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2020年5月17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Listen Later

https://t5.shwchurch.org/wp-content/uploads/2020/05/3211081ac80da049e071965d9b8957cd.mp3

 

经文:【路7:11-17】

前言:

主耶稣在迦百农医治了罗马百夫长的仆人之后,再次来到一个小城施行神迹奇事,这次所行的神迹是叫死人复活。主耶稣在地上行的神迹中,死人复活的事四福音共记载了三起,让迦百农管会堂的睚鲁的独生女复活(可五22,路八41),让伯大尼的拉撒路复活(约十一43),以及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发生在拿因城让寡妇的独生儿子从死里复活。

拿因城在拿撒勒的东南方约十公里,距离迦百农约有一天的路程,是加利利最南端的一个小城。这城位于隐多珥和书念之间,正是当年以利沙救活书念寡妇儿子的地方。发生在拿因城的这个神迹是路加独有的记载(就像让拉撒路的复活是使徒约翰的独有记载一样),其意义不但是让人看到死人复活的神迹,认出耶稣是谁,在这个神迹事件中,更是让人看到主是怜悯之主,因此与其说这个神迹主要的蒙恩者是那个被复活的少年人,不如说是这个少年人的母亲,那位哀伤绝望的寡妇。下面我们来看这个神迹发生的过程。

一、两个人群

1.跟随神独生子的人群

主耶稣是从迦百农出发前往拿因城,一路除了门徒之外,还有“极多的人与他同行”。这极多的人主要是因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而自发来跟从祂,他们对于耶稣的认识并不那么深入。主耶稣也就由他们跟着。所以,这次从迦百农到拿因城的旅程是一大群人簇拥着耶稣前往,很可能带着许多的欣喜和兴奋。跟随耶稣的门徒自不必说,他们看见耶稣如此有能力和影响力,看见这么多人跟随耶稣,内心自然很高兴,或许还带着一点自觉更有地位的自豪感;其余的人可能也很兴奋,他们觉的自己是在参与和见证上帝在祂百姓中的工作。

门徒和跟随耶稣的这许多人,他们应该只是将这次旅程看为耶稣随意选择的一个方向,他们不知道为何要去拿因城,也不知道会遇见什么;但实际上,这是耶稣在圣灵的带领之下有着明确目标的一次行程。很多时候,跟随耶稣的人群就是这样,很多人并不知道要去往哪里,会遇见什么,但前路其实都是神已经安排好的,有着特定美意和目的。

2.为寡妇死去的独生子送葬的人群

当耶稣一行人走到拿因城的城门口时,他们遇见了从城里出来的另外一群人。另外一个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群,因为他们遇见了一个悲哀哭泣,愁云笼罩的送葬的队伍。

这只送葬的队伍不是常见的终老而死的葬礼出行,而是在为一个死去的年轻人送葬;与年老者的离世相比,年轻人的去世总是更加令人难以接受;虽然死亡在本质上抹平了在世年日的差异,但当人们看到一个年轻生命逝去的时候,死亡的可怕和痛苦会更格外真实和剧烈地刺痛人们麻木的习以为常的心。

而且这个死去的少年人是这城里一个寡妇的独生子,这就更加令人关注、悲哀、同情、落泪,因这被人们看为是极大的灾祸。这个年轻人的父亲可能很早就已离世,他的母亲在失去丈夫之后含辛茹苦将他养大,这个儿子是她生命中唯一的支撑和动力,是她丧夫之后唯一的安慰和喜乐所在,可以说,她独生的儿子就是她人生的希望,就是她的生命。现在好不容易儿子长大成人了,她也从失去丈夫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对将来的生活有了很多喜乐的期盼,可能此时这位母亲正在为她儿子将来的结婚生子筹划预备,也在为自己能含饴弄孙的美好后半生的生活憧憬不已,就在这时,她人生的一切指望突然间破灭了。儿子死了!相比于多年前丈夫的离世来说,儿子的去世,应该更加令她难以接受。丈夫死后毕竟还有儿子作为“依靠”,但现在儿子死了,她没有了任何一点指望了。她所有的盼望都没了。

