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全球的小雷锋和雷锋的伙伴,听他们所做的事
雷锋客厅/接地气的城市挖掘机
「青年深双」的8组青年参展人及其作品呈现了一种整体特征:严谨的、逻辑的、学究的。这使得他们被贴上“学院派青年”的标签。这个词语最初是一种肯定,代表着常人不可及的专业水平和令人艳羡的正统出身;随着知识的大众普及和各种野生流派的萌芽,学院派总是作为被批评和反思的对象,几乎等同于罔顾现实、呆板乏味、程式化、不接地气的代名词,在各种比拼创造性的场合,都要作为彰显“野生”的对照品。——这种表意变迁的背后映射出学院派青年一直以来的某种困境:坚守赛道还是另谋出路?
我们无意为这个问题找到唯一解。16位青年参展人的发声,令人备受鼓舞,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体选择之外的大环境问题——毫无定数的未来,浮躁的社会风气,缺乏信仰的时代潮流。在本期节目中,我们请到本届「青年深双」板块的主策展人刘珩老师,共同讨论学院派青年的特质、代际、责任与创作困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的召集人以及深圳大学的特聘教授,刘珩老师长期与青年群体共同工作,致力于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和发声表达的场域。她认为创新设计的未来需要青年人去引领,他们身上的青涩、勇敢和好奇心是面对时代不确定性最好的武器。
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走了一些弯路,受到一些批评,但在构建未来的阵营中,不能缺少学院派青年的力量。就像生猛的创造不可多得,踏实的理性研究也必不可少。无论是颠覆性的革命还是具体而微的行动,无论是坚守阵地还是广泛尝试,在激荡的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主体性,热爱、勇敢、坚持发声、坚持行动,就是青年、学院派青年参与未来的方式。而社会应该对多元性的出现更加包容。“年轻人就应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一些冲动。社会也应该为这种冲动提供窗口、渠道去发泄和展示。”我们期待这一天。
本篇文章是「青年深双」特别策划的下篇,承接上篇“个体的声音:当代青年的观察、宣言和行动方式”,关注“群体的困惑”。我们对青双主策展人刘珩老师进行专访,讨论了青年与时代、跨界、展览、青年深双、元宇宙、行业、主体性、标签等话题的关系,与上篇青年声音形成某种对照。上篇在「全球知识雷锋」公众号发出。
【本期嘉宾】
刘珩,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青年深双」板块策展人。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召集人。
【本期主播】
王婉琳 ,知识雷锋执行主编,松弛派世界公民。
【时间线】
0:05 16位青年参展人的“发声”
截取自知识雷锋对参展人所做“16人16问”(声音顺序:李鑫 姜山 位昂 苏畅 景斯阳 吴晓涵 张珂南 杨松颖 王令杰 陈熹 梁俊杰 王开 徐子薇 刘伊典 贾若 黎乐源)
07:37 为什么把时代问题抛给青年?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导向,这个时代环境就是最严肃的问题。建筑教育所培养出的设计意识是不是能够匹配这些问题?我觉得现在是不够的,我们还在不断地制造问题。”
14:30 青年更具有跨界的精神和能力?
“这个时代比任何一个时代,环境意识都更加紧迫,这个责任当然要落到未来行业的操作者身上。”
16:30 跨界到底是在跨什么?
“跨界最后还是整合和转换的问题。跨界只是第一步,先跨出去,才会有希望,才能有互动。”
21:17 元宇宙建筑师缺乏复杂性?
“把想象中形而上的东西,变成形而下,为了实现这种从无到有,所有零碎的、片段性的,对过程有影响的因素最后都要转化到一个形式上。”
24:17 是谁一直在创造问题又不解决?
“很多建筑师把城市搞得乱七八糟,又跑到乡下搞乡建,把那边搞了一轮,现在没有东西做了,又跑到元宇宙。真的太不负责任了。”
27:42 行业不景气怎么办?
“建筑学本身就是这样,受经济、时代的影响,可能慢慢会走向常态。建筑永远都会存在,永远都不会消失,只要真人还有,建筑学也永远存在。”
31:20 「青年深双」的作品是否超出预期?
