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最近,不少地方的「两高」产业(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开始限电限产,上了热搜。
你可能也会觉得疑惑:经济恢复的情况还不是特别乐观,这种情况下,为啥咱还要搞「限产限电」呢?
也有人担心,接下来的冬天,会不会像去年一样多地停电?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01
先来说第一个点:真的是对外的反击吗?
网上有一种说法,这波限电限产,其实是我们为了反抗美国资本等境外势力,所以才故意这么搞。
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逻辑能不能成立。
第1个逻辑:
中国可能重蹈「齐纨鲁缟」覆辙
我先来科普下什么是「齐纨鲁缟」,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贸易战之一。
话说春秋时期,当时齐鲁两国都生产丝绸,齐国产的叫齐纨,鲁国产的叫鲁缟。
为了削弱鲁国国力,齐桓公重用的管仲想了个计谋:让齐国上下把齐纨制作的衣服都给收起来,只用鲁缟来制作衣服。
于是鲁缟的价格被炒起来了。
鲁国商人一看,机会来了,赶快回国大量收购鲁缟。
结果鲁国百姓很多人开始放弃种粮食,转投纺织业,这导致鲁国粮食产量锐减。
一年后,管仲又发了道命令,让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鲁缟,鲁缟的价格随之大跌。
而缺粮少食的鲁国,这时候只能无奈地向齐国高价买粮食…毕竟,衣服可以不换,饭总不能不吃吧。
经此一役,鲁国经济近乎崩溃,从此再也不是齐国对手。
类似的,这次新冠疫情期间,因为很多制造业国家的疫情管控做得没咱好,停工停产了好久。
它们接不了的订单有不少流到了咱这边。毕竟,中国可是最早从疫情中走出来的。
所以很多人担心:咱为了接这些订单猛扩产能,会不会等到疫苗普及率上来了,这些国家的产能恢复了,这些订单会不会都回流了?
那我们好不容易扩张的产能,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从数据来看,咱不用那么担心。
首先,产能并没有怎么扩张。
被限电限产的,大多是「两高」企业,要扩产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它们要扩产,需要经过环保、发改委等部门的审批。
我们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分项数据也可以看出同样的结论——
1~8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数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9%;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反而比去年同期跌了1.4%。
也就是说,大家买设备扩产的积极性并不高。
再就是,咱的产量也没有上来很多。
虽然出口的增速是上来了,不过咱的内需还没彻底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需求一增一减,即便不怎么扩产能,也能够满足现有的需求。
所以,我们看到整体的产能利用率并没有提高到特别夸张的水平。
第2个逻辑逻辑:
美国蓄意炒高大宗商品价格
这个说法的叙事逻辑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美联储狂印美元,拿到钱的华尔街借机炒高大宗商品价格。
中国的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都得从海外进口,这相当于推高了我们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出口企业为了抢单子,没怎么加价直接就卖了。成本上来了,售价却提不了多少,利润自然就受损了。
而这时候我们停工停产,相当于减少我们出口的数量。这样出口货物供不应求了,咱就可以卖出个好点的价格。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做了个图放在讲义区。
这个逻辑呢,乍一听是成立的。
之前我们也多次聊到过,中下游企业的利润被挤压,其实也不限于出口企业。毕竟咱们自己的消费需求,也还没完全恢复。
所以咱消费端的价格,也就是CPI,一直跑不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不过,这并不见得是美国有意而为之。
首先,意愿上,美联储印钱最主要还是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毕竟在疫情的影响下,不这么「大放水」的话,美国经济得倒退个好多年。
如果按这个逻辑,那么过往每次美联储收紧钱根甚至加息,岂不是在帮我们的企业降低成本?
所以,意愿上美国并没有这么做的动机,这只是正常的周期阶段轮换现象。
其次,能力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不是由美联储说了算的。
中长期来看,大多数大宗商品受货币供给的影响并没有经济本身的影响大。
像是美联储在2015~2018年一直在加息,但是油价却是在往上走的。
所以总的来说,这两个逻辑都不大能成立。
真正的原因,还是「能耗双控」,目的是节约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以及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02
回过来,那「能耗双控」,到底是什么?
