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2020年5月17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Listen Later

 
经文:【路7:11-17】
前言:
主耶稣在迦百农医治了罗马百夫长的仆人之后,再次来到一个小城施行神迹奇事,这次所行的神迹是叫死人复活。主耶稣在地上行的神迹中,死人复活的事四福音共记载了三起,让迦百农管会堂的睚鲁的独生女复活(可五22,路八41),让伯大尼的拉撒路复活(约十一43),以及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发生在拿因城让寡妇的独生儿子从死里复活。
拿因城在拿撒勒的东南方约十公里,距离迦百农约有一天的路程,是加利利最南端的一个小城。这城位于隐多珥和书念之间,正是当年以利沙救活书念寡妇儿子的地方。发生在拿因城的这个神迹是路加独有的记载(就像让拉撒路的复活是使徒约翰的独有记载一样),其意义不但是让人看到死人复活的神迹,认出耶稣是谁,在这个神迹事件中,更是让人看到主是怜悯之主,因此与其说这个神迹主要的蒙恩者是那个被复活的少年人,不如说是这个少年人的母亲,那位哀伤绝望的寡妇。下面我们来看这个神迹发生的过程。
一、两个人群
1.跟随神独生子的人群
主耶稣是从迦百农出发前往拿因城,一路除了门徒之外,还有“极多的人与他同行”。这极多的人主要是因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而自发来跟从祂,他们对于耶稣的认识并不那么深入。主耶稣也就由他们跟着。所以,这次从迦百农到拿因城的旅程是一大群人簇拥着耶稣前往,很可能带着许多的欣喜和兴奋。跟随耶稣的门徒自不必说,他们看见耶稣如此有能力和影响力,看见这么多人跟随耶稣,内心自然很高兴,或许还带着一点自觉更有地位的自豪感;其余的人可能也很兴奋,他们觉的自己是在参与和见证上帝在祂百姓中的工作。
门徒和跟随耶稣的这许多人,他们应该只是将这次旅程看为耶稣随意选择的一个方向,他们不知道为何要去拿因城,也不知道会遇见什么;但实际上,这是耶稣在圣灵的带领之下有着明确目标的一次行程。很多时候,跟随耶稣的人群就是这样,很多人并不知道要去往哪里,会遇见什么,但前路其实都是神已经安排好的,有着特定美意和目的。
2.为寡妇死去的独生子送葬的人群
当耶稣一行人走到拿因城的城门口时,他们遇见了从城里出来的另外一群人。另外一个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群,因为他们遇见了一个悲哀哭泣,愁云笼罩的送葬的队伍。
这只送葬的队伍不是常见的终老而死的葬礼出行,而是在为一个死去的年轻人送葬;与年老者的离世相比,年轻人的去世总是更加令人难以接受;虽然死亡在本质上抹平了在世年日的差异,但当人们看到一个年轻生命逝去的时候,死亡的可怕和痛苦会更格外真实和剧烈地刺痛人们麻木的习以为常的心。
而且这个死去的少年人是这城里一个寡妇的独生子,这就更加令人关注、悲哀、同情、落泪,因这被人们看为是极大的灾祸。这个年轻人的父亲可能很早就已离世,他的母亲在失去丈夫之后含辛茹苦将他养大,这个儿子是她生命中唯一的支撑和动力,是她丧夫之后唯一的安慰和喜乐所在,可以说,她独生的儿子就是她人生的希望,就是她的生命。现在好不容易儿子长大成人了,她也从失去丈夫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对将来的生活有了很多喜乐的期盼,可能此时这位母亲正在为她儿子将来的结婚生子筹划预备,也在为自己能含饴弄孙的美好后半生的生活憧憬不已,就在这时,她人生的一切指望突然间破灭了。儿子死了!相比于多年前丈夫的离世来说,儿子的去世,应该更加令她难以接受。丈夫死后毕竟还有儿子作为“依靠”,但现在儿子死了,她没有了任何一点指望了。她所有的盼望都没了。
尤其是考虑到当时的社会处境下孤儿寡妇的生存是非常艰难的,这个寡妇的遭遇就更加令人心生同情。旧约圣经的律法规条里有一些特别救助条例,比如“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十九9-10),“你在田间收割庄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这样,耶和华你神必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你打橄榄树,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申二十四19-20)。大卫的曾祖母路得当年就是靠着去波阿斯的麦地里捡麦穗来生活的。可见孤儿寡妇谋生很不容易,他们的生活往往需要靠着邻里的接济。虽艰难但若是有一个儿子,那么人生就还有希望,只要儿子长大了就能从这种依靠别人朝不保夕的贫困生活中挣脱出来。但若儿子死了,对于寡妇来说就是人生不能承受之重了。拿因城的这个寡妇多年辛劳终于苦尽甘来看见人生亮光的时候,突然她的一切盼望和多年劳苦轰然崩塌。她不但是失去了所爱的儿子,失去了将来,也失去了过去,她过去一切的劳累和坚持,顷刻间化为泡影,顿成虚无。先失去丈夫,又失去独生的儿子!// 这是路加特有的记叙特点,就是突出了人生的苦难,以那些格外孤独困苦的心灵来引发我们的思考,谁才是我们真正的依靠和救主呢? 这件事在这个小城应该是一个很引起众人关注的大事,人们的心可能都被这事所笼罩和刺痛,这是整个小城的悲哀。这里记载说“有城里的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于这位寡妇所遭遇的苦难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件事对周围人群内心的震动。
