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這條路

作家向陽 談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Listen Later

賴和,本名賴河,是詩人、小說家,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覺者,曾經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大力發掘、培養青年作家,是193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航者,所以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他1894年出生於彰化,16歲就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年畢業後,就職於嘉義醫院,其後返彰化開設「賴和醫院」。 1918年前往廈門鼓浪嶼任職博愛醫院,次年歸台。1921年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被選為理事,1923年12月16日因「治警事件」首度入獄,遭囚禁23日。1941年12月再度無故被捕入獄50日,因病重出獄,一年後,於1943年1月病逝。他的壽命雖短,對台灣文學的影響和貢獻則極大。

 在台灣新文學剛開始播種、萌芽的階段,他是辛苦的園丁,也是勇敢的鬥士。從1925年底到1935年發表最後一篇小說〈一個同志的批信〉,總共寫了小說、新詩、散文等共42篇作品。賴和寫作的題材都與日治年代的台灣社會現實問題有關,包括對農民、小販的生存問題、婦女問題、警察問題、製糖會社問題、仕紳階層,乃至於霧社抗暴事件等問題,無不反映。他融合中國白話、臺灣話和日語漢字,塑造了特殊的語言;又以寫實手法、反映人民疾苦,表現日本殖民統治的不義,彰顯了動亂年代中一個知識份子的崇高格局。

譬如他的名作小說〈一桿「稱仔」〉,描寫初做生意的菜販秦得參,被習慣欺壓良民的巡查無理刁難、凌辱,菜販最後以捨命和惡警一拚。文學創作以外,賴和也是日治時代,典型的知識份子,他參與社會運動、文化運動,不遺餘力。1923年12月22日,賴和和蔣渭水等29人因為參加「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違反當時的「治安警察法」而被捕,入台北監獄服刑,直到次年1月7日才出獄。這個事件,史稱「治警事件」。

作為台灣新文學運動拓荒時期的領導者,賴和在走進新文學之前,和他的晚年,大約寫了一千首的漢詩,他的白話文小說和新詩,也留下了追求台灣話文寫作理想的痕跡,但語言不是賴和領導台灣新文學的重點,他自己說的「我生不幸為俘囚」的身世慨嘆,以及「勇士當為義鬥爭」的理想,才是賴和精神的所在。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寫作這條路By 徐凡, Rti


More shows like 寫作這條路

View all
阿愷之聲Podcast by 阿愷之聲相當有限公司

阿愷之聲Podcast

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