尤其是考虑到当时的社会处境下孤儿寡妇的生存是非常艰难的,这个寡妇的遭遇就更加令人心生同情。旧约圣经的律法规条里有一些特别救助条例,比如“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十九9-10),“你在田间收割庄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这样,耶和华你神必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你打橄榄树,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申二十四19-20)。大卫的曾祖母路得当年就是靠着去波阿斯的麦地里捡麦穗来生活的。可见孤儿寡妇谋生很不容易,他们的生活往往需要靠着邻里的接济。虽艰难但若是有一个儿子,那么人生就还有希望,只要儿子长大了就能从这种依靠别人朝不保夕的贫困生活中挣脱出来。但若儿子死了,对于寡妇来说就是人生不能承受之重了。拿因城的这个寡妇多年辛劳终于苦尽甘来看见人生亮光的时候,突然她的一切盼望和多年劳苦轰然崩塌。她不但是失去了所爱的儿子,失去了将来,也失去了过去,她过去一切的劳累和坚持,顷刻间化为泡影,顿成虚无。先失去丈夫,又失去独生的儿子!// 这是路加特有的记叙特点,就是突出了人生的苦难,以那些格外孤独困苦的心灵来引发我们的思考,谁才是我们真正的依靠和救主呢? 这件事在这个小城应该是一个很引起众人关注的大事,人们的心可能都被这事所笼罩和刺痛,这是整个小城的悲哀。这里记载说“有城里的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于这位寡妇所遭遇的苦难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件事对周围人群内心的震动。

3.困苦流离无可依靠的人生

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未曾经历过这个寡妇这样的苦难和悲伤,这只能说我们已经蒙了上帝格外的恩典的看顾,但这个寡妇的经历却让人看到每一个人人生的脆弱和虚无。

我们总是习惯于要在今世找到一个人生的依靠,结婚了就是丈夫,丈夫死了,就是自己的儿子,儿子也死了呢?还能指望谁呢?通过这个寡妇的人生就看到,今生的依靠和指望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常,我们想要依靠的对象往往靠不住,先不说,这对象很可能会消失,即使对方乐意让我们来依靠,他往往也承担不起另外一个生命,谁有这样的能力和保证呢?因此,我们的人生总是在寻找,也总是在失望。这失望有时候是我们自己发现的,我们一直依靠的那人原来不是我所期望的那样;或者,这失望是我们被动看见的,就像这个寡妇所面对的,她的指望顷刻间被挪走了,她该怎样活下去呢?// 当然,这并非是说,我们周围地人对我们一无帮助,上帝就是透过我们身边的亲友或不熟悉不认识的人来给我们很多帮助和恩典,但真正我们生命地供应和依靠是上帝自己,人们彼此之间只能是上帝恩典地搬运工,而非生产者。或者更准确地说,神赐各样恩典的目的正是为了让我们来寻求祂,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徒十七26-27)。但我们往往把神所给的帮助和恩典,或是人或是事物看为是依靠本身。当有一天我们所依靠的偶像被挪去的时候,我们心里就充满了惶恐和绝望。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的指望从来都在,从未离开。再美好的虚假,也不如真实,神拆毁往往是为了建造真实。

其实,这是整个人类的悲哀,也是每一个人的悲哀。我们都要面对死亡,他人的和我们自己的。当死亡临到的时候,能让我们面对的依靠和能力是什么呢?面对他人的死亡,我们无力阻挡,也无力安慰,无力安慰自己,也无力安慰其他还活着的人,我们无法面对。我们更无法面对我们自身死亡的临近,也同样无人能给我们安慰和面对的能力。但平日人们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自我麻木的方式在逃避这个人生的真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总以某个人或某些东西为我们人生的依靠,为我们生命最大的喜乐和满足;但总有一个时刻这些都会在顷刻间就从我们身边被挪去,从我们的生命中被拿走,我们生命的支撑和依靠就没有了,我们将依靠谁继续活下去呢?除了那位正在城门口望着你的耶稣我们别无依靠。

