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王白淵(1902-1965),彰化二水人,日治時期作家,跨越美術、文學與政治運動,但一生坎坷,在他63年的人生歲月中,因為左翼思想和政治活動,先後被日本政府和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達5次之多,晚年抑鬱而終,一如他於1931年出版的日文詩集《荊棘之道》(蕀の道)所示,他是在荊棘之路燦開薔薇的詩人。
1923年,他獲台灣總督府推薦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圖畫科。在東京,他接觸到當時的藝術和文學風潮,提升眼界,也吸收了創作的養分;此外,因為謝春木的影響,開始關心並參與左翼政治運動。1926年,他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到到位於盛岡市的岩手縣女子師範學校教書。教書期間,他熱衷寫作,在《台灣民報》、《岩手縣女子師範學校校友誌》以及《台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發表不少詩作,其中包括他被傳頌至今的名詩〈詩人〉。
在這個階段,王白淵接觸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對他的文學及哲學思想產生興趣,也對甘地的印度獨立運動、社會主義運動高度關注。他曾在1927年撰寫〈詩聖泰戈爾〉,1930年發表〈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將印度的文藝復興與獨立運動,視為亞洲從帝國主義解放的先聲。1931年6月,他將赴日期間寫的作品集為詩文集《荊棘之道》,在盛岡出版。這本詩集是繼陳奇雲的詩集《熱流》(1930)之後台灣新詩史上的第二本日文詩集。他在「革命」與「詩」之間擺盪,最後面對的是:因為革命,使得他的人生滿布荊棘;因為詩,則讓他的生命燦開薔薇。他的現實人生可能是失敗的,他的文學生命卻是長久的。
藝術評論家謝里法在《台灣出土人物》一書中說得好,他指出王白淵的人生階段有兩個生命的高潮,第一階段是1931年至1933年在東京從事「台灣人文化圈」(即「台灣人文化同好會」)及「台灣藝術研究會」的階段,充分展現「革命詩人王白淵」的形象;另一個階段是1944年出獄之後一直到1947年入獄之前的三年,他以「台灣文化協進會」幹部投身於文化重建與交流,成為「為改革社會而奮鬥的評論家」。遺憾的是,這兩個階段為時都短,總共才5年,終至使得王白淵的人生充滿荊棘,無法真正發揮他的才氣和能力,為台灣的文學、美術和文化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王白淵(1902-1965),彰化二水人,日治時期作家,跨越美術、文學與政治運動,但一生坎坷,在他63年的人生歲月中,因為左翼思想和政治活動,先後被日本政府和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達5次之多,晚年抑鬱而終,一如他於1931年出版的日文詩集《荊棘之道》(蕀の道)所示,他是在荊棘之路燦開薔薇的詩人。
1923年,他獲台灣總督府推薦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圖畫科。在東京,他接觸到當時的藝術和文學風潮,提升眼界,也吸收了創作的養分;此外,因為謝春木的影響,開始關心並參與左翼政治運動。1926年,他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到到位於盛岡市的岩手縣女子師範學校教書。教書期間,他熱衷寫作,在《台灣民報》、《岩手縣女子師範學校校友誌》以及《台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發表不少詩作,其中包括他被傳頌至今的名詩〈詩人〉。
在這個階段,王白淵接觸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對他的文學及哲學思想產生興趣,也對甘地的印度獨立運動、社會主義運動高度關注。他曾在1927年撰寫〈詩聖泰戈爾〉,1930年發表〈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將印度的文藝復興與獨立運動,視為亞洲從帝國主義解放的先聲。1931年6月,他將赴日期間寫的作品集為詩文集《荊棘之道》,在盛岡出版。這本詩集是繼陳奇雲的詩集《熱流》(1930)之後台灣新詩史上的第二本日文詩集。他在「革命」與「詩」之間擺盪,最後面對的是:因為革命,使得他的人生滿布荊棘;因為詩,則讓他的生命燦開薔薇。他的現實人生可能是失敗的,他的文學生命卻是長久的。
藝術評論家謝里法在《台灣出土人物》一書中說得好,他指出王白淵的人生階段有兩個生命的高潮,第一階段是1931年至1933年在東京從事「台灣人文化圈」(即「台灣人文化同好會」)及「台灣藝術研究會」的階段,充分展現「革命詩人王白淵」的形象;另一個階段是1944年出獄之後一直到1947年入獄之前的三年,他以「台灣文化協進會」幹部投身於文化重建與交流,成為「為改革社會而奮鬥的評論家」。遺憾的是,這兩個階段為時都短,總共才5年,終至使得王白淵的人生充滿荊棘,無法真正發揮他的才氣和能力,為台灣的文學、美術和文化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