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王下二十一19-26
前言:
这一段论到亚们的经文很短,就像他作王的时间很短一样。这与他的父亲玛拿西和他的儿子约西亚作王的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玛拿西是南国历史上作王时间最长的王,他十二岁登基,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王下二十一1),约西亚八岁登基,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一年(王下二十二1)。相应地,亚们也不像他父亲玛拿西和他儿子约西亚那样在作王期间对南国犹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亚们的父亲玛拿西,在引诱百姓犯罪的事上做了大恶,藉着他的手,以色列百姓被玷污的深度和广度都已经到了要被灭绝的程度。以至于先知耶利米和列王记的作者,都把南国被掳亡国的原因归在了玛拿西的身上,列王记的作者说“耶和华使迦勒底军,亚兰军,摩押军,和亚扪人的军来攻击约雅敬,毁灭犹大,正如耶和华借他仆人众先知所说的。这祸临到犹大人,诚然是耶和华所命的,要将他们从自己面前赶出,是因玛拿西所犯的一切罪。又因他流无辜人的血,充满了耶路撒冷。耶和华决不肯赦免”(王下二十四2-4),先知耶利米也说“耶和华说,我命定四样害他们,就是刀剑杀戮,狗类撕裂,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吞吃毁灭。又必使他们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都因犹大王希西家的儿子玛拿西在耶路撒冷所行的事”(耶十五3-4)。因此,通常把玛拿西看为是南国犹大最坏的王,虽然他晚年悔改了。但亚们的儿子约西亚却又被评价为南国犹大最好的王之一,“在约西亚以前,没有王像他尽心、尽性、尽力地归向耶和华,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后,也没有兴起一个王像他”(王下二十三25)。
亚们处在玛拿西和约西亚这两位截然不同的王之间,在南国犹大的历史中好像是一个简短的过渡,事实上,亚们的记载的确在玛拿西和约西亚之间有着某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准确地说,亚们更多是玛拿西一生的延续记载,是对于玛拿西蒙恩的一个补充说明,然后才是对约西亚作王的一个开启。如果没有亚们短暂的两年作王行恶的记叙,玛拿西和约西亚这两位王的故事可谓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玛拿西晚年悔改了,所以约西亚作为接续的王在前王悔改归正的基础上有敬虔表现岂不是合乎情理、理所应当的吗?若是这样,就符合了我们心目中的某种合乎逻辑的思路,约西亚的敬虔总得有些什么人的原因和作为所影响的吧?就像玛拿西的作恶,总得有前面谁的原因导致的吧?但亚们的出现,让我们心中的逻辑链条发生了断裂,为何玛拿西的悔改在亚们身上没有发生正常的影响力呢?为何这么坏的亚们,他儿子却好像突然就敬虔了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处在最坏和最好的王(其父与其子)之间的亚们,圣经对他的记叙和评价如何。
一、“亚们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与其父一样的犯罪)
亚们的王朝记录,是典型的列王记叙手法,他在成年的时候登基,二十二岁接续他父亲在耶路撒冷作王,但只做了短短的两年,犹大历史上最短的作王时间是三个月,分别是约西亚的儿子约哈斯和孙子约雅斤,第二短的作王时间是被耶户所杀的亚哈谢,亚们论作王时间最短排第三。对亚们作王的总体评价就是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1.“与他父亲玛拿西所行的一样”
但更加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里对于亚们的犯罪给了一个清晰的类比,连续两节经文重复指出,亚们如此行事“与他父亲玛拿西所行的一样。行他父亲一切所行的”。类似于对北国列王的评述“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不离开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虽然玛拿西晚年悔改了(悔改后还作王约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这里清楚地指出亚们的犯罪行恶是受了玛拿西悔改前恶行的严重影响。
这对于今天人们的警诫(尤其是为人父母)乃是,罪不但玷污影响自身的生命,而且对于周围的人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自己关系亲密的下一代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当然不是父亲行恶惩罚儿子,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了。而是一个人犯罪会对周围的人形成试探、诱惑、破坏等负面的影响。因为其他人也是罪人,罪的污染性或者蔓延性就在于罪会带来更多的罪。这不是将责任都归在玛拿西的身上,因为“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耶三十一29),神必照着各人所行的来审判人(结三十三20),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来负责,而不能怪罪在其他人头上。但在亚们的犯罪上玛拿西却有份。
2.“敬奉他父亲所敬奉的偶像”
亚们所行的恶事都是什么呢?就是“敬奉他父亲所敬奉的偶像,离弃耶和华他列祖的神,不遵行耶和华的道”。玛拿西虽然悔改了,但是在他悔改之前行恶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会因为他的悔改而会自动消除,玛拿西的犯罪对于整个犹大和自己的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犹大的整体堕落和他儿子的犯罪上。历代志的对照经文记载亚们“祭祀侍奉他父玛拿西所雕刻的偶像”(代下三十三22),就让我们知道亚们并未引进新的偶像,他所拜的偶像都是从他父亲玛拿西那里继承来的。
虽然玛拿西悔改之后除掉偶像拆毁各坛,但是他对偶像的破除并不彻底。可能表面上能见的大型偶像和坛拆除了,但是全国还有很多民间的偶像丘坛没有废去,可能连王宫里都有残存的偶像。即便玛拿西将偶像彻底拆除了,烧毁了,但他拜偶像在周围人心里所所产生的影响该如何去除呢?