“入选的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工程科学性,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对应关系。其他没入选的,可能更多还是停留在建筑学的范畴。”
35:50 学院派青年的作品“差一口气”?
“我给未来一个目标和期望,我们的成果要撑得起对一个复杂问题的艺术呈现和转换,这需要时间去不断进行知识累积、系统架构,还要不断交流、讨论,最后还要回到我们建筑师的身份上去做空间转化。”
45:22 今天的年轻人太浮躁了吗?
“我发现那些曾经专心做成过一件事的人,才是长跑的人,ta们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能够走得很远。”
49:58 电脑是主体还是你是主体?
“我就会想你不是建筑师吗?这个门不是你画的吗?为什么是电脑给你尺寸,而不是你给电脑尺寸?电脑是主体还是你是主体?我一下子就领悟到,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元宇宙成为现实的时候,就是主体性完全被瓦解的时代。”
56:17 一个社会连青年人都没有希望,还有什么有希望?
“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要有一些冲动,这是人性特别重要的一部分。社会也应该为这种冲动提供窗口、渠道去发泄和展示。”
61:54 撕掉标签还是忘记标签?
“你说热爱建筑学,不管哪个时代,即使现在这种时代,也始终是热爱的。这就是例外。”
64:56 展览是青年的试错机会?
“完全可以通过一次展览,快速地只试下其中的一部分,也让你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成就感。”
66:28 掏心窝子想要对青年说的话?
“知道自己、找到自己是最重要的一步。”
【谈话中提到的】
1-刘珩老师策划和召集的大湾区实验室公众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
2-深双官方公众号:深港双城双年展
3-关于大湾区实验室的10个议题(城市再生、即时城市化、地域性、岭南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交通、水域资源、非正式设计、粮食和农业、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建造):参见知识雷锋对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启动仪式暨「三角四方」青年建筑师马拉松论坛的纪实整理:建筑(师)的未来在哪里?来听听大湾区的答案(发布于公众号“全球知识雷锋”)
4-PRD 2.0:珠三角2.0:平衡之美——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展项目(https://mp.weixin.qq.com/s/7jFqeAQ-OMVEUHadZMPORQ)
5-奥迪未来城市设计竞赛(Audi Urban Future Award):为了解决未来城市的能源管理问题,并使之适应未来交通,奥迪投入10万欧元,于2010年发起了“未来城市大奖”,征集合理的解决方案。2010年刘珩老师的参赛作品《深圳2030:平衡即是多》,相关研究内容参考刘珩老师论文:《模糊的边界——关于日常化的基础设施及设计实践》,建筑学报,2022年10期。(https://mp.weixin.qq.com/s/Es-BgM-q4FITU-uTIN18Ig)
6-周榕对元宇宙的论述《周榕:硅碳合基世界与地方性元宇宙》发布于“全球知识雷锋”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FHHLQIeZLhSXkJte7HObkg
7-艾伦 • 贝斯奇 (Aaron Betsky):2015 年深双总策展人之一。策展人、评论家、也是艺术、建筑和设计的讲师;目前居住在美国辛辛那提。他于2008年主持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从2006年到2014年,他担任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馆长;在此之前是荷兰建筑学院(2001-2006)的院长、旧金山市现代艺术博物馆负责建筑、设计和数字项目的馆长(1995-2001)。Betskty先生为人文学科出身,然后接受了耶鲁大学建筑专业的严格训练;同时他也是位作家,还曾是FRANK GEHRY和HODGETTS @ FUNG设计师事务所的建筑设计师。他每两周在architectmagazine.com写博客,也撰写专业性和大众性的文章。他教授高级设计课程,从2011年开始一直在辛辛那提大学担任教职。Betskty先生还定期在世界各地开办讲座;现已出版十多本著作。
8-青双参展作品“沧海一塑”(Tides of Plastic):参展人刘伊典/白纳川、陈熹
9-青双参展作品“消碳主义”(Consumption of Carbon):参展人徐子薇、位昂
10-青双参展作品“城市重写本”(The Urban Palimpsest):参展人李鑫、梁俊杰
11-丹麦/德国建筑师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被称为最具全球视野、与环境互动的艺术家。他是烟雾和镜子艺术的专家,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是非常常见的元素。