「能耗双控」指的是「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早在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这其中,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压力。
内部原因主要是,中国过往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加杠杆(借钱),是典型的「数量型增长」。
现在人口红利差不多用完了;企业借的债务也有点太多了,赚的钱也还利息也开始有点吃力了。
这时候我们需要转向「效率型增长」,也就是提高产出效率。
既然要提高产出效率,那么一方面我们得提高单位产出,另一方面则是减少单位成本。这里的成本,也包括对环境的治理成本。
所以「两高」行业自然是站在了效率型增长的对立面。
外部压力方面,主要是能源安全问题。
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上,我们对外部的依赖度还是挺高的:根据统计局的数据,1~8月份,我国进口原油34,636万吨,自己生产的只有13,322万吨。
我们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来源国,可是一直跟咱唱反调的澳大利亚。而我们最主要的原油来源国沙特,则是美国的好哥们。
而最近能耗双控之所以火了,主要是因为8月份开始,发改委有了不少新举措,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在讲义区查看。
紧接着,多家上市公司发公告说,旗下的子公司因为「能耗双控」而停产、限产。
所以,市场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了。
03
最后来说说,为什么最近收严了?
其实「能耗双控」是个常规政策,并没有忽然变严格,至少目标上并没有加码。
每年都有订好一个「双控」的目标。不过在今年上半年,不少企业为了抢出口订单,开足马力生产,所以提前把额度给花掉了。
还有就是钢材方面,5月份有146类钢铁产品被取消了出口退税。有部分钢厂以及大型国贸商抢出口,导致3、4月份的钢材出口大增。
额度被提前用掉了,到了要检查作业的时候,发改委发现很多地方指标都没完成,于是开始出来压一压,让各地重视落实双控任务。
于是很多地方抱着「补作业」的心态,玩命限电限产……
政策上虽然没加码,不过今年对能耗双控工作的容错率确实不高。
毕竟今年也是「十四五」(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咱规划里头还写着「双碳」的目标呢,所以宽容度不高也是很正常的。
之前咱们也详细聊过「双碳」目标和投资机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讲义区复制链接浏览器打开查看:
https://i.jane7.com/s/C4R00uhLzKro?ch=KE_REPLY_J7DCDT
另外,把高能耗企业的生产给压下来,其实还有一个理由——省电。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预测,今年是冷冬的概率很高。
加上这个冬天咱还有冬奥会要搞,所以我们可不能像去年一样,让限电影响范围过大。
04
最后来看,这对我们的投资有什么影响?
总的来说,「能耗双控」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主要受影响的有两类:「两高」和能源产业。
对于「两高」产业来说,短期来看,限电限产不全是利空:虽然量下来了,但是价格很可能会上去。
特别是对于那些生产不受影响的企业来说,还是个扩大市场份额的好机会。
不过,我不建议大家搞短期炒作。
特别是有些投资者,他们只盯着「供给」这个单一逻辑来炒,其实风险还挺大的——
一旦政策出现变化,比如有些地方的能耗双控政策太过激进了,之后可能会引来国家出手纠正。
图片来源:华尔街见闻
能源产业方面,大家看得比较多的板块还是煤炭。
因为一些原因,今年我们停止了从澳大利亚那边采购煤炭。
虽然说还有印尼、俄罗斯、蒙古和美国的煤炭可以顶上,不过整体的煤炭的进口还是比去年同期跌了10.3%(数据:统计局)。
而且蒙古今年一直在闹疫情,煤炭出口也受到了影响。
煤炭的价格也一路向上:动力煤期货从去年4月份的不到500,一路涨到最高1,237.8元/吨。
短期来看自然是有不小的回调压力的,不过需求摆在那,回调压力相对还是比较有限的。
另一个长线逻辑,自然是新能源。之前咱们也聊过很多,这里不再展开。
最后,来个一张图总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内容比较长,不知道有没有坚持到最后的朋友呢,如果内容对你有用,文末点个「赞」告诉我吧~
最后,提前祝你国庆快乐哦~�
最近,不少地方的「两高」产业(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开始限电限产,上了热搜。
你可能也会觉得疑惑:经济恢复的情况还不是特别乐观,这种情况下,为啥咱还要搞「限产限电」呢?
