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至高神赐福的得胜——2016年12月4日主日讲章/曾淼 实习传道


Listen Later


讲道经文:创14:17-24

亚伯兰杀败基大老玛和与他同盟的王回来的时候,所多玛王出来,在沙微谷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谷。又有撒冷王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出来迎接;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他为亚伯兰祝福说:“愿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赐福与亚伯兰!至高的神把敌人交在你手里,是应当称颂的。”亚伯兰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所多玛王对亚伯兰说:“你把人口给我,财物你自己拿去吧!”亚伯兰对所多玛王说:“我已经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起誓,凡是你的东西,就是一根线、一跟鞋带,我都不拿,免得你说:‘我使亚伯兰富足。’只有仆人所吃的,并与我同行的亚乃、以实各、幔利所应得的分,可以任凭他们拿去。”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创世记十四章。在这段经文当中,有好几件事都是圣经第一次记载——比如四王与五王交战是圣经所记的第一场战争、也是亚伯拉罕一生当中唯一一次卷入的战事;还有“希伯来人”这个称呼,“祭司”,以及什一奉献。这些事情的涵义,会在后面的释经中一一提到。我们会看到,它们其实也是构成我们今天信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四章的经文可以划分成两段:第一部分包括九王交战与亚伯兰得胜(1-16节),第二部分则是两王出来迎见得胜的亚伯兰(17-24节)。这样一段关于战争的记录对十二章开始的上帝对亚伯兰的应许之约作了怎样的阐释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

一.四王攻打五王

经文一开始交待了四王与五王的交战背景(1-4节)。在族长时期,古近东地区有很多城邦,他们之间会彼此结盟,但是相互之间的战争也比较频繁。强大的城邦征服了弱小的城邦之后,弱小城邦会向其进贡。在这一章当中前来进攻的四王,考古上还无法确认他们的身份,但是可以根据示拿和以拦两地、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推测出,他们主要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靠近亚伯兰的本族本家所在的迦勒底的吾珥。经文说,盐海(即死海)五盟国已经向以拦王进贡了十二年。到了第十三年,他们就联合起来造反,甩手不干了。于是第十四年,以拦王基大老玛就率领同盟的王来攻打他们。5-7节详述了东方四王的进攻路线。他们从北部的大马士革沿约旦河的东侧一路杀下来,直到南部靠近旷野的伊勒巴兰,再向北折回到位于盐海西南的加低斯与他玛,分别杀败了亚玛力全地的人和亚摩利人,最后才来到西订谷与盐海五王会战。这一路下来,四王同盟可谓所向披靡,不仅斩断了所有五王可能联合的邻邦势力,还利用有利的地形从南部平原杀入,使得两边是山、北边是海的五王无路可逃。由此可见,东方四王对盐海五王是志在必得。      

二.亚伯兰的得胜

从第10节开始,你会发现五王同盟淡出,而所多玛王和蛾摩拉王亮了。经文对四王与五王交战的结果,并没有说五王失败,而是说“四王就把所多玛和蛾摩拉所有的财物,并一切的粮食都掳掠去了;又把亚伯兰的侄儿罗得和罗得的财物掳掠去了。” (11-12节) 后来亚伯兰之所以会卷入战争,恰恰是因为要去解救侄儿罗得。这下我们才知道,原来四王与五王交战,是为了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位于西订谷的所多玛;而这场战役的结果,才是真正的主人公——亚伯兰、罗得、所多玛王他们之间故事的开始。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是因为“当时罗得正住在所多玛。”(12节)

在上一章,罗得与亚伯兰分离之后,就选择住在平原的城邑,并且一直往东迁移,直到所多玛。所多玛的命运也在那时就埋下伏笔——经文告诉我们,所多玛将被耶和华所灭,因为所多玛人罪大恶极(13章10、13节)来到十四章,上帝对所多玛的审判已经借着东方四王的攻打初露端倪,然而这时,罗得却已然定居在这样一座要被毁灭的罪恶之城,并且因此一同遭受战争之灾而连人带物一起被掳。听到侄儿被掳消息的亚伯兰,立刻采取行动,率领由他自己家丁中训练有素的318人、和他所寄居之地的亚摩利人联盟共同组成的军队,从希伯伦幔利的橡树那里沿约旦河西侧一路追到但;采取的战略是夜间分队突袭。杀败敌人后,又乘胜追击到大马士革北,将被掳掠的一切全部夺回。亚伯兰的胜利在前面所多玛王和蛾摩拉王失败的衬托下,显得尤为英勇。两王逃跑(10节)对应的是亚伯兰追击、杀败(14-15节);两王和罗得的所有财物被掳(11-12节)对应的是亚伯兰将连他侄儿罗得在内被掳的一切夺回来(16节)。