4.两个相遇的人群

我们就看到路加笔下两个对比强烈的群体,簇拥着神独生子的人群和簇拥着寡妇死去的独生子的人群,一个喜乐和盼望队伍,一个悲伤和绝望的队伍,就这样在城门口相遇了。这两个人群从某个角度喻示了人类的两个不同群体,一个跟随生命之主的人群,一个迈向死亡的送葬人群。这也是旧约智慧书包括诗篇第一篇特别强调的两种不同的道路,两种不同的人生,两种不同的结局。一条是永生之路,一条是死亡之路。一种是认识神跟随基督的喜乐平安有盼望的人生,一种是愚顽人悖逆神的惶恐迷惘的人生。一个是在光明中的平坦窄路,一个是在黑暗中的崎岖大路;一个是生命结局,一个毁灭结局。

拿因城门口这两个人群相遇的场景,其实就是今天教会和世界相遇的写照。教会就是一个带着生命和喜乐在世界上行走的队伍,而世界就是一个带着悲伤和绝望行走在死亡中的队伍,不认识神的人生就是行走在出生、死亡、埋葬路程上的人生。教会的使命就是行走在这个死亡的群体中,不断地与这个死亡人群中的人相遇,跟他们接触,同行,向他们宣讲拯救的福音,将他们中的一些人带入到这个生命的群体中来。

从永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上帝为这个寡妇特别预备的恩典,如果她照着世人惯常的路来走过她的一生,虽然她可能觉的今生无憾了,但是她却在世人所以为正的这条路上走到了灭亡。正如箴言所说“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箴十四12)。如今,虽然在她自己以及在人都看为她遭遇了人生中的大不幸,但在死人奔赴埋葬的途中,在城门遇见了生命之主,却是她的幸事。实际上,若是不遇见耶稣,无论是此时儿子先一步离她而去,还是后来她先儿子一步离世,本质上并无不同,只是在世人眼中,好像大有不同,她年老之时,看到儿子娶妻生子,儿孙满堂,然后她含笑九泉,她就人生无悔了吗?或者哪怕她丈夫未死,她又无疾而终,就比现在这种患难好到哪里吗?不,她如今所遭遇的,其实才是她人生的真相,这才是所有人人生的真相。有时候,上帝让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作一些变换,人们才会觉的人生无常,人们才会开始来正视真正的苦难和人生。

5.主看见那寡妇

这两个人群相遇在城门口,主耶稣没有先去行复活这个少年人的神迹,而是首先看见了那个悲伤绝望中的寡妇。经文记载说“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万有之主,在亿万芸芸众生中,看见了那个微小如灰尘、如轻风一样的生命,正如经上所言“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赛四十二3)。

这里路加第一次没有称呼耶稣的名字,而是称祂为主,为要突出,祂是生命之主,祂是历史之主。祂带领门徒和众人来到这个地方,碰见送葬的队伍,这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为要施行拯救和安慰。祂专为这个绝望的灵魂而来。

这一次主耶稣带领门徒和众人从迦百农到拿因城,并不是因为有人来求告耶稣,过去主耶稣所行的神迹很多都是有人听说了耶稣的名声主动来寻求耶稣,比如罗马的百夫长托犹太的长老来求耶稣,大臣直接来见耶稣,管会堂的睚鲁也俯伏在耶稣脚前来恳求,但这个寡妇在遭遇她人生绝境的时候,无人代求,她自己也心如死灰,她连恳求的想法都没有,在她以及在周围那些同情她的邻居看来,没有可以去寻求帮助的门路,谁也解决不了发生在她身上的悲剧和苦痛。其实,如果耶稣不来,如果没有上帝的主动施恩,圣灵感动,根本就不会有人来寻求神,如圣经所说的“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罗三11)。神是主动施恩的神,祂主动来寻找罪人,施行拯救。神早已看见了这寡妇的眼泪,听见了她的悲声。不但在这个时刻,在过往那些她灰心失望、悲痛哀哭的时日,主的眼目一直都在她身上。祂看见了她失去丈夫,看见了她辛苦抚养儿子,看见她儿子死了,祂就站在城门口看着她。这就是上帝的眼目,祂看见了那个绝望悲伤的人。