也有人担心,接下来的冬天,会不会像去年一样多地停电?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01
先来说第一个点:真的是对外的反击吗?
网上有一种说法,这波限电限产,其实是我们为了反抗美国资本等境外势力,所以才故意这么搞。
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逻辑能不能成立。
第1个逻辑:
中国可能重蹈「齐纨鲁缟」覆辙
我先来科普下什么是「齐纨鲁缟」,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贸易战之一。
话说春秋时期,当时齐鲁两国都生产丝绸,齐国产的叫齐纨,鲁国产的叫鲁缟。
为了削弱鲁国国力,齐桓公重用的管仲想了个计谋:让齐国上下把齐纨制作的衣服都给收起来,只用鲁缟来制作衣服。
于是鲁缟的价格被炒起来了。
鲁国商人一看,机会来了,赶快回国大量收购鲁缟。
结果鲁国百姓很多人开始放弃种粮食,转投纺织业,这导致鲁国粮食产量锐减。
一年后,管仲又发了道命令,让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鲁缟,鲁缟的价格随之大跌。
而缺粮少食的鲁国,这时候只能无奈地向齐国高价买粮食…毕竟,衣服可以不换,饭总不能不吃吧。
经此一役,鲁国经济近乎崩溃,从此再也不是齐国对手。
类似的,这次新冠疫情期间,因为很多制造业国家的疫情管控做得没咱好,停工停产了好久。
它们接不了的订单有不少流到了咱这边。毕竟,中国可是最早从疫情中走出来的。
所以很多人担心:咱为了接这些订单猛扩产能,会不会等到疫苗普及率上来了,这些国家的产能恢复了,这些订单会不会都回流了?
那我们好不容易扩张的产能,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从数据来看,咱不用那么担心。
首先,产能并没有怎么扩张。
被限电限产的,大多是「两高」企业,要扩产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它们要扩产,需要经过环保、发改委等部门的审批。
我们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分项数据也可以看出同样的结论——
1~8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数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9%;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反而比去年同期跌了1.4%。
也就是说,大家买设备扩产的积极性并不高。
再就是,咱的产量也没有上来很多。
虽然出口的增速是上来了,不过咱的内需还没彻底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需求一增一减,即便不怎么扩产能,也能够满足现有的需求。
所以,我们看到整体的产能利用率并没有提高到特别夸张的水平。
第2个逻辑逻辑:
美国蓄意炒高大宗商品价格
这个说法的叙事逻辑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美联储狂印美元,拿到钱的华尔街借机炒高大宗商品价格。
中国的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都得从海外进口,这相当于推高了我们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出口企业为了抢单子,没怎么加价直接就卖了。成本上来了,售价却提不了多少,利润自然就受损了。
而这时候我们停工停产,相当于减少我们出口的数量。这样出口货物供不应求了,咱就可以卖出个好点的价格。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做了个图放在讲义区。
这个逻辑呢,乍一听是成立的。
之前我们也多次聊到过,中下游企业的利润被挤压,其实也不限于出口企业。毕竟咱们自己的消费需求,也还没完全恢复。
所以咱消费端的价格,也就是CPI,一直跑不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不过,这并不见得是美国有意而为之。
首先,意愿上,美联储印钱最主要还是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毕竟在疫情的影响下,不这么「大放水」的话,美国经济得倒退个好多年。
如果按这个逻辑,那么过往每次美联储收紧钱根甚至加息,岂不是在帮我们的企业降低成本?
所以,意愿上美国并没有这么做的动机,这只是正常的周期阶段轮换现象。
其次,能力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不是由美联储说了算的。
中长期来看,大多数大宗商品受货币供给的影响并没有经济本身的影响大。
像是美联储在2015~2018年一直在加息,但是油价却是在往上走的。
所以总的来说,这两个逻辑都不大能成立。
真正的原因,还是「能耗双控」,目的是节约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以及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02
回过来,那「能耗双控」,到底是什么?
