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清明节。它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其实在古代,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还有万众踏青、郊游、戴柳、斗鸡等多种活动。那么,你可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古人在清明节可有假期?他们是怎么过的?
首先和大家聊聊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春秋时期,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因此得救。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求回报和利禄,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为求介子推出山,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死在了一棵老柳树下。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禁火、吃冷食的“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就这样,寒食节的后一天成为清明节。
咱们再来聊聊放假的事儿,现在我们清明节要放3天假,还要调休一天,但是在宋代的时候,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为一个黄金周,是有7天的假期。宋代甚至比唐代更看重清明节,北宋的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热闹程度是不输元宵节的。
到了元朝,假期大为减少,朝廷放假3天,但是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清明节仍然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已经不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了,但虽然不放假,人们仍喜欢过清明节,会外出扫墓、踏青。甚至明代皇帝还会召开“春季运动会”。在很多名画当中,也有描绘明代皇帝出京到陵墓拜谒的盛况。
那么古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都会做什么呢?
首先就是扫墓啦。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归乡扫墓;到了宋朝呢,参加扫墓的人更是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全家出动,规模很大;到了清朝,清明的祭祀方式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培添新土,二就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其次就是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到处生机勃勃,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户外,古时候踏青又被称作“探春”“寻春”。这种习俗是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在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所以宋代清明踏青的盛况,可见一斑。
再一个就是“插柳”,这个习俗同样是始于唐代,人们头戴柳枝或将柳枝插在门上以避虫疫,古时的谚语说“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宋代的“弄柳”习俗可谓达到了极致。难怪会有“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诗句。除了“插柳”“弄柳”之外,“射柳”也是清明时节古人热衷的项目,孟浩然的《上巳洛中寄王九迥》中就有描绘“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在孟浩然的这首诗中,还引出了清明的又一个习俗,那就是“斗鸡”。斗鸡其实在战国时就已经很兴盛了,寒食斗鸡在魏晋时期尤为兴盛,并且一直延续到了唐朝,由清明开始,一直斗到夏至才结束,而且大家不要觉得,斗鸡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鄙俗习俗,不仅民间斗鸡,连皇上也会参加斗鸡。除此之外,还有放风筝、蹴鞠(也就是踢足球)等等很多的清明习俗,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户外娱乐活动,相传为了防止寒食节的寒食冷餐伤身,才有了踏青、插柳、植树、蹴鞠(也就是踢皮球)、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等各种体育活动,以此来锻炼身体。清明也正值一年的初春之时,是拥抱春光的最佳时间。
关于清明节,古人也特别喜欢吟诗作对,留下了特别多的名篇诗句,除了前面提到的杜牧的《清明》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之外呢,白居易有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清明节扫墓和踏春的两个习俗,也表达了两种情绪。其一是《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首诗叫做《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这首诗,则主要描写了在清明节的夜晚,白居易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着歌,听着远处的弦声,欣赏着眼下的花。此诗表现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放眼古今,尽管清明的含义不断变化和丰富,但清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却早已根植进了中国人的内心。无论是孩童老人,还是乡人游子,每当清明时节,少不了的,永远是对先贤或英烈,无尽的缅怀和思念。这就是清明,一个农历的节气,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份文化的传承。一炷香,一叩首间,中华文化最纯然的内核,就这样得到了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