而且,当路加在这里说“主看见了那寡妇”的时候,暗示了这个寡妇虽然周围有很多人围绕她,但其实无人能完全看见她内心的真实。人们应当是彼此相顾,彼此守望的,但罪使得人类失去了真正心灵层面的接近。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彼此之间从某个意义上都是孤岛,我们可以有身体可见层面生活层面的交往,但我们的灵魂却无法真正看见另一个人心灵的状况。我们可以体会,可以感受,但所体会和感受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我们即使能看见,也无法安慰和承担。因此,人们一般都选择躲避,我们假装我们看见了,或者假装我们没有看见。因此虽然送葬的人很多,很多人也很难过,但没有人的难过和这个寡妇一样,他们不是这寡妇,也没有失去独生子。不管距离多近,我们总是在遥远地地方观看他人的悲欢;不管距离多远,上帝总是在心灵最深处听取我们的悲声。


所以,当路加在这里说“主看见了那寡妇”的时候,不但指主看见了一个灵魂的困苦,更是看见了她的孤独,主看见了她的悲伤,也看见了她的绝望,她身边无一人。就像大卫的诗篇所说“求你转向我,怜恤我,因为我是孤独困苦”(诗二十五16),但诗人并非真的孤独困苦,他还能向神祷告呼求。人生真正的孤独困苦是“我们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弗二12)。没有神,这才是生命悲惨的根本。但是当耶稣的眼目,当上帝的光照在这个困苦流离的寡妇身上的时候,她重获新生,真正的新生,她的生命从孤独变为有神的同在,从悲哀变为欢笑,从绝望进入盼望。她开始看到原来父母、丈夫、儿子、邻舍都不是我生命的依靠,他们都不能胜过死亡,耶稣才是我们灵魂的依靠和磐石,因为祂是生命之主,祂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一18)。今天是她和她儿子脱离死亡的时刻。

// 今日同样,当我们觉的无人体会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悲苦可能无人能懂,甚至无人知晓,我们在黑暗中独自啜泣,但那位我们看不见的上主都看见,都知道。祂看见你里面的一切。甚至,在我们没有寻求,没有信心,处在绝望和黑暗中的时候,没有想到上帝的时候,我们觉的无人知晓之时,上帝却都一直在我们身边,祂知道,祂看见,祂临近,祂触摸我们。祂一直看着我们,无论你是否感受得到。因此,我们当随时来到祂面前来寻求恩典和安慰。

6.主就怜悯她

主不但看见了她,也怜悯她。这就是我们的神,祂不是那种毫无情感、高高在上的施舍,祂不是无情的上帝,祂是哀伤之子。祂知道我们的悲伤,祂进入到我们破碎的心灵中,祂同情,祂安慰;祂与我们一同经历苦难。在复活拉撒路之前,圣经记载说“耶稣哭了”(约十一35),祂为人类的苦难、愚钝、悲哀、绝望流泪,祂为人类的哭泣而哭泣。

甚至,这才是耶稣行神迹的深层动力。虽无人配得耶稣为他们行神迹,照经上的话“祂要恩待谁,就恩待谁;祂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出三19);祂拯救是出于祂自己的主权和意旨,但总归是祂动了慈心。就像马太所说的那样:“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九36)。祂能体会人们心灵的绝望和伤痛,祂知道她的内心。祂是怜悯之主。怜悯是上帝拯救我们的内在动力;在拯救以先,神已经怜悯了我们。

7.“对她说:不要哭!”

主不但怜悯她,而且也安慰她。虽有很多人来送葬,但无人能上来安慰她。人们可以陪伴她,可以说安慰的话,可以帮她料理很多事情,可以拿出金钱、时间、眼泪,等等,但是这些却不能成为悲伤之人的真正的安慰。人们所能提供的本就有限,人们所提供的帮助在效用上更加有限,没有人能真正安慰一个人的心。这个寡妇在世界上遭遇,使得她只能哭泣;过去她失去了丈夫,今日她失去了儿子;死亡将她生命中仅存的亮光熄灭了。今日是她生命的炼狱,是她生命的黑暗,她如何能不哭泣呢?