「能耗双控」指的是「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早在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这其中,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压力。
内部原因主要是,中国过往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加杠杆(借钱),是典型的「数量型增长」。
现在人口红利差不多用完了;企业借的债务也有点太多了,赚的钱也还利息也开始有点吃力了。
这时候我们需要转向「效率型增长」,也就是提高产出效率。
既然要提高产出效率,那么一方面我们得提高单位产出,另一方面则是减少单位成本。这里的成本,也包括对环境的治理成本。
所以「两高」行业自然是站在了效率型增长的对立面。
外部压力方面,主要是能源安全问题。
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上,我们对外部的依赖度还是挺高的:根据统计局的数据,1~8月份,我国进口原油34,636万吨,自己生产的只有13,322万吨。
我们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来源国,可是一直跟咱唱反调的澳大利亚。而我们最主要的原油来源国沙特,则是美国的好哥们。
而最近能耗双控之所以火了,主要是因为8月份开始,发改委有了不少新举措,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在讲义区查看。
紧接着,多家上市公司发公告说,旗下的子公司因为「能耗双控」而停产、限产。
所以,市场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了。
03
最后来说说,为什么最近收严了?
其实「能耗双控」是个常规政策,并没有忽然变严格,至少目标上并没有加码。
每年都有订好一个「双控」的目标。不过在今年上半年,不少企业为了抢出口订单,开足马力生产,所以提前把额度给花掉了。
还有就是钢材方面,5月份有146类钢铁产品被取消了出口退税。有部分钢厂以及大型国贸商抢出口,导致3、4月份的钢材出口大增。
额度被提前用掉了,到了要检查作业的时候,发改委发现很多地方指标都没完成,于是开始出来压一压,让各地重视落实双控任务。
于是很多地方抱着「补作业」的心态,玩命限电限产……
政策上虽然没加码,不过今年对能耗双控工作的容错率确实不高。
毕竟今年也是「十四五」(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咱规划里头还写着「双碳」的目标呢,所以宽容度不高也是很正常的。
之前咱们也详细聊过「双碳」目标和投资机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讲义区复制链接浏览器打开查看:
https://i.jane7.com/s/C4R00uhLzKro?ch=KE_REPLY_J7DCDT
另外,把高能耗企业的生产给压下来,其实还有一个理由——省电。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预测,今年是冷冬的概率很高。
加上这个冬天咱还有冬奥会要搞,所以我们可不能像去年一样,让限电影响范围过大。
04
最后来看,这对我们的投资有什么影响?
总的来说,「能耗双控」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主要受影响的有两类:「两高」和能源产业。
对于「两高」产业来说,短期来看,限电限产不全是利空:虽然量下来了,但是价格很可能会上去。
特别是对于那些生产不受影响的企业来说,还是个扩大市场份额的好机会。
不过,我不建议大家搞短期炒作。
特别是有些投资者,他们只盯着「供给」这个单一逻辑来炒,其实风险还挺大的——
一旦政策出现变化,比如有些地方的能耗双控政策太过激进了,之后可能会引来国家出手纠正。
图片来源:华尔街见闻
能源产业方面,大家看得比较多的板块还是煤炭。
因为一些原因,今年我们停止了从澳大利亚那边采购煤炭。
虽然说还有印尼、俄罗斯、蒙古和美国的煤炭可以顶上,不过整体的煤炭的进口还是比去年同期跌了10.3%(数据:统计局)。
而且蒙古今年一直在闹疫情,煤炭出口也受到了影响。
煤炭的价格也一路向上:动力煤期货从去年4月份的不到500,一路涨到最高1,237.8元/吨。
短期来看自然是有不小的回调压力的,不过需求摆在那,回调压力相对还是比较有限的。
另一个长线逻辑,自然是新能源。之前咱们也聊过很多,这里不再展开。
最后,来个一张图总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内容比较长,不知道有没有坚持到最后的朋友呢,如果内容对你有用,文末点个「赞」告诉我吧~
最后,提前祝你国庆快乐哦~�
351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84 Listeners
21 Listeners
26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