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愿主的旨意成就”——2023年1月29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Listen Later

https://t5.shwchurch.org/wp-content/uploads/2023/01/daa6bee8a39d9ba1721d898a98b5eaa1.mp3

 

经文:【徒21:1】 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徒21:2】 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徒21:3】 望见居比路,就从南边行过,往叙利亚去,我们就在推罗上岸。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徒21:4】 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徒21:5】 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徒21:6】 我们上了船,他们就回家去了。
【徒21:7】 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
【徒21:8】 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该撒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徒21:9】 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徒21:10】 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徒21:11】 到了我们这里,就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徒21:12】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徒21:13】 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徒21:14】 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徒21:15】 过了几日,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徒21:16】 有该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带我们到一个久为(久为或作老)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居比路人。

保罗在米利都对以弗所长老的一番话,可以看为是保罗对神藉他手所建立的外邦众教会的一个临别劝勉。然后,保罗就辞别众人,正式踏上了返回耶路撒冷的旅程。这也可以看为是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的结束,也是他罗马之行的开始。// 保罗为何在去往罗马之前一定要去一次耶路撒冷?原因可能主要在两方面,一,把为耶路撒冷所筹的捐项送过去,藉此拉近外邦教会和犹太教会之间的距离,消除一些隔阂;二,保罗依然想要跟耶路撒冷教会分享他将要去罗马的宣教计划,期望得着耶路撒冷教会的鼓励和祝福。保罗想要从耶路撒冷出发去往罗马。

保罗坐船从米利都到哥士,到罗底,到帕大喇。在帕大喇换了一艘更快地直达船。这艘船中间没有任何停留,虽然在船上都能看见塞浦路斯,也没有靠岸,直接经过,在航行六百四十多公里后到达叙利亚腓尼基的推罗。

这段经文就主要记录了保罗登陆叙利亚抵达耶路撒冷前,这段路程中与各处教会的交往。从推罗经过多利买,到凯撒利亚,到耶路撒冷,这将近两百公里的路程,随着保罗越接近耶路撒冷,前行与拦阻的张力也越大,并随着亚迦布在腓利家的预言达到高峰。这段经文的主题就是保罗执意要往耶路撒冷去。我们就从保罗行程的顺序来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推罗(第一次拦阻),二亚迦布(第二次拦阻),三拿孙(保罗定意要去)。

推罗

保罗和推罗教会的弟兄姊妹们一起住了七天,保罗在这里遇到了第一次来自教会肢体的劝阻,路加记载“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似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圣灵藉着推罗教会在告诉保罗,不允许他去耶路撒冷似的。实际上,根据上下文,这句话可以有两种不同解读:

这话是出于圣灵?

第一种解读,这句话确实是出自圣灵的感动。在不考虑上下文,只看这一节经文文本的情况下,这是最直接的解读。在这个前提下,‘不要上耶路撒冷去’这句话还可以有两种理解:

这句话就是圣灵在拦阻保罗,神不许保罗去耶路撒冷。或许推罗教会从圣灵有两个方面的领受,既领受了对保罗患难的看见,又领受了对这患难预言的解释(就是不要去耶路撒冷)。也可能推罗教会的圣徒除了这一句话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领受。他们没有关于患难的领受,像保罗前面所说的其他教会那样,“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困锁与患难等待我”(徒二十23),他们只是领受了要劝阻保罗的感动,甚至可能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这样一句劝阻的话。(当然,保罗一听就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这样,其他各城教会负责领受保罗要遭遇患难的预言,推罗教会负责解读这个预言。合起来,就是告诉保罗不要一意孤行,神的旨意是不要去耶路撒冷。无论推罗教会从圣灵有两方面的感动,还是只有一句话的感动,这都意味着,保罗整个第三次旅行布道后半程的在外邦教会筹款,跟大家分享要去先去耶路撒冷后去罗马,并一路辗转从特罗亚赶路往耶路撒冷的整个行程,就不是在圣灵的感动和带领之下,是完全出于他自己的想法,他作的这些事都是出于他自己的血气和执着,现在走到推罗了,圣灵就藉着推罗教会清楚地告诉保罗你的打算不是出于神,你该立刻停下来,不要继续往耶路撒冷去了。如果保罗还要坚持去耶路撒冷,那就是保罗的悖逆,是在对抗神的旨意。最好保罗就调整行程,就像第二次旅行布道中,保罗想要往西被圣灵拦阻,他就调整了方向一样。但这种理解从整本使徒行传来看不太可能。

