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怕问

这是一份改变历史的备忘录丨同心同行40年


Listen Later


四十年前改革开放的决定是中国改变命运的选择。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西门子与中国人民共同谱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属1985年10月29日,西门子和中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西门子公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机械工业、电气工程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备忘录》。西门子是第一家应邀与中国进行如此深入合作的外国企业。

1984年3月就加入西门子北京代表处的刘长华亲历了备忘录的洽谈和签署。“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中国希望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而西门子是在工业、交通、能源等众多领域具有全方位技术实力的企业。所以我们得以抢占先机。”刘长华说,“并且中国的领导人很欣赏西门子的文化、历史,以及对中国市场的专注。”




1985年,西门子与中国政府签署开展合作的备忘录。



签约当天的人民大会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时任两国副总理的见证下,双方进行了备忘录和一系列合作项目的签署。刘长华担任西门子方面的翻译和助签。在时任西门子全球总裁卡斯克签字盖章时,他需要站在签字台旁帮助翻页,还要小心翼翼地确保新盖的印章不会到沾染到其他页上。任务虽小,但责任重大。

精通德语的刘长华当时负责公司在华的对外联络、政府事务、人事管理和翻译等工作。西门子北京代表处第一任首席代表奥贝尔格(Jürgen Oberg)甚至称他为“西门子中国事务的发言人”。

尽管已时隔30多年,但刘长华仍然对在西门子的那段经历难以忘怀。后来他曾经连续三次梦到同样的场景:在民族饭店的办公室里,他全神贯注地敲着老式电传打字机,“咔咔咔咔”的声响萦绕四周。

可以说,备忘录的签署为西门子和中国开展长期而系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还专门成立了协调委员会,以便定期监督和促进项目进展。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林宗棠出任委员会中方主席,而刘长华则代表西门子中国同中方进行沟通和联络。

据刘长华回忆,当时协调委员会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工业、交通、能源、半导体技术、通讯和医疗设备等等。西门子还承诺在中国建立现代技术培训中心,帮助中国培养高科技人才。

有这么一个故事。1988年4月,协调委员会远赴巴西考察伊泰普水电站和西门子在巴西的合资厂,目的是为论证中的三峡工程做准备。刘长华负责为考察团做陪同和翻译。在看到西门子提供的当时世界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之后,中方领导对其先进性和稳定性大为赞赏。后来大家坐上直升飞机,从高空俯瞰巴拉那河两岸富饶的城镇,以及电站和工厂的停车场上密密麻麻的小汽车。在得知这些汽车的主人多数是普通工人时,中方领导们极为惊讶,也不禁感叹:“引进尖端技术,建立合资厂,是真正能够为老百姓创造富裕的生活。”这也为后来西门子向三峡工程提供变压器和发电机等设备埋下了伏笔。

1988年4月,奥贝尔格(后排左一)与刘长华(前排右三)随协调委员会考察伊泰普水电站和西门子在巴西的合资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刘长华(右二)在协调委员会代表西门子中国同中方进行沟通和联络。



此后,西门子与中国继续并肩前行,并赋予合作新的内涵。2011年,西门子与国家发改委签署谅解备忘录,聚焦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2016年,双方续签合作备忘录,共同发力创新研发、智能制造、智能基础设施、可持续能源以及区域发展等。一年之后,双方在既有框架下进一步达成了在数字化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的合作。

改革开放的40年正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40年。而中国向前迈出的每一步,无论艰难还是顺遂,都有西门子这位心意相通的“老朋友”携手相伴。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科技不怕问By 西门子调频1847


More shows like 科技不怕问

View all
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 by 声动活泼

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

17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