显然,不同于东方四王与盐海五王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战争,亚伯兰参与战争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解救亲人。 但是解救的这位亲人,却同样是因着利益纠葛而离开亚伯兰的。亚伯兰并没有因为这样、或者将罗得被掳归咎于罗得自己错误的选择而不去搭救;相反,他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自己亲身参与作战,并且率领自己整班人马地全力以赴。这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亚伯拉罕对亲人的深情,和他的宽宏与仁厚,以及他面对这场冲突时的勇气。而接下来,十四章的第二部分——两王迎见亚伯兰,则为这次的胜利下了注脚。

三.两王迎见亚伯兰

17-24节是一个三明治结构——先说所多玛王出来迎接得胜归来的亚伯兰,中间是麦基洗德与亚伯兰的会面,最后是所多玛王与亚伯兰之间的对话,就说明中间是最要突出的部分。撒冷王麦基洗德,意为“平安之城”的“公义之王”,兼具至高神祭司和君王的双重职分。关于他的身份、以及作为耶稣基督的预表,已经在上半年希伯来书的讲道中讲解过了,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在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之约的体系以外,却是迦南地一位具有纯正信仰的神的仆人,且以和平与公义统治。虽然此后他没再出现,但这惊鸿一瞥,让我们看见神的至高,以及他在人的国中掌权。大洪水之后,神仍然为自己存留了真诚的敬拜者。这位神的仆人带着饼和酒出来款待得胜归来的亚伯兰,仿佛代表神来为亚伯兰庆祝。麦基洗德在给亚伯兰的祝福祷告中,宣告了三件事:第一,他称神为“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表明这世间的万有都是被神创造、也在神的掌管之下;第二,他为亚伯兰向神代求赐福;第三,他称颂神将这次胜利赐给亚伯兰。圣经中第一次提及“祭司”这一职分,是作为人与神之间祝福的管道,来宣扬对至高神和祂作为的认识。亚伯兰在这位奇妙祭司面前,没有以言语回应,而是将战利品的十分之一奉上给麦基洗德。十一奉献原本是人们为供养在圣殿或神殿服侍的人,而自发地拿出自己家产或出产的十分之一,在当时是普遍的做法。亚伯兰的这一举动,一方面表明对至高神的敬拜,另一方面也承认麦基洗德从神而来的权柄 。这个简单而神圣的欢庆仪式,充满了和平与欢乐的气氛,是在神面前的一场美好敬拜。

与君尊的祭司麦基洗德相比,所多玛王的言语显得粗俗。他给亚伯兰的提议是:把人给我,财物给你。听起来好像是个合情合理的建议——仗是亚伯兰打赢的,一切被掳的人和财物也是亚伯兰夺回来的,接受这些财物并不为过。然而亚伯兰断然地将它拒绝了。这一次,反倒是他向所多玛王说了较长的一段话。首先,他沿用了麦基洗德对神的称谓,表明自己在天地的主至高的神面前所立的心志,那就是,他定意要让神成为他一切祝福的源头。正如他所相信并宣告的那样,神是天地的主,且是至高的,因此他的一切好处不在神以外。所以他说:“凡是你的东西,就是一根线,一根鞋带,我都不拿,免得你说:‘我使亚伯兰富足。’” 亚伯兰在乎的是见证的纯粹性。为了不让神的荣耀被窃取、不让他的见证被稀释,他断然放弃了从所多玛得利的机会,并且清清楚楚地与之划清了界线。从亚伯兰后面允许他的亚摩利盟友取走他们应得的分可以看出,这件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之分,而是在心灵里面分辨这是引我们靠近神、还是引我们偏离神的方向之别。

出来迎接亚伯兰的两位王——麦基洗德和所多玛王,一位是属神的,一位是属世的。藉着至高神祭司的祝福,亚伯兰对呼召他的那一位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属灵上也有了新的洞见——一方面,作为至高神的应许之民,是神要藉着他给地上之民祝福,而不是他从属世的君王获得好处;另一方面,他可能看穿了所多玛王抵挡神的邪恶本质,因此不想让神的声誉因为与所多玛王有任何关联而受损。

四、总结

所以,在圣经所记载的这第一场战争当中,至高神赐福的得胜是怎样的呢?

首先,至高神赐福的得胜,是我们以信心和勇气去面对现实世界中挑战的结果。

东方四王的首领暗拉非是示拿王,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在的西订谷则到处都是石漆坑。示拿地和石漆会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呢?创世记十一章里面巴别塔建造的地方就在示拿地,而建造城和塔的材料就是石漆。十三章说罗得与亚伯兰分离后,就住在“平原的城邑”,想必也是用西订谷的石漆建造。这些字里行间隐含的暗示在提醒我们,交战的这九王,都是来自建造巴别塔那敌对神势力的后裔。虽然亚伯兰从那个世界被分别出来,但他离这一切并不远,必要时还会被卷入。然而,神赐给亚伯兰信心和勇气、智慧与谋略,使他在面对这样被动卷入的冲突时没有袖手旁观;同时神也将敌人交在他手里,使他得胜。藉着亚伯兰的得胜,神也表明他自己胜过了那个敌对他的世界。经过这次战争,神显出了他对亚伯兰应许的真实——叫亚伯兰成为大国,赐福给他,也叫他的名为大;并叫祝福他的得祝福,咒诅他的得咒诅(12章2-3节)。