这句话的确是从圣灵来的,但却不是在对保罗宣告上帝的旨意。圣灵只是感动推罗教会说这句话,但这句话却不是要告诉保罗不要去耶路撒冷。圣灵只是让推罗的弟兄们表达一下对保罗的拦阻,然后看保罗对这个拦阻的解读和反应如何。就是说,推罗教会的弟兄们表达拦阻是出于圣灵的,但主要是对保罗的试验;保罗个人所领受的去耶路撒冷的感动也是出于圣灵的,这真是神给保罗的带领。但这两者是矛盾的,圣灵对保罗说你去耶路撒冷,却对另一群弟兄说你们去拦阻保罗一下。这种解读有点奇怪,在同一件事上,上帝有相反的两种声音,这也不大可能。

弟兄姊妹的自然反应

第二种解读,并不把推罗教会弟兄们所说的‘不要上耶路撒冷去’解读为这是出于圣灵的感动,而是看为这是他们领受了保罗会在耶路撒冷遭遇捆锁患难的预言之后,对预言的自然解读。根据前面保罗在米利巴所说的话,以及后面亚迦布的预言,综合起来看,这句话并不是在将上帝拦阻的旨意告诉保罗,而是推罗教会的肢体蒙圣灵感动,像其他城里的弟兄姊妹一样,也知道了保罗将要在耶路撒冷遭遇苦难,他们就直接理解为那最好不要去耶路撒冷。所以,他们一方面告诉保罗他们蒙圣灵感动看见在耶路撒冷会发生什么,另一方面很自然就劝说保罗就别去耶路撒冷了。只是,前者是他们从圣灵来的领受,后者是他们自己对这领受的解读,不是出于圣灵。但推罗教会的弟兄姊妹却将这二者都看为是从圣灵来的感动。这是最合理和最符合整体文本脉络的解读。

路加之所以没有提他们对保罗在耶路撒冷遭遇患难的预言部分说了什么(因为二十章保罗自己已经说过了),只记录了他们对保罗的劝阻,是为了突出表达保罗此去耶路撒冷开始遇到来自教会弟兄姊妹的劝阻力量。// 这可能是特意要凸显出保罗此去耶路撒冷和主耶稣去耶路撒冷受难之间的对比。他们都是事先就知道自己去往耶路撒冷会有患难,都是遇见了来自亲近之人的拦阻。只不过彼得当年拦阻主耶稣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太十六22),主耶稣立刻说“撒旦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太十六23)。彼得对主耶稣所说的,不是被圣灵感动,而是被撒旦利用了。但这里推罗教会的弟兄们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不是被撒旦利用,而是照常理来劝阻。彼得作为犹太人读过旧约圣经关于弥赛亚受苦的经文,他对耶稣的拦阻不是基于圣经,而是基于对弥赛亚错误的认知。推罗教会的圣徒对保罗劝阻,并不涉及真理对错,他们也没有领受保罗是被圣灵差遣去耶路撒冷的这样的感动,所以他们的劝阻不是在有意对抗上帝对保罗带领的旨意,而是基于对保罗关心和担忧的自然反应。比如原计划你明天要去某地,天气预报说明天会有大暴雨,会有危险,亲友就会劝你先不要去。如果没有上帝特别的带领,照常理就先不去。但如果上帝的旨意是无论下多大的雨,你都要去,那么谁的劝阻都是无效的。我若知道了你有上帝的特别带领,下多大雨我都不能劝你不要去。推罗教会的弟兄姊妹蒙圣灵感动,知道了保罗将要遭遇什么,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保罗自己所领受的更进一步的圣灵带领是什么。所以他们的劝阻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对保罗无效。

启示vs解释

这里就让我们看见,领受了圣灵的感动之后需要小心地解读。比如,最典型的,犹太人不接受耶稣为基督,不是他们不信神会派一位救主来拯救他们,他们早就有弥赛亚的预言,但是他们对于弥赛亚是什么样的,却是照着他们自己心里的私意揣测出来的,然后他们照着他们自己错误的解读来衡量耶稣,他们就认不出耶稣正是他们一直盼望的弥赛亚,甚至还把耶稣给杀了。

