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中觀自在菩薩與舍利子之間關於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行的對話
舍利子與背景
- 舍利子的身份:舍利子是佛陀的弟子之一,被尊稱為「智慧第一」的弟子。他原是一位婆羅門,年紀比佛陀大很多,並且在跟隨佛陀之前已有上百位學生。
- 舍利子的重要性:由於他是「智慧第一」的弟子,對佛法有特別的體悟,有時會在佛陀不在時替佛陀說法。
- 對話的背景:在《心經》中,觀自在菩薩正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行狀態,而舍利子正是在此時向他請教修行問題。這種由「智慧第一」的大弟子向菩薩請教佛法的情境,使得這一段經文極為關鍵,具有代表性,能深入說明空性般若與智慧的意義。
核心教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句話是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問題的回答,揭示了「色」與「空」的真實關係。
- 「色」的定義:在《心經》中,「色」不僅指外在物質世界的形色現象,也包含了一切外在感官能察覺到的刺激,例如顏色、香味、觸覺等,所有外界你所感知到的東西都屬於「色」。
- 「空」的定義:
- 「空」並非指「什麼都沒有」。
- 它更像是指「萬事萬物都有其因緣存在,而沒有一個實體性產生」。
- 因緣具足讓事物誕生,也因為因緣具足的過程,事物本身沒有實在的恆常存在,所以最終也會消失。
- 舉例來說,你手中的筆之所以存在,是因各種因緣(如時代演進、需求、礦物或塑膠的發現)而誕生,但它並非永久不壞,它的形式在不同時代會改變,甚至未來可能消失。
- 因此,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短暫的,並非實在永恆的狀態。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含義:
- 這表示「色」與「空」是互相依存、不能分離的。
- 如果「色」離開了「空」就無法形成,而如果「空」離開了「色」也無法形成。
- 它們是一體的,不能單獨放掉任何一邊。
- 用更通俗的方式理解,「空」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變化」。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外在形色世界(色)不會離開萬事萬物的變化(空),而萬物的變化(空)也不會離開感官所及的世界(色),兩者不會分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義:
- 這意味著「色」與「空」本來就是一體的,也是萬事萬物的現象。
- 萬事萬物都因因緣而產生,我們所感受到的這些現象,在空的狀態下會讓我們知道這些都不一定真實存在。
概念延伸:「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觀自在菩薩在說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後,接著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僅是「色」(五蘊之一)符合「即是空」的道理,其他的「受」(感受)、「想」(想法、概念)、「行」(意志、行為)、「識」(意識、認知)這四蘊也同樣如此。
- 也就是說,我們不只外在觀測到的東西不一定真實,我們所感受到的、想像到的、潛意識的行動,以及我們所擁有的價值觀,也都不一定是真實的。
對生活的啟示與實踐意義
- 破除執著:這段經文並非要告訴人們「一切都是空的,所以不用去理會」。它的真正意義是,你所觀測到的世界,如果用五蘊來觀測,它不一定是真實的。因此,如果你對某些事情產生「必須怎麼樣」的執著或執念(例如覺得某事必須這樣發展、某個追求必須達成),這些執著可能是有問題的,會「綁架你自己」,甚至綁架了你根源性的觀念和價值觀。
- 超越表象:真正的理解在於認識到事物是空的,因此不必特意執著。
- 重新審視自由意志:來源進一步指出,我們許多的思想過程實際上都是被刺激所引動的,包括小時候的情緒、他人的鼓勵、大環境賦予的價值觀等,這些都被寫入我們的分別心,我們卻常常將其視為「自己的」。許多人的自由意志可能被這些「髒東西」所覆蓋。真正的自由意志,需要清理這些覆蓋物,才能「醒過來」。來源甚至提到,心理學和大腦科學也在解釋類似的現象,促使人們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有「自由意識」。
- 觀照五蘊:觀自在菩薩教導舍利子,如果想要修行到深般若的境界,必須「照見五蘊」,並會發現「色與空是不能分離的,它是存在的,你要去觀照他」。這強調了通過觀察五蘊來理解空性的重要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