就像很多电影里所展现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一样,一个人因着个人坎坷的际遇,而进入到一段追寻之旅;之后他发现自己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到一场宇宙的战争当中。一开始,这个人很不愿意被牵扯进来,但是慢慢地,他意识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呼召,而开始作出回应。我们的信仰之路也是这样。在我们最开始寻求信仰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想简单地寻求生命、意义、和爱,但是最后我们发现,我们处在一场宇宙的战争当中,因此我们的生命充满了争战,且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6章12节)。亚伯兰的得胜不仅在旧约时代激励以色列百姓,在新约时代也同样激励靠着主与魔鬼争战的基督徒。

其次,至高神赐福的得胜,叫我们得以分辨并抵挡世界的诱惑。

神给亚伯兰的应许不仅包括后裔和地土,还包括叫他成为大国所需的各样恩赐和祝福。在这个过程中,亚伯兰没有不假思索地接受一切看似好的提议,而是留心分辨何为真正的神的祝福。生活当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与我们信仰目标相一致的事情,我们不能因此而不顾手段的正当性,因为那样会损害我们的见证。这当中细微的差别有时是很难分辨的。每个人只有在自己的处境中,靠着圣灵分辨那好处是否真出于神。我想,亚伯兰在应对所多玛王提议时所展现出的属灵的醒觉与敏锐,与他之前刚刚会见完至高神的祭司麦基洗德大有关系。那是一场以心灵和诚实在神面前的真实敬拜——有擘饼,有祝福、有祷告、有颂赞、有奉献,我们甚至可以说麦基洗德的几句话是一篇极短的讲道。这提醒我们,惟有常常来到神面前敬拜、祷告、听道,我们才能保持灵里的警醒、才能及时分辨。

最后,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亚伯兰与罗得的内心,思想他们的人生为什么会越走越远。

12节和13节出现的“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罗得正住在所多玛”的“住”,用的是表示定居的“住”,“亚伯兰正住在亚摩利人幔利的橡树那里”的“住”,用的是表示暂居的“住”。当我们说罗得贪恋世界时,具体来说的话可能是贪图安逸和稳定。我们有理由猜测,他不喜欢住在帐棚里的游牧生活。十三章12节说罗得“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这是最后一次提到他住在帐棚里。十八章亚伯拉罕接待天使的时候,是从“帐棚门口跑去迎接他们”(2节);而十九章罗得接待天使时,是请他们进去到他“屋里”,后面又说所多玛人都来围住“那房子”(3-4节)。因此罗得如此眷恋所多玛的生活,可能有想住在城里的因素。十四章首次提到的“希伯来人”这个称谓,是个昵称,意思是“从那边来的人”,或作“从大河(幼发拉底河)那边过来的人”,有点像我们汉语中说的“老外”。从始至终,亚伯兰在迦南地的身份,如他自己所说,“我在你们中间是外人,是寄居的”(23章4节)。从他被神呼召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开始,他就踏上了一条天路客的旅程,及至到了神所指示他的地方,他也仍然承认自己是客旅,是寄居的。随着他对神的经历加增,他越发认识到,这地上并不是他可定居之所。所以希伯来书的作者说,“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来11章16节) 因着定睛于天上更美的家乡,就越来越不被这世上的物质束缚。相反,罗得虽然跟着亚伯兰一同出来,心却回到了大河那边的世界,身体也要住在与大河那边相仿的地方。

一直到十四章最后,罗得没有再出场。但是从后面的经文我们可以知道,尽管亚伯兰将罗得救回,但他依然选择继续住在所多玛!这让我们看到, 因为没有那属天的盼望,罗得的心就一天比一天更深地陷入到这个世界,并且紧紧依附于它,最终被它吞噬。罗得因为没能抵挡住对世界的贪恋一步一步走进了所多玛,而亚伯兰却以对所多玛王的拒绝,更彻底地从所多玛所代表的罪恶世界中分别出来,从而再次表明神藉着他子民显出了对这个世界的得胜。

弟兄姊妹们,我们需要常常问自己:我的心在哪里?是在地上呢?还是在天上呢?

今天我们也是领受了至高神应许和祝福的神儿女,也是一同在地上寄居的天路客;又有耶稣基督照着麦基洗德那君尊祭司的等次,长久地在父神右边为我们代求。约翰一书的作者说:“小子们哪,你们是属神的,并且胜了他们,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使我们胜了世界的是谁呢?不是那信耶稣是神儿子的吗?”(4章4节、5章5节) 至高神赐福给我们的得胜,就是我们一路定睛耶稣、仰望跟随,至终走到祂所为我们存留的应许之地。愿我们每天靠着主耶稣基督站立,使至高神的得胜常显在我们身上。

The post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By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师、长老、传道

  • 5
  • 5
  • 5
  • 5
  • 5

5

1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View all
WSJ What’s News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What’s News

4,352 Listeners

不明白播客 by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不明白播客

1,116 Listeners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by Sally Shi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1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