因为上帝的心意超越人的思想,就像经上所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五十五8-9)。因此,对圣灵感动的传递,合宜的做法是忠诚地将自己从圣灵领受的信息或事实本身告诉保罗就可以,不要简单地作“更进一步”的解读,因为连解读都需要祷告寻求,否则容易把神的启示和自己对启示的解读混在一起。

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是从神来的;对这事如何回应,也是从神来的。你将来要去作什么事,是神告诉你的;你应当怎么作这事,同样需要寻求神的引导。比如,摩西知道神的旨意是让他带领以色列人脱离法老的手,但是他想带领以色列人以武力对抗的方式脱离法老,却被神藉着以色列人对他的敌意拦阻他,让他在米甸旷野沉淀四十年之后,神才自己以十灾的大能方式将神的百姓带领出了埃及,完全就不是摩西当年所想的方法。上帝的方式超乎人所能想象的。再如,出埃及之后,摩西以为几个月就可以穿过旷野,由他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但未曾想到上帝却让他带领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等第一代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都倒毙旷野之后,由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就像彼得蒙了圣灵的开启,宣告了耶稣就是基督,但他却对于基督拯救的方式一无所知,他认为既然这就是基督,那么祂就应该像以色列人所以为的那样骑着高头大马,以世人钦佩和拜服的方式进入圣城,得胜世界。所以,他拦阻耶稣不要受苦。彼得知道并宣告了神的启示,却做出了与神的旨意不符的反应。

这是我们今日需要学习的,知道前面有患难,跟躲避这个患难之间并没有一个必然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人之常理的判断之外还有圣灵特别的带领这一层。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说,躲避危险是一个常识性的选择,从神所给的普遍启示的角度,这也是合乎神心意的正确选择。但是对于一个认识上帝的人来说,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对环境的判断,除了常理之外,还有了一个更为高超的依据,那就是神的带领。我们在地上生活的最高准则不是躲避祸患,而是跟随基督。我们作为已经认识基督的人,作为属天的子民,我们对今生患难的认知和心态可以有一个超越自然的反应,还有一个属天的视角来看待。若躲避危险,违反了圣经原则,那么就要持守圣经真理,不能躲避。若躲避危险,不违反圣经原则,也没有神特别的感动和带领要去面对,那么就照常识来躲避。但是,若是你心里很清楚有圣灵特别的感动和带领告诉你,你不能躲开,必须去面对,那么你就当照着神的带领去面对就好。

辞别

保罗没有听从推罗弟兄姊妹们的劝阻,虽然路加没有写保罗说了什么,从保罗的行动和众人的送行就可以知道保罗的选择。显然,这就表明保罗并不认为推罗教会的弟兄姊妹对他说的这句话是圣灵对他的拦阻。

路加这里记载了一个推罗圣徒送别保罗的细节,“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这给人一种诀别的味道。一方面这显出了推罗教会的弟兄姊妹对保罗的接纳和在主里面亲近的情感,另一方面这里也在对比后面耶路撒冷教会对保罗遭遇患难后的另一种对待。然后保罗坐船来到多利买,同这里的弟兄见面住了一天,记录住了一天依然是为表明这里的教会对保罗的善意和欢迎。

腓利和亚迦布

然后保罗来到凯撒利亚。

“传福音的腓利”

在凯撒利亚保罗住在“传福音的腓利家里”,这里的腓利就是耶路撒冷教会刚建立时从说希腊话的犹太圣徒中所选出的七执事之一,就是八章所记载第一批从耶路撒冷分散到各处去传福音的腓利。而当时耶路撒冷的门徒之所以四散正是因为“扫罗却残害教会,进个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徒八3)。如今保罗成为了主内弟兄,还住在了腓利家里。此时的腓利已经被称为了传福音的腓利,可见他是以热心传福音而闻名,从当年离开耶路撒冷,在撒玛利亚建立教会,到向埃提阿伯太监传福音,到现在在凯撒利亚。二十年过去了,腓利传福音的热情一直持续不衰,他也将传福音作为他一生的使命,以至于传福音成为了他的头衔。从某个意义上腓利跟保罗有类似之处,腓利首先将福音突破到撒玛利亚人中,从福音跨种族宣讲上堪称先锋。而保罗正是被差派作外邦人的使徒,他所作的更是突破性的福音工作。其实,保罗也可以称为是传福音的保罗。两位神所重用的福音使者,相遇在凯撒利亚。因着福音的缘故,当年的仇敌成为了弟兄和同工。// 不知道他们说起二十年前所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二十年所经历的被神使用传福音建立教会的恩典,会是何等的感慨。

