是20几岁还是30几岁,趁年轻的时候,挖掘自己工作中的潜力,提升职业技能,让个人的增值速度超过房子的增值速度。
2.学习更多理财投资知识,了解其他投资渠道(比如基金、股票等),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投资组合。
本来在现实中,既有通过买房致富的,也有通过工作收入的增长或者其他投资渠道,获得超过房价的涨幅。
但“孕妇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脑子里成天想的都是“什么时候可以买得起房”,你就不太可能尝试其他的方式,因为它们早就被你的大脑自动屏蔽了。
所以,不论你是决定买房或者租房,都要记住,千万不要把视野局限在一个点上,跳出你的思维盲区,你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有经济能力买房,你会选择马上买房还是继续租房呢?欢迎点赞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我会看噢~
351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84 Listeners
21 Listeners
26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