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這條路

作家向陽 談在夾縫中發光的作曲家江文也


Listen Later

江文也(1910-1983),是台灣第一位在國際樂壇揚名的作曲家,他在1936年日本統治下,以《台灣舞曲》代表日本獲得第11屆柏林奧運會國際藝術競賽作曲組的獎牌,成為台灣、亞洲第一位獲得奧林匹克獎牌的作曲家。他從年輕時就才華洋溢,既是有名的作曲家,也是台灣新詩史上1940年代的重要詩人。遺憾的是,他的人生之路走來坎坷,在大動亂的年代中,他生於台灣,卻成為日本人,戰後到中國,又因為他的日本背景被視為「漢奸」,遭到批鬥,落寞以終;而在他的故鄉台灣,他的事蹟也要直到他去世後才被看到。

江文也本名江文彬,於1910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他的祖父江國英渡海來台,在三芝開墾,後來經商,子女有成,長子和三子考上舉人,四子長生則考上秀才,可說是書香之家。四子長生(江文也父親)後來遷居至大稻埕經商,生下江文也,排行次子。他從小就具有音樂天賦,也有父親的文人特質。

1935年他以管絃樂曲《盆踴主題交響曲》獲日本全國第三屆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三名;1936年更以《台灣舞曲》在德國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獲得音樂類管弦樂作品組佳作獎;1937年以管絃樂曲《賦格序曲》獲日本全國第六屆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1938年《鋼琴斷章小品集》在威尼斯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音樂節榮獲作曲獎。他的過人作曲才華已經享譽日本與國際。

江文也除了是天才型的音樂家之外,另一較不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1942年8月,他在東京先後出版兩本日文詩集《北京銘》和《大同石佛頌》,前者收102首詩,後書則為長篇敘事詩,詩評家葉笛譽之為「台灣四十年代卓越的詩人」;1944年他開始以漢文創作第三本詩集《賦天壇》,但未出版,僅留下手稿,直到1992年才由台北縣文化中心併同《北京銘》收於《江文也文字作品集》中。王德威教授認為「這三部作品都見證江文也為他的中國經驗,他的儒家美學冥思,所貫注的深情」,具有「一個殖民之子在異鄉呼喚原鄉」的共同特質。

以音樂家而寫詩,江文也應該是台灣第一人。儘管他寫了三本詩集,卻流露出他的文學底蘊和高度才華。江文也以音樂家的天賦,抓住聲韻之美,寫出極具音樂性的詩作,可稱為「樂詩」(音樂之詩),在台灣新詩史上獨樹一幟。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寫作這條路By 徐凡, Rti


More shows like 寫作這條路

View all
阿愷之聲Podcast by 阿愷之聲相當有限公司

阿愷之聲Podcast

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