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巫永福先生,1913年生於山明水秀的南投埔里,從日治時期出發,跨越兩個時代,先後使用日文和中文寫作,逝世於2008年9月10日,享壽九十六歲,出道既早,寫作生命也存續甚久,可說是台灣「跨越語言的一代」作家中的長青樹。
〈沉默〉這首詩詠讚中央山脈的巒峰,通過埔里的開發過程,寫出在台灣被殖民的歷史之下人與土地的關係: 這詩中「終於很美麗地沉默下來 / 以安逸的姿態橫臥下來」的巒峰,也是向陽老師童年時代每天面對的峰巒。巫永福先生筆下的中央山脈有如觀音橫臥,美麗而沉默,既是一首動人的地誌詩,同時也透過「長久歲月的愛憎悲歡/ 城鎮角落的生死離別/ 激烈無比的爭鬥變遷」表達出強烈的歷史感,指點出漢人來台拓植、日本殖民和戰後初期歷經二二八事件之後的土地創傷。秋夜讀這首詩,追想前賢行誼,以及他堅毅而有威嚴感的臉容,這詩彷彿也是他生命的自述。
向陽老師與巫永福先生初識於1980年代。我於1976年開始在《笠》詩刊發表台語詩,與詩人趙天儀熟識,接著是陳千武,1981年老師進入自立晚報編輯副刊,與日治年代出發的台籍作家有了密切的來往,印象中與巫永福先生認識是在小說家王昶雄先生主催的「益壯會」聚會中;這個階段老師認識的巫永福先生是詩人。他的詩部分由千武先生自他日治時期的日文詩作譯為中文,部分則是他以自習的中文寫出。日文譯作有一首〈祖國〉,於1972年出版的《笠》第52期發表,這首詩控訴日本人的殖民統治,呼喊「祖國喲 站起來」,在鄉土文學論戰前後成為名作。
老師讀他的詩,可以深刻體會到他對土地的熱愛,也可以感覺到他在跨越日文和中文鴻溝之間的難以暢言。但這無損於作為詩人的他,在詩作當中潛藏的奮進、堅定和開朗的精神。
他二十歲時就考進東京明治大學文藝科(1932),受教於菊池寬、橫光利一等大師,受到日本新感覺派作家的深厚影響;同時也和張文環、王白淵、曾石火、吳坤煌等人共組「台灣藝術研究會」,創刊了《フォルモサ》(福爾摩莎)雜誌(共三期),陸續發表了小說〈首與體〉、〈黑龍〉等小說,受到矚目。
他的確是台灣文壇的長青樹,從日治年代走來,走過白色恐怖年代到台灣,走到可以隨心所欲的自由年代,一貫充滿鬥志,也充滿生氣!老師在秋夜懷念他,懷念「終於很美麗地沉默下來 / 以安逸的姿態橫臥下來」的他,這才知道他不只是文壇長青樹,還是護持台灣的巒峰。
巫永福先生,1913年生於山明水秀的南投埔里,從日治時期出發,跨越兩個時代,先後使用日文和中文寫作,逝世於2008年9月10日,享壽九十六歲,出道既早,寫作生命也存續甚久,可說是台灣「跨越語言的一代」作家中的長青樹。
〈沉默〉這首詩詠讚中央山脈的巒峰,通過埔里的開發過程,寫出在台灣被殖民的歷史之下人與土地的關係: 這詩中「終於很美麗地沉默下來 / 以安逸的姿態橫臥下來」的巒峰,也是向陽老師童年時代每天面對的峰巒。巫永福先生筆下的中央山脈有如觀音橫臥,美麗而沉默,既是一首動人的地誌詩,同時也透過「長久歲月的愛憎悲歡/ 城鎮角落的生死離別/ 激烈無比的爭鬥變遷」表達出強烈的歷史感,指點出漢人來台拓植、日本殖民和戰後初期歷經二二八事件之後的土地創傷。秋夜讀這首詩,追想前賢行誼,以及他堅毅而有威嚴感的臉容,這詩彷彿也是他生命的自述。
向陽老師與巫永福先生初識於1980年代。我於1976年開始在《笠》詩刊發表台語詩,與詩人趙天儀熟識,接著是陳千武,1981年老師進入自立晚報編輯副刊,與日治年代出發的台籍作家有了密切的來往,印象中與巫永福先生認識是在小說家王昶雄先生主催的「益壯會」聚會中;這個階段老師認識的巫永福先生是詩人。他的詩部分由千武先生自他日治時期的日文詩作譯為中文,部分則是他以自習的中文寫出。日文譯作有一首〈祖國〉,於1972年出版的《笠》第52期發表,這首詩控訴日本人的殖民統治,呼喊「祖國喲 站起來」,在鄉土文學論戰前後成為名作。
老師讀他的詩,可以深刻體會到他對土地的熱愛,也可以感覺到他在跨越日文和中文鴻溝之間的難以暢言。但這無損於作為詩人的他,在詩作當中潛藏的奮進、堅定和開朗的精神。
他二十歲時就考進東京明治大學文藝科(1932),受教於菊池寬、橫光利一等大師,受到日本新感覺派作家的深厚影響;同時也和張文環、王白淵、曾石火、吳坤煌等人共組「台灣藝術研究會」,創刊了《フォルモサ》(福爾摩莎)雜誌(共三期),陸續發表了小說〈首與體〉、〈黑龍〉等小說,受到矚目。
他的確是台灣文壇的長青樹,從日治年代走來,走過白色恐怖年代到台灣,走到可以隨心所欲的自由年代,一貫充滿鬥志,也充滿生氣!老師在秋夜懷念他,懷念「終於很美麗地沉默下來 / 以安逸的姿態橫臥下來」的他,這才知道他不只是文壇長青樹,還是護持台灣的巒峰。
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