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這條路

作家向陽談 被時代遺忘的詩人 郭水潭


Listen Later

 向陽老師與郭水潭前輩相識於1983年8月鹽分地帶文藝營,當時老師擔任《自立晚報‧自立副刊》主編,每年8月中的文藝營就是副刊的業務之一,這個文藝營最早由黃進蓮、羊子喬、林佛兒、蕭郎等鹽分地帶出身的作家發起、創辦,後來因詩人杜文靖的關係,加入自立晚報的協力,也因此參與了鹽分地帶文藝營的營務,而與日治年代的台灣作家認識、往來,郭水潭就是其中的一位。

 透過遠景版《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的閱讀,已經讀過郭水潭的詩〈廣闊的海〉、〈向棺木慟哭〉等詩作,深為他的詩才和詩情所動。這一年的鹽分地帶文藝營頒給他和王詩琅「台灣新文學特別獎」,在為期四天的活動中,他日日與會,與學員們一起上課,精神煥發。當時已經76歲高齡的他,已經回到故鄉佳里居住,雖然已少有作品,對於台灣文學仍充滿熱情,侃侃而談,不輸給我們這些年輕人。

 其後他偶來台北,也總會到自立晚報來,拜會他的老長官吳三連,順便見見羊子喬、杜文靖和向陽老師。遺憾的是,之後他的身體每下愈況,八十一歲之後進入療養院,便再也無緣得見了。在老師的印象中,他總是白髮蒼然,面帶微笑,就像是從日治年代走過來的紳士一般,亮眼而端正。

1935 年6月1日,郭水潭寫下了在台灣文學運動史上相當重要的〈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宣言〉,這篇宣言宣示了台灣新文學運動中南部文學社團的不再缺席,同時也為鹽分地帶文學的主體精神做了鮮明的定位。

這篇宣言強調的「地方性的觀點」,正是其後鹽分地帶文學及其作家不斷開花結果的根基,也是綿延不斷的鹽分地帶文學的源頭,鮮明地強調了1930年代的台灣文學相對於日本殖民地文學的獨特性。當時的郭水潭,已經如此敏銳地指出了台灣文學的前路!

郭水潭以新詩聞名,但他的詩作多以日文書寫,集中於1929-1942年,目前蒐集到的計36首;中文新詩則自1971年在《笠》詩刊發表,迄1982年這篇未發表詩作,僅得6首。這樣稀少的創作量,與他必須跨越兩種語言有關,也與他歷經日治和戰後兩個階段的時代變化、政治局勢有關。他在戰前皇民化運動和戰後白色恐怖統治的雙重擠壓之下,和多數日治時期作家一樣,都成了喑啞的一代,空有創作才華卻失聲難言。

郭水潭以日文新詩揚名於1930年代的台灣文壇,代表作如〈巧妙的縮圖〉、〈徬徨於飢餓線上的人群〉、〈斑鳩與廟祝〉、〈廣闊的海──給出嫁的妹妹〉和〈向棺木慟哭──給建南的墓〉等,都展現了一個青年詩人的高妙才華,呂興昌曾以「冷靜的抒情」、「獨特的鄉土記事」和「左翼的詩思」等標誌他的詩作風格。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寫作這條路By 徐凡, Rti


More shows like 寫作這條路

View all
阿愷之聲Podcast by 阿愷之聲相當有限公司

阿愷之聲Podcast

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