Fog assembly, 2016 Palace of Versailles, 2016 Photo: Anders Sune Berg
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 2008 Brooklyn Bridge, New York, 2008 Photo: Courtesy Public Art Fund
12-“Team 10 abandons CIAM”,Otterlo 1959
左至右:Peter and Alison Smithson, John Voelcker, Jaap Bakema, Sandy van Ginkel, underneath Aldo van Eyck and Blanche Lemco-Van Ginkel, centre image: Aldo van Eyck, 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 Jaap Bakema
13-青双参展作品“阳厨计划”(BALCHEN Project):参展人黎乐源、姜山
【本期音乐】
片头:Wildcat!Wildcat!- Sentimental
片尾:Troye Sivan - YOUTH
Keith Kenniff - Years
【关于「锋群效应」】
「锋群效应」是纯原创建筑思想自媒体「全球知识雷锋」的播客平台。「全球知识雷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老师发起,致力于建立一个基于表达和交流、无级差、与时俱进的知识社群,以年轻、鲜活的知识人作为传播媒介,每周分享当代最新建筑、城市相关学术内容,对艺术、文化、社会议题也十分关注。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微信搜索“全球知识雷锋”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微博、bilibili账号“全球知识雷小锋”。还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我们的播客。欢迎大家在公众号留言区、播客评论区与我们互动,也期待你将「全球知识雷锋」和「锋群效应」推荐给更多朋友。
【关于本期节目】
策划/编辑/采访:王婉琳
视觉设计:张婉琳
剪辑:喜仔
全球知识雷锋深双特别报道小组:
王婉琳 张婉琳 魏榕 唐涛 喜仔 林舒湉 刘卓然 罗睿琪 崔玥君 罗凤琳 李艺芬 向田晟 潘翼天 高郡铖 曹展榕 金嘉怡
2022年12月,对所有人来说都意义深远。我们结束了一种长期的压抑状态,迎来了充满未知的未来。在不确定的犹疑中,我们迈出移动的脚步,跨越阻隔的边界,重新与人见面、拥抱、交谈。城市重新重要起来,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场所,都是抵达彼此的通道,我们的日常生活再次与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复苏”的当口,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幕了。“我们在这样的时期,仍然有勇气和信心来办一场线下的、集体的、大型的城市庆典。这传递出来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大家正常生活的一种勇气和决心。”本届深双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增加了一个更深刻的维度。
当我们再次谈论深双,更应该站在时代的背景下去思考。除了策展思路和参展作品、主题解析和展场改造,我们还想知道:不确定背景下策展的限制和妥协;策展人的工作与艺术家、导演的不同;策展人主体性与历届策展叙事结构的平衡;虚拟展览走向对线下策展的加强与矛盾;城市展览与大众对话的有效性;深双的普遍性与在地性;还有作为“城市更新项目”的双年展,与作为“批评建构场域”的双年展等问题。
鲁安东老师和王子耕老师在这次聊天中知无不言,有“互揭老底”,也有“幽默自嘲”,既分享了艰难策展中的故事和心情,也谈到了宏观议题和现实环境的深刻互文,和我们真诚地讨论了城市展览的形式、特点、媒介和意义。“深双没有唯一解”,作为城市更新的渠道、艺术的生长之所,也作为建筑和城市、人类和未来议题的批判场域,我们期待深双能够在探索多元性、实验性、时代性的道路上,生生不息。
【本期嘉宾】
鲁安东,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策展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建筑系主任, LanD设计研究工作室合伙人。
王子耕,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策展人。PILLS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
【本期主播】
王婉琳,知识雷锋执行主编,松弛派世界公民。
张婉琳 ,知识雷锋副主编,小马过河本松鼠。
【时间线】
如释重负,绝对可以用这四个字
03:55 策展一年、开幕结束的心情和体会
“虽然大家都可以来深圳了,但大家都阳了。”
“一般策展人就做好策展人就可以了,但他又是个艺术家,艺术家做个作品就行,他又是个总导演。”
他做了一梦,梦见“城市生息”
17:06 如何解题?策展人如何发挥主体性?如何从“双碳”的单一概念延展到“城市生息”的多元内容?
