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作家向陽老師談張文環1909年生於嘉義縣梅山鄉,1921年就讀小梅公學校。1927年赴日本岡山中學就讀,後來進入東洋大學文學部就讀。1933年與王白淵、巫永福等人在東京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發行《福爾摩沙》雜誌。1941年與王井泉、中山侑等人創辦《台灣文學》。1943年與王井泉、林博秋、呂赫若等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推動台灣新劇運動。他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小說家,也是日治末期台灣文壇重要的守門人。
1935年,張文環以短篇小說〈父親的臉〉入選日本《中央公論》小說徵文第四名,受到文壇矚目。這是繼楊逵〈送報伕〉之後第二位在日本得獎的臺灣作家,為他的寫作生涯打了一劑定心針。也在這一年,「台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成立,張文環多次參與東京支部所舉辦的座談會,發表新作於《台灣文藝》,如〈自己的壞話〉、〈父親的要求〉、〈部落的元老〉、〈哭泣的女人〉等。
1940年,張文環長篇小說〈山茶花〉於《臺灣新民報》副刊連載,開啟了他的創作高峰。這篇小說被視為「張文環半生的自傳」,《臺灣新民報》學藝欄主編黃得時譽為報紙漢文欄廢除以來「臺灣新文學運動空白期」的結束,小說家呂赫若讚美這篇小說「完全是源自生活能力、浪漫、體內沸騰的血,是天才的所為」。
1943年,他以短篇小說〈夜猿〉與西川滿同獲得皇民奉公會第一回台灣文學賞,並與王井泉、林博秋、呂赫若、呂泉生、楊三郎等百餘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在台北永樂座舉行「第一回研究發表會」,他的小說〈閹鷄〉也由林博秋改編為舞臺劇公演,在當時造成極大迴響,被視為日治時期台灣演劇界的最大盛事。呂泉生形容《閹雞》「演的是臺灣人的悲哀、臺灣人對生活的無奈」。
1970年,在黃得時、黃靈芝與當時來台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激勵下,張文環才拾起塵封已久的筆,而於1975年發表日文新作《滾地郎》,距離他上一篇在1944年發表的小說,已是31年之久,他也從意氣風發的壯年作家成為垂暮的老人。《滾地郎》出版後,獲得日本圖書出版協會推薦為優良圖書,算是他晚年最大的榮譽了。
作家向陽老師談張文環1909年生於嘉義縣梅山鄉,1921年就讀小梅公學校。1927年赴日本岡山中學就讀,後來進入東洋大學文學部就讀。1933年與王白淵、巫永福等人在東京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發行《福爾摩沙》雜誌。1941年與王井泉、中山侑等人創辦《台灣文學》。1943年與王井泉、林博秋、呂赫若等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推動台灣新劇運動。他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小說家,也是日治末期台灣文壇重要的守門人。
1935年,張文環以短篇小說〈父親的臉〉入選日本《中央公論》小說徵文第四名,受到文壇矚目。這是繼楊逵〈送報伕〉之後第二位在日本得獎的臺灣作家,為他的寫作生涯打了一劑定心針。也在這一年,「台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成立,張文環多次參與東京支部所舉辦的座談會,發表新作於《台灣文藝》,如〈自己的壞話〉、〈父親的要求〉、〈部落的元老〉、〈哭泣的女人〉等。
1940年,張文環長篇小說〈山茶花〉於《臺灣新民報》副刊連載,開啟了他的創作高峰。這篇小說被視為「張文環半生的自傳」,《臺灣新民報》學藝欄主編黃得時譽為報紙漢文欄廢除以來「臺灣新文學運動空白期」的結束,小說家呂赫若讚美這篇小說「完全是源自生活能力、浪漫、體內沸騰的血,是天才的所為」。
1943年,他以短篇小說〈夜猿〉與西川滿同獲得皇民奉公會第一回台灣文學賞,並與王井泉、林博秋、呂赫若、呂泉生、楊三郎等百餘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在台北永樂座舉行「第一回研究發表會」,他的小說〈閹鷄〉也由林博秋改編為舞臺劇公演,在當時造成極大迴響,被視為日治時期台灣演劇界的最大盛事。呂泉生形容《閹雞》「演的是臺灣人的悲哀、臺灣人對生活的無奈」。
1970年,在黃得時、黃靈芝與當時來台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激勵下,張文環才拾起塵封已久的筆,而於1975年發表日文新作《滾地郎》,距離他上一篇在1944年發表的小說,已是31年之久,他也從意氣風發的壯年作家成為垂暮的老人。《滾地郎》出版後,獲得日本圖書出版協會推薦為優良圖書,算是他晚年最大的榮譽了。
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