这里特别说到腓利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处女可能是表明他这四个女儿都到了婚嫁的年龄,但是她们却仍然独身,为主终身不嫁;说预言可能是表明这四位姊妹都是被圣灵充满,被神大大使用,在话语的领受和教导上有格外的恩赐。这就从侧面也表明了腓利不但本人在服事上蒙神大大的使用,在家庭的第二代信仰传承方面也被神大大赐福。服事神为基督作见证,首先是在自己家里,把儿女带到主面前。相比于儿女在世界上某方面的所得来说,能信靠主,并被神使用,这才是无比的宝贵。

“亚迦布”

正当保罗一行在腓利家停留的时候,“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亚迦布在使徒行传已经出现过一次,就是安提阿教会刚建立,巴拿巴带保罗在这个教会开始服事的时候,亚迦布就曾访问过安提阿教会,并预言“天下将有大饥荒;这事到哥老丢年间果然有了”(徒十一28),这个预言直接推动了安提阿教会捐钱来帮助住在犹太的门徒,并“把捐项托巴拿巴和扫罗送到众长老那里”(徒十一30)。

时隔近二十年之后,亚迦布从耶路撒冷来到凯撒利亚向保罗讲预言,就针对他将要在耶路撒冷所面对的捆绑。亚迦布以旧约先知常用的表演方式来说预言,“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和推罗教会的弟兄们相比,亚迦布的预言不但更加具体,而且神的心意也更加清晰。那就是,保罗在耶路撒冷会有捆绑,还要被交在外邦人手里。亚迦布所领受预言的细节就表明,保罗必须去到了耶路撒冷才会被捆绑,才能被交在外邦人手里。因为若保罗就此不去耶路撒冷了,岂不表示上帝透过亚迦布的预言就落空了吗?// 保罗虽然是被犹太人捉拿,但却不是犹太人主动将他交在罗马人手中,而是罗马人怕犹太人把保罗给杀了,在犹太人手中把保罗给抢了过来。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亚迦布的预言是最后一次对保罗将要遭遇捆锁的预言。这次预言的效果,就是众位同工对保罗去耶路撒冷的极力拦阻,这也是继推罗劝阻之后的第二次对保罗的劝阻,也是最后一次劝阻。路加所说的我们,显然是指陪着保罗要去耶路撒冷的这些外邦教会的同工,也包括路加自己;本地人应当是指腓利和凯撒利亚教会里的一些在场的同工们。

这里有一个需要我们思想的地方,路加等跟随保罗的同工,其实在米利都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保罗这次前往耶路撒冷会有捆锁患难,但是路加没有记载当时有人拦阻和劝说保罗不要去。到了推罗,这里的弟兄姊妹也有从圣灵来的领受,也劝阻了保罗,但显然保罗执意前往,路加等陪同保罗一起的同工那时也没有拦阻保罗。等到了在腓利家亚迦布预言之后,陪同保罗的同工和当地同工才开始“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当地同工劝保罗还可以理解,他们是第一次听见保罗要遭遇患难的预言,和推罗教会的弟兄姊妹们一样,对这预言的第一反应就是劝阻保罗不要去。但为何一路跟随保罗的路加等同工,直到在腓利家听见了亚迦布的预言之后才开始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呢?