但是当耶稣怜悯她的时候,她真正的安慰来到了。只是主耶稣安慰的话语听起来如此的简单,又直刺内心。“不要哭”与其说这是一句安慰的话,不如说这是一个应许和命令,就像主耶稣论到爱的时候说这是一条新命令一样。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是带着权柄能力的,哀哭是因为苦难和内心的悲伤,但上帝有着胜过苦难和悲伤的恩典和权能,祂这样说,就表明祂已经预备了可以让哀哭变为欢笑的恩典。因此,无人能像主那样说“不要哭”这句话,惟有耶稣能说,惟有祂有安慰人心的能力。// 所以,我们对悲伤心灵的安慰乃是藉着祷告与哀哭的人同哭,藉着上帝话语的宣讲激发信心,以求圣灵藉着我们的陪伴和彼此劝勉来施行安慰降下恩典。

二、“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

此刻听见主耶稣说这样一句话的周围的人,可能也包括这位寡妇,他们心里的感受可能是不解,甚至有人有怒气,你说的轻松,除非你能让她死去的儿子活过来。主的确动用祂神性的能力来安慰我们。祂不是只说一句安慰的话,伴随着这句话还有拯救的行动。

1.打断殡葬队伍

主耶稣所说的“不要哭”这句话可能让很多人不解,祂接下来所作的事可能更是让很多人诧异,因为祂拦住了送葬的队伍,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习俗中,拦截出殡都是令人震惊的事情。每一次主耶稣行神迹,都会带来对于世界的冲击,尤其是让死人复活的神迹。在救活睚鲁女儿的时候,众人都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可五22)。在复活拉撒路的时候,马大两次表达不解“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约十一32),“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约十一39)。主耶稣所行的这三次让死人复活,一次是在刚死还没有出殡,一次是正在出殡埋葬的路上,一次是已经在坟墓里埋葬了四天。这次具有格外的挑战,睚鲁家是他们来请耶稣的,无论耶稣让他们作什么他们都愿意,马大家本就跟耶稣是很好的朋友,哪怕他们不信不理解他们也忍了,但这次城门口的相遇,没有人来请耶稣,很可能拿因城的这些人也不认识耶稣,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说了一句不要哭,就拦在送葬的棺木前,这一幕,不但令送葬的人大吃一惊,可能连跟随耶稣来到这里的人也被惊呆了。

人们已经习惯了死亡,若有人打断死亡的进程,竟会令人不解不悦。但基督来到世界所作的就是打断死亡的进程。祂可以终止人们迈向死亡的脚步,祂拦住了死亡。这就是神差派祂独生爱子道成肉身来到世界地目的,就是要将行走在“送葬”道路上的人们救活。

2.触摸棺木

【约3:16】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主耶稣拦住送葬队伍之后,又做了一个更加令犹太人吃惊的动作,那就是“进前按着杠”。思高本直接将杠译为“棺材”,实际上犹太人的送葬不是用我们以为的那种完全封闭的木箱,而是一个类似担架的木架,死人用香料和细麻布一层层裹好放在上面。从律法礼仪上看,触碰死人是不洁净的。从耶稣的权能来讲,祂也本不用伸手,祂只要站在那里,说一句话,这少年人也一定能复活了。就像祂医治大臣的儿子,医治百夫长的仆人,祂都不用去,不用看见病人,不用触摸,那些人就得了医治,拉撒路复活的时候,主耶稣站在坟墓前说一句话“拉撒路出来”(约十一43),死人裹着布就出来了。但这一次,耶稣却直接上前去触摸棺木,表示祂贴近死亡,俯就卑微。祂触碰死亡,表示祂对死亡的胜过不是远处的胜过,而是亲身进入的胜过。// 我们很多时候要服侍人,就要进入到这人的处境中,进去,触摸他,才能扶他起来。