“子耕是一种非常创造性的状态,会比较激进,所以我应该做好一个老成持重的状态,这样一种总体的平衡和对话的感觉,应该会让整个展览更丰富。”
“一些领导通过我往届深双的表现,认为我的作品比较灰暗,对于我能不能持大局,心里是犯嘀咕的。”
深双本身就是一种都市主义
28:10 城市展览和艺术展览、商业展览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深双其实主动地成为了一种处于变化前沿的深圳的窗口,它自动构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宣言。”
“策划双年展其实是在策划一个城市事件。”
一脚刹车,一脚油门,一脚刹车,一脚油门
38:24 这届深双和以往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什么?
“所有人必须要适应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底下去工作。”
“自然的变化开始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了,报纸上都在讲这个事,大多数人都感受到了。这让‘城市生息’从一个挺学术的词,变成了一个在整个社会有共鸣的词。”
我说不行,一定要线下
45:15 有没有考虑过Plan B?比如线上展览、虚拟媒介的方式?
48:48 怎么看待线上展览的趋势,以及一些元宇宙的呼声?
“我们在这样的时期,仍然有勇气和信心来办一场线下的、集体的、大型的城市庆典。这传递出来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大家正常生活的一种勇气和决心。”
“技术都可以被替代掉,反过来,会用宋代方言念词的人就那么几个。我们之前总是会误认为技术有多厉害,其实不是的,真正厉害的是内容的精度、思考和感动的深度,巨大的智慧和勇气,这些是永远不会变的东西,也是真正难的。”
策一个展像是攒一个局
58:27 如何看待城市展览所建构的这一套知识体系和大众对话的有效性?
64:37 在策展过程中如何拉近“双碳”这个展览主题和大众之间的距离?
“城市话题,不是建筑师这一个单单的职业所能涵盖和理解的,需要更广泛的声音去共同建构。”
“深双其实是一个场合,不应该再去想教给别人什么,更不应该去追求传递的信息的精确度,这是精英的幻觉。”
“体验上的刺激”和“思考上的刺激”是不同的刺激
70:38 艺术板块策展和建筑/城市专业板块策展有什么区别?如何看待小红书拍照打卡式观展?如何解决专业板块和大众之间的“鸿沟”?
“一个展览实际上会有发散的部分和收敛的部分,有提问的、刺激的部分,也会有干活的、比较无聊的部分,这其实是共同去完成一个整体的叙事。”
“一个展览最后呈现的结果,不是策展人能决定得了的。”
背后的事情我不跟你讲,你也就忽略过去了
79:36 从一个宏大命题(双碳/城市生息)划分成很多子集(五大板块/200多件作品)、从一到多的过程,是否会导致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和大的命题关联比较微弱的情况?
85:10 一场城市展览幕后的不同参与主体?
“这就是所谓的强跟弱的介入。这是比较考验策展人功力的时候。”
“我们藏了若干种打开方式,可以慢慢地去发现。”
深双并没有唯一解
87:52 对下一届或未来深双的展望?
92:05 “深圳学派”的固化:关于深双在地与普遍的讨论
“下一届策展人会有一定的压力。一方面它不可能是一个比较小的、比较平淡的延续,它一定需要有一个再出发的意思。”
“有时候我会觉得深双这种事,职业策展人是做不了的,我们这种投入最终换来的,无非就是这一年多来和各种人打交道积累下来的情谊。当然有的时候是情谊,有时候是一些别的东西,但这个经验本身是很可贵的。”
【谈话中提到的展览】
-2022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城市生息”
-Pills参加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作品“渔村童话”
-Pills参加2019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宝安桥头社区分展场作品“人工自然:剩下的果实”
-Pills参加2019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展场参展作品“制造人类:夏娃的选择”
-王子耕参展2021年迪士尼联合 UCCA 集团旗下 UCCA Lab 举办的“Mickey: The True Original”艺术展北京站作品“米奇纪”
-王子耕2021年在坪山美术馆的「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参展作品《团结就是力量》
-王子耕参加OCAT上海馆“空间规训:(后改革开放的)一些房子与(后世博的)一些建筑” 展览的作品“一九九四年”
鲁安东策展:伦敦设计双年展中国馆“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2018
鲁安东策展:李兴钢设计作品展“胜景几何”,2020
鲁安东策展:“电影建筑:想象力的空间实践”,2016
鲁安东策展,金鹰美术馆与南京大学声学媒体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万籁”声景设计展,2022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库哈斯《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
张永和主编《城市,开门!——2005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北京北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本期音乐】
Magic Waltz - Amedeo Tommasi
Jazz Finale - LIANNE G.