首先,并不是说路加等同工直到听见亚迦布的预言之后才相信了保罗此去耶路撒冷真的会有捆锁患难,因此到现在才开始劝阻保罗。他们早就知道了圣灵的预言,也相信保罗去了确实会有捆锁。只是,他们没有得着劝保罗的机会。就像保罗在以弗所遭遇那场大规模骚乱时,银匠底米丢是把矛头指向保罗的,“保罗想要进去,…但门徒却不许他去。还有亚细亚的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里去”(徒十九30-31)。这种情况下,保罗就听了劝,没有坚持进去。有其他同工代替保罗被抓了。路加等同工对于这次去耶路撒冷,内心的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愿意陪同保罗一起去(他们也信这是圣灵的带领),另一方面他们万分不愿意看见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抓。同时,他们也知道这次去耶路撒冷没有人能替代保罗。因此,这一路每次听见保罗遭遇患难的预言,他们内心的痛苦就增加一分。就像彼得等人在几次听见主耶稣预言自己会在耶路撒冷受难之后,“门徒就大大忧愁”(太十七23)。直等到临近耶路撒冷的时候,在腓利家藉着亚迦布的预言,他们内心对保罗的担忧和爱就以苦劝的方式爆发出来。因为他们突然看见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如果让腓利和亚迦布代替保罗,带着外邦教会的众同工,带着捐项,去耶路撒冷见长老们岂不也可以吗?之前他们不劝,是因为他们觉得除了保罗没有其他合适的人带着他们去耶路撒冷。现在他们突然想到,传福音的腓利和先知亚迦布或许是可以代替保罗的人选。这样保罗所计划的事情可以完成,保罗自己又不用去耶路撒冷进入捆锁中。他们知道保罗这么多年在宣教旅程中为福音所经历的各样患难,他们实在不忍看着保罗再次被捆绑。// 可能这也是圣灵要让保罗看到的一幕,那就是他身边还有很多爱他,体恤他,关心他的同工。虽然他们的劝阻与他里面所领受的圣灵的感动是相反的。

保罗的定意

然后,路加才第一次记录了保罗对同工们劝阻的回应。// 这跟那次以弗所骚乱时保罗听劝不同,那次从实际效果上,保罗进去了可能事态会被激化,他进去反而不好;从内在领受上,保罗在当时并没有从圣灵来的清晰带领,他必须要进去。所以,保罗就听了劝。

“你们为什么这样痛苦,使我心碎呢?”

保罗面对同工的苦劝,首先是从情感方面的回应。保罗说为何让我心碎呢?第一,是在表达他与众位同工之间的情感连接。保罗自己很清楚去耶路撒冷会遇见什么,又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要去。所以,保罗心志坚定,不顾肢体的拦阻。但这并不表示,保罗就是一个无情无感的人,不能体会同工和他之间的深厚情谊。他知道众人对他不舍的感情,他也被感动。

第二,保罗也是在表达,你们的这种拦阻和为我遭遇患难的身同感受,令我的心志也被消弱了。最令人难以抵挡的其实不是外在的逼迫和患难,而是从自己的同工和亲友来的劝阻和悲伤。但他也知道,同工很难在信心的自由中对他说,既然这是上帝对你的带领,你就勇敢去吧。其实,此时他最需要的是众同工对他的支持和代祷,而非是劝阻和眼泪。就像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三次向神祷告的时候,是何等希望彼得约翰等门徒和他一同祷告呢,但是他们却睡着了。

虽然他们是从爱心出发来关心你,只是他们这种拦阻保罗去承受患难的爱,对此时的保罗帮助并不大。这种爱更多是从体恤、同情的情感角度出发,却不是从上帝对保罗内心的带领角度出发的。这种劝阻的爱,的确能让保罗有一些安慰和感动,至少保罗能够感受到同工与他之间的情谊和关心。但是客观上他们的这种劝阻的确没有让保罗得着更多前往耶路撒冷去的勇气,虽然他们不是要有意对抗圣灵对保罗的带领。反而,保罗还要在心灵层面上对抗这种拦阻对他的影响。这种从减少世间艰难和苦楚出发的爱,并不能坚固保罗内在的心志。更高层次的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将要去面对的,若进入患难就是靠近基督,那么就鼓励他去勇敢面对,帮助一个人去顺服神,这是真爱这人。// 若我们对人的爱,超过了神对这人的爱;我们对人的怜悯体恤,超过了神自己的怜悯体恤;我们就会拦阻这人照着神的心意行事。

“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使愿意的”

然后,保罗从自己内在的心志来回应。他表明自己内在没有困惑,没有犹豫,他里面没有惧怕。他知道有患难,但是他甘心前往,因为他确定他是为基督的缘故,不是出于自己有什么私心。保罗所说的这句话,准确地说,还不能作为圣灵带领他去往耶路撒冷的旨意宣告,这可以作为他跟随基督的心志宣告。但这句话在这里让听见的弟兄姊妹就知道了保罗坚持要去有着圣灵的感动。一,惟有这样的奉献心志,才能清晰知道神在某个具体事件上的带领。二,这也表明他之所以坚持要去,不是出于冲动和血气,而是出于自己内心清洁的良心。