玛拿西一生所行的恶事有各种各样,但归根结底都集中在一个罪上,就是拜偶像,亚们在其作王的两年间主要的恶行也是拜偶像。像前面所说的,罪具有天然的传染性,尤其是拜偶像的罪。离弃耶和华,必然拜偶像。因为人被造的本性决定了人必需有一个敬拜和依靠的对象,不是真神就是假神。拜偶像这事不用刻意去教导,它符合罪人的天性,在这件事上这是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者“与生俱来的缺陷”,看一眼就能心领神会。敬拜耶和华才需要不断教导、昼夜思想、克己训练,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若无圣灵的帮助人也无法坚持到底地敬拜神,因为这与堕落的人性是相反的。玛拿西作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地拜偶像,亚们从小就目睹他父亲所行的一切,他看见了各样神明,各种仪式,可能他还看到了他父亲拜偶像时的庄重和虔诚,这些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敬拜假神于亚们而言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了。
3.“所犯的罪越犯越大”(代下三十三23)
实际上,亚们所犯的罪单单一句“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还不够,历代志的对照经文记载说“这亚们所犯的罪,越犯越大”(代下三十三23),就是说,亚们所犯的罪虽然是受到其父亲玛拿西的影响,是对其父的效法,但是亚们所行的已经超过了他父亲玛拿西所犯的罪,在犯罪方面,亚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能我们会有疑问,玛拿西在位五十五年,照着申命记所禁止的列表,将能犯的拜偶像、使子经火、观兆、行法术、交鬼、行巫术等等罪都犯了;又被先知将犹大亡国的责任放在他身上,这已经是犹大历史上最坏的王了,还有谁能在犯罪上超过玛拿西吗?何况亚们才作王两年,再怎么“努力”犯罪也很难比他父亲还坏吧?但亚们只在王位上两年的时间,竟然被圣经作者评价为“所犯的罪越犯越大”,可见堕落无极限。犯罪对于一个人来讲,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玛拿西已经是最坏的王了,引诱神的百姓行恶比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灭的列国更甚(王下二十一9),但这还不是他犯罪的极限,若上帝不伸手拦阻,玛拿西还能继续犯更大的罪。我们在玛拿西身上看到的他最终的悔改不是一个人犯罪到了极致,他触底反弹,凭自己开悟悔改了。而是若上帝放手不管,他将向着没有尽头的深渊坠落,但若上帝施恩,不管一个人犯罪到了何等地步,堕落到了何等的深处,他心灵的黑暗多么厚重,神若愿意,神都有能力让这人回转,神都能救人脱离罪的深渊和缠绕。而我们从亚们所看到的是,若神不施恩,一个人在罪中堕落的速度和深度令人惊恐。//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七节对于亚们短短的记载是玛拿西一生作王的一个附注。亚们就如同是玛拿西人生的另一个可能延伸,若神出手,玛拿西就能悔改,若神不出手,亚们就是玛拿西的写照。
我们从亚们的罪越犯越大就可以看到,罪在人身上展现出一种不可预料的失控性,一方面人不知道罪对自己的控制和腐蚀会到什么地步,另一方面人不知道自己犯罪会对别人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人并不能控制罪,反而罪在人身上会肆虐成灾,神若不出手,若任凭,往往就是滔天大祸。因此,亚们的犯罪,在没有上帝恩典介入的情况下,是必然的,而且也一定会越犯越大。
二、“亚们王的臣仆背叛他,在宫里杀了他”(与其父不一样的人生)
1.“不在耶和华面前像他父玛拿西自卑”
虽然上面说亚们与他父亲玛拿西所行的一样,行他父亲所行的一切,其实这主要是在论到亚们在作恶这个方面,效法他父亲,所行与他父亲一样。但在历代志却特别提到亚们“不在耶和华面前像他父玛拿西自卑”(历代志三十三23),亚们只在犯罪方面效法了他父亲,但是在悔改自卑方面却不效法。
为何亚们看见了他父亲晚年的自卑却不效法呢?别说可能他就没有学效的想法,即使他想他凭自己也不能效法。罪具有天然的传染性和侵蚀性,但是悔改却不能天然传递;犯罪不需要上帝“帮助”,悔改却需要上帝的帮助;犯罪看一眼就能学会,悔改看一万次都不能学会。玛拿西的罪能够在亚们身上有负面影响力,但玛拿西的悔改却不必然能影响亚们走正路。这是今天我们对罪的理解需要留意的,若无上帝的介入,罪对人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一方面人可以凭自己的选择犯罪,却不能凭自己选择归正;另一方面,人犯罪后可以道歉,可以悔改,但对他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后果的消除却无能为力。人们需要明白,不管是自己犯罪,还是引诱他人犯罪,犯罪之路是一条单向的堕落之路,可能有很多岔路可以选,但是方向不可选,只能向下。玛拿西犯罪可以影响他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