七点半的建国西路-MT1990
Tea for Two - MayPiano
关于「锋群效应」
「锋群效应」是纯原创建筑思想自媒体「全球知识雷锋」的播客平台。「全球知识雷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老师发起,致力于建立一个基于表达和交流、无级差、与时俱进的知识社群,以年轻、鲜活的知识人作为传播媒介,每周分享当代最新建筑、城市相关学术内容,对艺术、文化、社会议题也十分关注。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微信搜索“全球知识雷锋”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微博、bilibili账号“全球知识雷小锋”。还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等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我们的播客。欢迎大家在公众号留言区、播客评论区与我们互动,也期待你将「全球知识雷锋」和「锋群效应」推荐给更多朋友。
关于本期节目
策划/编辑:王婉琳
剪辑:爱喝奶茶的喜仔
视觉设计:张婉琳、林舒湉
全球知识雷锋深双特别报道小组:王婉琳 张婉琳 魏榕 唐涛 喜仔 林舒湉 刘卓然 罗睿琪 崔玥君 罗凤琳 李艺芬 向田晟 潘翼天 高郡铖 曹展榕 金嘉怡
简介
锋群效应Vol10,我们请来了在米兰理工大学攻读遗产保护phd的寒江。
历史遗存保护意识的觉醒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使得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相关理论与实践尚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之中。现代遗产保护的发展源起何时?保护工作又有哪些内容?当经济利益与遗产保护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本期播客,三位主播将同寒江相互发问探讨,在聊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分享一些欧洲的所见所闻。
时间轴
02:15 在米理学习遗产保护的体验?
05:38 遗产保护就是“修砖”?
07:25 遗产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11:42 密斯和柯布的作品也是遗产?
20:54 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的区别?遗产保护各个派系的发展过程?
32:38 如何看待反修复?
44:05 维罗纳古堡博物馆
52:14 北京智珠寺
58:54 岁月留给遗产的痕迹真的有价值吗?
77:25 城市尺度的遗产保护案例:平遥古城
83:19 保护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吗?
锋群效应Vol09,我们请来了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两位留学生,芷晴与安娜。
她们分别来自马来西亚与哈萨克斯坦,并一直关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教育空间,为了勾勒出理想的未来教育空间,她们前往最幸福的国家芬兰探索。本期锋群效应,一起聊聊芷晴与安娜探索道路上的趣闻,一同想象我们未来的教育空间~
00:00 我心目中的理想校园
04:50 打破设计的边界,教育空间的再定义
07:05 不同国家、不断演变的教育方式
09:40 探索最幸福的国家 - 芬兰
16:05 他乡遇友人,社交媒体建立起的互助连结
21:10 同自然的紧密联系,与自然共存荣
26:45 现象式教学,把方法与工具回归目的,重塑知识与实践的链接
34:40 并不完美的芬兰教育,A与C都需要被关注
36:15 教室是世界的缩影,打破双边走廊中的一生
40:50 神经现象式学习社区理念
55:15 地球是从孩子们那里借来的
去上海我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城市旅行为什么越来约热门?
北京和上海城市尺度带来的城市认知差别?
······
五一节后特别节目,我们拉了一位上海人、一位北京人,聊了聊国内热门旅行目的地上海。
锋群效应第六期,我们请来了艺术家葛宇路、就读于法国巴黎美院的张化霖与就读于法国里昂美院的许一尧。
葛宇路是国内网友比较熟悉的艺术家,他曾于学生时代在北京找到一条无名小路,用自己的名字做了一块路牌放在路边,以至于他的名字以路名的方式登上了百度地图。化霖和一尧也是雷锋在机缘巧合下认识的艺术领域的朋友。本期锋群效应,艺术专场,带大家走进年轻艺术家的生活日常,一起聊聊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各种话题~
时间轴
02:00 “艺术家是什么”——灵魂拷问引出的展览
05:00 游行的痕迹,艺术文化的再定义
09:20 停留在2015年的中国女孩
13:00 城市化进程中遗憾消失的其它可能性,是否存在一个人人赤膊的平行武汉
19:30 物质世界,数字世界,城市到底是什么?