保罗这次去往耶路撒冷跟之前的宣教旅程不同,之前去往一个城市虽然做了面对逼迫患难的准备,一方面可能会有可能也没有,另一方面如果有逼迫,还可以逃避离开。但这次去耶路撒冷,通过多次的预言告之,保罗就明白这次的困锁患难是不可逃避的必然。这种情况下还是决定要去,那基本上是带着必死的心前往了。一个能欣然赴死的人,显然在他的生命中有一个比生命和地上的福乐要重要的多的因素在催促他。对于保罗来说,就是他看主耶稣比自己的生命和地上的遭遇要重要的多,为基督他愿意舍弃一切,这就是之前他对以弗所长老们所说的“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徒二十24)。

“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我相信,同工们在看到保罗的坚决和内在心志的表达之后,就明白了圣灵在保罗身上的带领是什么。就明白了他们对于患难预言的理解和保罗的领受之间的张力。他们也看见了对于苦难的预言和迎难而上并不是对立的,在基督里可以一致。所以他们就不再劝保罗了。

但也有可能即使他们看见了保罗如此的坚决,依然不认为这是圣灵对他的带领。只是,该说的已经说了,保罗的坚持也没有违背真理的地方,那么他们就尊重保罗的选择,同时也保留自己对这预言的理解。所以当大家说“愿主的旨意成就”时,各自心里所想的可能也不一样。认同保罗的就是在说愿主在保罗身上的旨意成就,不认同保罗就是在说看神后面具体怎么带领吧。

这不但是对保罗的尊重,这更是对上帝的尊重。有时候,我们面对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信息,有不同看法。我们可以本着自己的信心和良心来沟通,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像这里众同工对保罗这样来劝阻。该说的都说了之后,当事人如果坚持自己的领受,他的坚持也没有什么不符合圣经之处,甚至当事人还宣称他的选择是出于神的,那么,劝阻就当结束。你可以不认为这人奉神的名所宣告的一定就是出于神,但是神的名就可以止息争论。因为我们不是神,并不能看透人心,也不能完全明白神的作为,我们就保留意见,以一个更自由和开放的心态看这件事情的后续如何就好了。

“拿孙”

既然保罗如此坚定,腓利就打发凯撒利亚的几个门徒送保罗等人到耶路撒冷。从凯撒利亚到耶路撒冷约100公里的路程,他们可能坐车或者骑马。并且把保罗带到一个“久为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居比路人”。久为门徒可能暗示了拿孙就是二十多年前五旬节圣灵降临那天信主的门徒,不但生命敬虔,而且也对耶路撒冷教会的状况很熟悉。可能腓利也认为这次保罗带这么多外邦教会的同工一同上耶路撒冷,还有对保罗要被捆绑的预言,还有他们带着的大笔捐献,此事非同一般,如何安顿保罗需要谨慎周全地考虑。所以,腓利就特意选了一个他熟悉,信主时间很长,属灵生命很好,家里有接待能力,而且还是散居塞浦路斯的犹太门徒来接待保罗。这样就尽可能避免出现有对保罗以及外邦同工不那么接纳的尴尬局面的产生。保罗等人在跟耶路撒冷的同工们接触以前,先住在拿孙家里。甚至,可能是有人先去跟耶路撒冷教会的同工报告一下保罗这次来的情况,他带的同伴和捐献,然后再去见耶路撒冷教会的同工。这样较为稳妥,即使出现了什么需要处理的意外情况,有一个对保罗接纳并有善意的门徒也是一个缓冲和保护。

结语

这段经文常被看为是主耶稣最后一次去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在保罗身上的某种重现。

首先,他们都是被本族的同胞所恨恶和谋害,众使徒中保罗虽然没有跟随过耶稣,但他却格外经历基督被本国之人所弃绝的痛苦。第二,他们都是在去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至少有三次提到将要在耶路撒冷遭遇祸患,只不过主耶稣是自己告诉门徒的,保罗是被肢体告知的。第三,他们都是不顾人的拦阻,明知前路艰险,却定意前往,因为这是神所定的旨意,就像主耶稣对门徒说的那样“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太十六21)。第四,他们都是被犹太人抓住,诬陷定罪,耶稣是被犹太人主动交给罗马人,保罗是罗马人主动把他给抓走的。这个类比主要是为要表明,保罗是被基督所差遣的,他所作的就是基督让他去作的,他是在作基督自己的事工。因此,不但他所传讲的福音是从基督来的,他每一步的行程也都是在基督的带领之下的,而且他的内在生命时刻是在对基督脚踪的跟随和效法。保罗的服事经历正应验了主藉亚拿尼亚在大马士革对他说的预言“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徒九15-16)。