3.困苦流离无可依靠的人生
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未曾经历过这个寡妇这样的苦难和悲伤,这只能说我们已经蒙了上帝格外的恩典的看顾,但这个寡妇的经历却让人看到每一个人人生的脆弱和虚无。
我们总是习惯于要在今世找到一个人生的依靠,结婚了就是丈夫,丈夫死了,就是自己的儿子,儿子也死了呢?还能指望谁呢?通过这个寡妇的人生就看到,今生的依靠和指望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常,我们想要依靠的对象往往靠不住,先不说,这对象很可能会消失,即使对方乐意让我们来依靠,他往往也承担不起另外一个生命,谁有这样的能力和保证呢?因此,我们的人生总是在寻找,也总是在失望。这失望有时候是我们自己发现的,我们一直依靠的那人原来不是我所期望的那样;或者,这失望是我们被动看见的,就像这个寡妇所面对的,她的指望顷刻间被挪走了,她该怎样活下去呢?// 当然,这并非是说,我们周围地人对我们一无帮助,上帝就是透过我们身边的亲友或不熟悉不认识的人来给我们很多帮助和恩典,但真正我们生命地供应和依靠是上帝自己,人们彼此之间只能是上帝恩典地搬运工,而非生产者。或者更准确地说,神赐各样恩典的目的正是为了让我们来寻求祂,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徒十七26-27)。但我们往往把神所给的帮助和恩典,或是人或是事物看为是依靠本身。当有一天我们所依靠的偶像被挪去的时候,我们心里就充满了惶恐和绝望。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的指望从来都在,从未离开。再美好的虚假,也不如真实,神拆毁往往是为了建造真实。
其实,这是整个人类的悲哀,也是每一个人的悲哀。我们都要面对死亡,他人的和我们自己的。当死亡临到的时候,能让我们面对的依靠和能力是什么呢?面对他人的死亡,我们无力阻挡,也无力安慰,无力安慰自己,也无力安慰其他还活着的人,我们无法面对。我们更无法面对我们自身死亡的临近,也同样无人能给我们安慰和面对的能力。但平日人们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自我麻木的方式在逃避这个人生的真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总以某个人或某些东西为我们人生的依靠,为我们生命最大的喜乐和满足;但总有一个时刻这些都会在顷刻间就从我们身边被挪去,从我们的生命中被拿走,我们生命的支撑和依靠就没有了,我们将依靠谁继续活下去呢?除了那位正在城门口望着你的耶稣我们别无依靠。
4.两个相遇的人群
我们就看到路加笔下两个对比强烈的群体,簇拥着神独生子的人群和簇拥着寡妇死去的独生子的人群,一个喜乐和盼望队伍,一个悲伤和绝望的队伍,就这样在城门口相遇了。这两个人群从某个角度喻示了人类的两个不同群体,一个跟随生命之主的人群,一个迈向死亡的送葬人群。这也是旧约智慧书包括诗篇第一篇特别强调的两种不同的道路,两种不同的人生,两种不同的结局。一条是永生之路,一条是死亡之路。一种是认识神跟随基督的喜乐平安有盼望的人生,一种是愚顽人悖逆神的惶恐迷惘的人生。一个是在光明中的平坦窄路,一个是在黑暗中的崎岖大路;一个是生命结局,一个毁灭结局。
拿因城门口这两个人群相遇的场景,其实就是今天教会和世界相遇的写照。教会就是一个带着生命和喜乐在世界上行走的队伍,而世界就是一个带着悲伤和绝望行走在死亡中的队伍,不认识神的人生就是行走在出生、死亡、埋葬路程上的人生。教会的使命就是行走在这个死亡的群体中,不断地与这个死亡人群中的人相遇,跟他们接触,同行,向他们宣讲拯救的福音,将他们中的一些人带入到这个生命的群体中来。
从永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上帝为这个寡妇特别预备的恩典,如果她照着世人惯常的路来走过她的一生,虽然她可能觉的今生无憾了,但是她却在世人所以为正的这条路上走到了灭亡。正如箴言所说“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箴十四12)。如今,虽然在她自己以及在人都看为她遭遇了人生中的大不幸,但在死人奔赴埋葬的途中,在城门遇见了生命之主,却是她的幸事。实际上,若是不遇见耶稣,无论是此时儿子先一步离她而去,还是后来她先儿子一步离世,本质上并无不同,只是在世人眼中,好像大有不同,她年老之时,看到儿子娶妻生子,儿孙满堂,然后她含笑九泉,她就人生无悔了吗?或者哪怕她丈夫未死,她又无疾而终,就比现在这种患难好到哪里吗?不,她如今所遭遇的,其实才是她人生的真相,这才是所有人人生的真相。有时候,上帝让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作一些变换,人们才会觉的人生无常,人们才会开始来正视真正的苦难和人生。
5.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By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师、长老、传道

  • 5
  • 5
  • 5
  • 5
  • 5

5

1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