21:45 广州与北京,大众点评的两种打开方式
25:50 “随波逐流”的艺术家,放任自己与环境建立联系
34:45 当代艺术就只是当下发生的艺术而已
45:00 把创立公众号作为一种艺术学习路径
57:50 被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塑形的艺术教育
65:00 脑子进水的先锋艺术家?大众眼中的艺术
68:50 Party中的艺术家:高冷的艺术不再高冷
本期是「远届|设计补完计划」和锋群的特别联动节目,我们请到了远届的负责人,AA毕业的王子乾来和我们聊一聊他自己做过的项目,以及他在建筑大类的设计辅导行业工作的这么多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在「远届」第一季规划随航系列分享会,邀请了MIT、剑桥、哥大、UCL等顶尖城市规划院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分享了自己包括经济、数据科学、交通、社会学、设计、地产等的研究领域。许多正值毕业季或面临职业转型期的朋友通过活动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今年「远届」的第二季规划随航系列分享会也即将在今年的4.13开始于全球知识雷锋B站直播间举办,欢迎大家前去围观!
活动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tIG-t-IuQ3XvvSSjCP1Pg
锋群效应第五期,我们请来了在中央圣马丁读建筑的Eileen。
Eileen是名副其实的“风一样的女子”,当她来到同样把“不安分”印在骨子里的中央圣马丁,会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发生?本期锋群效应带领大家进入Eileen的生活,看看这个古灵精怪的女孩在大洋彼岸的精彩生活。
时间轴:
01:15 开场白
03:05 理想中的一天
05:01 中央圣马丁初印象
07:44 在中央圣马丁学建筑的独特之处
12:11 Eileen的藏宝计划
19:22 神奇的课程
25:09 艺术学院建筑系与其它专业的画风差异
28:00 新加坡生活
31:12 最喜欢的城市
33:51 疫情后的计划
43:23 选校原因
47:21 未来的计划
这一期我们请来了雷锋编辑部的小伙伴、米兰理工建筑历史及设计硕士孙小野。这个热爱画画、写作与手工的斜杠少女,永远在打破桎梏、挑战自我,追求自己想象中的“另一种生活”。
时间轴:
00:46 开场白
01:48 在三联当记者是什么样的体验
09:43 记者的特质:既能共情,又能抽离。
17:48 我们应该通过一个人留在网络上的碎片信息去定义他吗?
28:37 建筑、话语权、媒体的文化霸权与个体经验
33:17 小野画的小房子:令人会心一笑的平凡建筑
39:35 里斯本的郊外:教堂,大海,日落
43:36 漂亮的图像,普通的空间
47:45 疫情爆发时,在意大利的一些温暖故事
56:15 关于转行:不想把自己框住
63:48 理想的一天怎么度过
66:31 关于王辉老师的文献阅读课
“锋群效应”第二期,我们请来了喜欢在作曲的时候画图的周天歌。
嘉宾介绍:周天歌,曼哈顿音乐学院本科、耶鲁音乐学院硕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博士,也是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IRCAM国际电子音乐中心巴黎论坛,上海论坛,与蒙特利尔论坛的主讲人之一以及Siggraph Asia 与Ars Electronica 参展艺术家。获得过2020美国电影艺术奖最佳短片声音设计奖。
空降指南:
02:27 理想的一天怎么度过
03:49 作曲家的职业状态、创作的类型和思维习惯
09:43 导演世家的女孩是怎么走上音乐道路的
12:52 在纽约的本科生涯——坐在音乐厅听自己的作品、被指挥骂、被博物馆的保安赶……
15:55 住在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哈林区是什么样的体验
23:18 在非裔美国人社区的小学支教,被家长找麻烦
27:45 教育能改变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吗?
38:20 支教是在为谁而做?
44:59 今天的古典乐,当时的流行乐
55:56 朋友带着武汉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唱红歌——人、音乐与时代的共情
57:50 对回国当大学老师的期待:希望一直被年轻的头脑挑战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2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