另外,上帝为何在保罗去耶路撒冷之前就多次提前告知他会遇见捆锁患难这事呢?如果不提前告知的话,是否会让保罗内心更加放松一些,等遇见了再面对也不迟,反正保罗已经有过多次被逼迫的经历了,不告知去了再面对也不会太让保罗觉得意外。但事先告知是否反而让保罗一路上为耶路撒冷之行承受了更多不必要的内心压力?其实并非如此,圣灵之所以这么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试炼保罗对基督的信靠,纵然有捆锁,只要上帝的心意就一定前行,罗马也一定能去成。就像神试炼亚伯拉罕时所说的“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创二十二2),但之前神已经给了亚伯拉罕应许,以撒就是神所赐的应许之子,要从他生出天上星海边沙那样多的后裔,现在神又说要把以撒献为燔祭,这岂不是矛盾的吗?以撒若是死了,还怎么有后裔呢?但神一定不会说假话,这两句话都出自神。但这两句话在人的理性层面是不能协调的,在人有限的理性认知里面,献以撒为燔祭和以撒还能有后裔是矛盾的,只能择其一,相信后裔的应许,就不能接受献为燔祭的命令。但亚伯拉罕却无比清晰地知道献为燔祭的命令的确也是出于上帝的。这该怎么办呢?上帝难道会出尔反尔,前后不一吗?或者上帝难道会自我矛盾吗?当然不是,上帝从来不是似是而非,前后矛盾的。那么只能是人的理性有所突破。所以,“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罗四17)。献以撒的试炼令亚伯拉罕的信心产生了突破,以撒纵然变成了灰烬,神也能让他从死里复活。上帝有让人从死里复活的能力,就让上帝给亚伯拉罕后裔的应许和献以撒为燔祭的命令可以协调一致了。就像主耶稣,去耶路撒冷会被钉十字架杀死,那祂怎样救别人呢?神却让祂从死里复活。保罗这次同样会面对一个张力,去耶路撒冷之后就要去罗马,这不但是他的心愿和计划,他也确信这是神的带领;但现在神也说在耶路撒冷有捆绑,那么他还能去成罗马吗?如果死在了耶路撒冷,岂不是之前的领受就落空了呢?只能是纵然有捆绑,也不影响他去耶路撒冷。上帝的心意就是迎着捆锁前行,其他的就交给神了,看神是怎么把他带到罗马的。可以说,从保罗一到耶路撒冷,后续的行程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当然,他在自由状态他的计划行程也不是完全由他控制的,但从别人的视角来看都他选择的。在耶路撒冷被捆锁入狱之后,从现象上来看他去往哪里就不是他能选择的了);但神自有神所预备的让他去罗马的方式。第二,提前知道,提前就开始预备保罗的心。依然是预备保罗对主的信靠,却不是在去往罗马一事上,而是在与耶路撒冷教会的关系一事上。可以说,保罗此去耶路撒冷所遭遇的并不那么愉快,或者并没有达到保罗所期望的。这一路的事先预备就会成为保罗在这种疏离中的支撑。无论面对什么,这次行程都是神对他的带领。

保罗在各城所经历的,以及这次他去耶路撒冷要面对的,都证明了他自己曾劝勉门徒的话“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十四22),但这次去耶路撒冷之旅,跟过去宣教之旅都不一样,过去去往各城之前逼迫患难还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次去耶路撒冷经历患难是确定的。但主耶稣有应许说“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3)。

回应诗歌:《58十字架的道路要牺牲》

The post “愿主的旨意成就”——2023年1月29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appeared first on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By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师、长老、传道

  • 5
  • 5
  • 5
  • 5
  • 5

5

1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View all
WSJ What’s News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What’s News

4,357 Listeners

不明白播客 by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不明白播客

1,115 Listeners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by Sally Shi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1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