拿因城城门口的这次相遇,从某个角度可以看为是两位独生子的相遇。一位是上帝的独生子,生命与复活之主;一位是寡妇的独生子,一具失去生命的尸体。当主耶稣伸手触碰抬着死人的木杠的时候,已经暗示了神的独生儿子为了让死人活过来,祂将要进入死亡。如使徒约翰所说的那样“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我们不至灭亡,是因为祂替我们尝了死味。

3.命令少年人起来

然后主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这少年人就坐起来,并且说话。在睚鲁家复活睚鲁独生的女儿时,主耶稣说了类似的话,“闺女,我吩咐你起来”(可五41),“那闺女立时起来走。他们就大大地惊奇。闺女已经十二岁了”(可五42)。耶稣说一句话,这少年人就活了。祂本就是生命之主,祂的话语就带着生命的能力,复活的能力,祂的话语就是生命。但祂所赐更大的恩典,因祂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十一25)。

4.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

这就是上帝所给的安慰。也是在这一刻,这个送葬的队伍就变成了欢乐的队伍,那个绝望的人,变成了无比喜乐的人,这喜乐胜过了之前她失去儿子时的悲伤。耶稣并非只是将儿子给了她,更是将永生的生命给了她。不单单因为她儿子又活过来了,更是因为是耶稣让她儿子活了过来,他们遇见了生命之主,他们在地上的欢乐反倒不那么的重要了,因为他们有了更超越、永久的喜乐。她的悲伤是失去儿子,但她的所得超过她的失去。她这次是真正得着了她的儿子,永不会再失去了,死亡也夺不走。

三、“神眷顾了祂的百姓”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传遍四方是正常的。但这里的传遍四方,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更具有某种末世弥赛亚来临的意味。

1.众人都惊奇

当时在场的人,目睹了他们一生从未见过的奇景。他们不应当只是惊奇,他们应当感到恐惧。和合本所译为惊奇的希腊语,原文意思正有“惧怕、惊骇”的意思,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上帝在他们面前的工作,他们亲眼看见了神的儿子,虽然他们此时很大可能并不真认识耶稣,这一点从后面他们称耶稣为大先知可以知道。但他们内心的感受却是真实地,当上帝的作为和荣耀显现出来的时候,看见的人当为自己的罪悔改和惧怕,就像彼得看见主耶稣命令他们下网打鱼所得船都要沉下去的神迹时的反应,他那一刻“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五8)。而这正是施洗约翰在耶稣来之前所作预备工作的意义,让以色列人为自己的罪忧伤痛悔,准备迎接救主到来。

2.“归荣耀给神”

无论众人是否认出了耶稣是谁,但至少众人认出了这是神的能力和作为。这就比那些硬着心污蔑耶稣是靠着鬼王赶鬼的法利赛人要强多了,那些法利赛人熟读旧约律法,自己也以为自己认识神,但他们却犯下了不可赦免的大罪。但凡还有一点良知,不需要多高的学识,凭着常识就可以认出这是神的工作,神的恩典临到这城了。

3.“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

众人归荣耀给神,却称耶稣为大先知。从拿因城众人对耶稣的称呼来看,他们似乎并没有认出耶稣是神的儿子来,而是将耶稣看为如同旧约以利亚和以利沙那样伟大的先知,毕竟能让死人复活并不能证明就一定是神的儿子,神也可以藉着先知行这样的神迹。

但是,他们依然错失了这个神迹与过去先知所行神迹的不同,无论是以利亚还是以利沙,他们都不能用说一句的方式就让死人复活,他们都需要祷告神,比如以利亚“就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我的神阿,我寄居在这寡妇的家里,你就降祸与她,使她的儿子死了吗?以利亚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我的神阿,求你使这孩子的灵魂仍入他的身体。耶和华应允以利亚的话,孩子的灵魂仍入他的身体,他就活了”(王上十七20-22);比如以利沙,“他就关上门,只有自己和孩子在里面,他便祈祷耶和华,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既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体就渐渐温和了。然后他下来,在屋里来往走了一趟,又上去伏在孩子身上,孩子打了七个喷嚏,就睁开眼睛了”(王下四33-35)。

