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吳濁流是詩人、小說家,也是《台灣文藝》及「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創辦人。1900年出生於新竹新埔,客家籍,1976年病逝。在台灣新文學史上,他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他的小說如《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都是經典之作,他有「鐵血詩人」之稱,但更妥貼的讚詞莫過於「台灣文學鬥士」。
吳濁流生長於日治時期,小時候先接受漢文書房教育,後來因為書房關閉,轉入公學校就讀,接受日本教育。1916年自新埔公學校畢業,考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1920年3月畢業後,派任臺灣公學校照門分教場任教。當時台灣文化運動展開,民族自決的思想也傳到台灣,吳濁流受到啟發,在新竹州教育科主辦的教育論文中發表文章〈學校與自治〉,遭到「思想偏激」的指控,於1922年改調苗栗郡四湖公學校任教。
1927年他加入古典詩社「栗社」,創作了不少古典詩文。1936年在日本女同事袖川的鼓勵下創作小說《水月》,獲得《台灣新文學》雜誌刊登,稍後又以〈泥沼中的金鯉魚〉獲該刊徵文比賽首獎。
1944年,吳濁流進入《臺灣日日新報》擔任文化部記者,受到台北帝大工藤美好教授的鼓勵,開始小說《亞細亞的孤兒》(原名《胡志明》)的創作,描寫台灣人既受日本欺壓,跑到中國,又受祖國歧視的命運,由於找不到定位,終至成為成亞洲孤兒。
小說《胡志明》共有5篇,第一篇由主角「胡志明」於書房學習的童年時代開始寫起。這部小說完成不久,日本戰敗,吳濁流轉任《台灣新生報》記者,1946年10月轉任《民報》記者,該書也在此時出版。這本小說,標誌了吳濁流作為戰前、戰後台灣新文學聯繫的橋樑功能,也使他成為戰後推動台灣文學的戰鬥者和靈魂人物。《亞細亞的孤兒》,記錄的是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前最深刻的中國經驗和最深層的悲哀,也生動地刻劃出台灣人民無法掌握自我命運的無奈。
1969年又以退休金設立吳濁流文學獎,獎勵後進,成為臺灣文壇著名獎項。他的創作具有相當的堅忍的戰鬥性。這使他成為台灣文學史上最有力的歷史見證者,同時也是台灣四百多年來有良知知識份子的代表性人物。
吳濁流是詩人、小說家,也是《台灣文藝》及「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創辦人。1900年出生於新竹新埔,客家籍,1976年病逝。在台灣新文學史上,他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他的小說如《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都是經典之作,他有「鐵血詩人」之稱,但更妥貼的讚詞莫過於「台灣文學鬥士」。
吳濁流生長於日治時期,小時候先接受漢文書房教育,後來因為書房關閉,轉入公學校就讀,接受日本教育。1916年自新埔公學校畢業,考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1920年3月畢業後,派任臺灣公學校照門分教場任教。當時台灣文化運動展開,民族自決的思想也傳到台灣,吳濁流受到啟發,在新竹州教育科主辦的教育論文中發表文章〈學校與自治〉,遭到「思想偏激」的指控,於1922年改調苗栗郡四湖公學校任教。
1927年他加入古典詩社「栗社」,創作了不少古典詩文。1936年在日本女同事袖川的鼓勵下創作小說《水月》,獲得《台灣新文學》雜誌刊登,稍後又以〈泥沼中的金鯉魚〉獲該刊徵文比賽首獎。
1944年,吳濁流進入《臺灣日日新報》擔任文化部記者,受到台北帝大工藤美好教授的鼓勵,開始小說《亞細亞的孤兒》(原名《胡志明》)的創作,描寫台灣人既受日本欺壓,跑到中國,又受祖國歧視的命運,由於找不到定位,終至成為成亞洲孤兒。
小說《胡志明》共有5篇,第一篇由主角「胡志明」於書房學習的童年時代開始寫起。這部小說完成不久,日本戰敗,吳濁流轉任《台灣新生報》記者,1946年10月轉任《民報》記者,該書也在此時出版。這本小說,標誌了吳濁流作為戰前、戰後台灣新文學聯繫的橋樑功能,也使他成為戰後推動台灣文學的戰鬥者和靈魂人物。《亞細亞的孤兒》,記錄的是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前最深刻的中國經驗和最深層的悲哀,也生動地刻劃出台灣人民無法掌握自我命運的無奈。
1969年又以退休金設立吳濁流文學獎,獎勵後進,成為臺灣文壇著名獎項。他的創作具有相當的堅忍的戰鬥性。這使他成為台灣文學史上最有力的歷史見證者,同時也是台灣四百多年來有良知知識份子的代表性人物。
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