耶稣却是只用一句话,直接吩咐这个少年人,就可以了。

4.“神眷顾了他的百姓”

但不管怎样,拿因城的百姓包括跟随耶稣来到这里的门徒和犹太人,他们显然是将他们熟悉的以利亚先知当年曾在撒勒法的寡妇身上所行的复活的神迹与今天所看见的耶稣所行的神迹联系起来了。他们至少看见了上帝能力的彰显和临在。四百年的时间上帝没有差派先知到祂的百姓中,他们对神的盼望和热情可能已经消失殆尽了。突然之间,就在他们合城悲哀绝望的时候,神的作为在他们眼前展现出来。

神的确是眷顾了祂的百姓,因为祂在旧约多次应许说“祂看顾孤儿寡妇”。这也应验了撒加利亚在施洗约翰出生后所发的预言“主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因祂眷顾祂的百姓,为他们施行救赎。在祂仆人大卫家中,为我们兴起了拯救的角”(路一68-69)。

只是,拿因城的百姓显然并没有达到撒加利亚被圣灵感动之后的属灵看见,他们并没有认出这人就是神所应许的弥赛亚,他们认为耶稣是一位先知,而且是一位可以比肩以利亚那样的大先知。联想到旧约最后一卷先知书中的应许“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玛四5),很可能众人并没有认为耶稣就是弥赛亚,而是至少有一部分人认为耶稣就是在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神所派来的像以利亚那样的那位先知。

因此,不管拿因城的众人是否认出耶稣的身份,但他们至少都藉着这神迹,已经意识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降临了。神拯救的日子到来了,神大而可畏的日子快要到了。

// 一直盼望弥赛亚的以色列人可能已经开始意识到今天所看见的拿撒勒人耶稣所行的神迹并非是一个普通的先知行神迹的事件,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莫非这是他们从祖先所领受的拯救应许成就的时刻到来了吗?从治好外邦罗马百夫长的仆人,到拿因城寡妇独生子的复活,然后是施洗约翰对于耶稣的质疑,整个第七章展现出一个令以色列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弥赛亚的形象。

四、结语

甚至说,七章的罗马百夫长的仆人得医治和拿因城寡妇独生子复活这两个神迹事件正是对四章25-27节耶稣所说话语的呼应,耶稣当时以旧约两位最伟大的先知的遭遇来说明以色列人对于上帝仆人的不信,以至于上帝的恩典临到外邦人,先说到以利亚当年蒙西顿撒勒法的一个寡妇的招待,后说到先知以利沙曾医治了叙利亚的乃缦。罗马的百夫长显然是外邦人,而拿因城的寡妇虽然是以色列人,但是这个城里所有的人包括这个寡妇在内,在如此绝望悲伤的困境中,连一个来寻求耶和华的怜悯和帮助的都没有,是主耶稣主动来寻找帮助这个寡妇。神的确是眷顾了祂的百姓,但不是那些自以为义的人,不是那些自认为富足的人,而是那些贫穷的人,瞎眼的、瘸子、聋子、长大麻风的,那些谦卑的人,那些悲伤绝望的人。

耶稣来到这里,就是要走进那些真正破碎的心灵,走入到人们的破碎与悲伤当中,走入到人类绝望的生命当中。祂要在绝望中赐下盼望,在死亡中赐下生命,在悲伤中赐下医治和安慰。就像使徒约翰后来所说的,“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二十一4)。这话今日就应验在拿因城里了。

回应诗歌:《228 让神儿子的爱围绕你》

The post “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2020年5月17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appeared first on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By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师、长老、传道

  • 5
  • 5
  • 5
  • 5
  • 5

5

1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View all
WSJ What’s News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What’s News

4,358 Listeners

不明白播客 by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不明白播客

1,116 Listeners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by Sally Shi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1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