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時尚雜貨店siubai (排灣族語,意指雜貨店)
siubai(雜貨店)
充滿著小時候生活的記憶
而道訪的客人可能不只是買買東西
甚至有的人會坐下來
拿起杯子和你我聊聊天說說故事
是一個充滿部落人情味的地方
從分享生活的記憶出發
透過人物專訪、生活故事、部落產業
分享來自部落裡許多美好的人事物 <
Share 部落時尚雜貨店SIUBUY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By Camak & Puljaljuyan
部落時尚雜貨店siubai (排灣族語,意指雜貨店)
siubai(雜貨店)
充滿著小時候生活的記憶
而道訪的客人可能不只是買買東西
甚至有的人會坐下來
拿起杯子和你我聊聊天說說故事
是一個充滿部落人情味的地方
從分享生活的記憶出發
透過人物專訪、生活故事、部落產業
分享來自部落裡許多美好的人事物 <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7 episodes available.
ep21|tjaucikel 聲活記錄|說,部落事
「豬」在排灣族的文化裡是很重要的存在,從人的出生到死亡,成家到立業,生活到祭儀的進行,都可以看見「豬」被使用做獻祭,不過豬也有其分別與其用途,所謂「白豬」通常都用來共享和分食,而「黑豬」則通常作為傳統祭儀中重要的祭品與工具。在靈媒儀式中,桑葉上所擺放的亦是豬骨頭,據排灣傳統祭儀文化,傳統獻祭時都會使用「黑豬」的右半邊,右腿肉,右耳朵、右腹外斜肌等,因為右邊是與祭儀之神sa ljemedj的連結,直到神靈界時祂終將會成為一隻完整的豬。
在過去vuvu的時代,「豬」是很重要的肉食來源,排灣族人在蓋家屋時會設置一處位置以供豬隻圈養,對我們來說豬不只是動物,更像是一種珍貴與財富的象徵。據古樓系耆老口述,當頭目結婚時會有獻祭黑豬的儀式,會將黑豬割殺後置放在石版屋上方頂部,讓血順著屋頂石板流下,直至第一滴血落至地板,正巧是第一道陽光灑落的時刻,婚禮儀式才得以進行;甚至據族人口述,用小黑豬和山神以物交易,曾經有山友來部落爬山,但對舊部落或地理方位不熟,迷路了好幾天,後來請示靈媒透過祭儀將一隻黑豬和山靈做交易,最終迷路的山友也順利的回到人界。
而豬不只是很重要的獻祭供品,其文化背後所傳達的意義,像是殺豬分食的儀式,也是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凝聚排灣族人的一種方式,從下刀的那一刻就是排灣文化的開始,從哪裡下刀,要怎麼切割,豬的頭部要如何在不破壞頭顱骨架的情況下將其分解,以及哪一部位該是屬於誰的,這都是需要靠經驗的積累才可以勝任的工作。
南和村高見部落(takamimura)祭司遴選那天,兩位青年在一旁看著長輩們細心的一刀一刀作切割,手法乾淨俐落,過程中長輩時不時指導著青年,就好像vuvu時代下的精神…
— 先不要問,跟著做就對了!
豬,或許在當代被賦予了很多正負面含義跟解釋,但在我們排灣文化中祂的存在是珍貴的,我們更感謝這些動物的存在與犧牲,才有我們排灣文化傳遞的意義與真理。
口 白|puljaljuyan
後製剪輯|cama'
文字撰寫|cama'
#各地排灣族依生活方式不同文化也有所差異
Langdau!來義聲字部|Patagilj (開始)美學沙龍
專訪人物:威梅兒視覺婚禮設計 威哥
採集時間:112.11
聲音內容:訪談
聲音敘事:
「Patagilj (開始)美學沙龍,我為什麼會取開始,是因為部落是一個我的開始,不管是生長還是生活,都是從部落開始,我想從patagilj開始的這個名字可以去延伸到每一個人,另外一個意義就是開始啦!開始用頭髮啦!也會比較可以記起來的名字,當然也是一種重新開始,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就是創業開美髮沙龍。」
Asai是一位返鄉的來義青年,過去從事美髮工作已有十多年的經歷,過去在北部從事髮型設計師工作,專業的養成是很辛苦的過程,從洗頭洗到手脫皮的洗頭小弟,做到設計師助理,再到助理當到準設計師,最後成為一位專業的設計師,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工作檯下的他其實是花了很長的時間練習跟上課,才能夠有這樣的美感跟設計專業。
北漂的他,曾經是知名連鎖美髮沙龍的設計師,也曾經當過快剪店的理髮師,成為設計師的這條路上曾經幾度徬徨迷惘,甚至想過就此放棄,訪談中回憶起剛踏入髮型設計行業的自己,即使微薄收入還是願意花錢讓自己去學習技術,一切的辛苦只為了有一天可以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髮型設計師。
在這些北漂的過程中,心中卻一直有個聲音引領著他回到初衷,而那個「初衷」就是Patagilj (開始),在北漂十幾年後,他跟隨自己內心的聲音,帶著那份「初衷」回到家鄉來義重新開始。一個人有多認真在面對工作,那成功的機會就有多少,於是在回家的第二年,他終於實現了夢想,開了一間自己的工作室「Patagilj (開始)美學沙龍」,似乎這一切又回到了「初衷」就是Patagilj (開始),回到那個愛美開始玩美,懷抱夢想的自己,回到家鄉的他用技術用專業分享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對髮型設計的熱愛,用作品繼續說自己故事。
一起聆聽藏在部落裡感動的故事,Patagilj (開始)美學沙龍 Asai。
Langdau!來義聲字部|威梅兒視覺婚禮設計
專訪人物:威梅兒視覺婚禮設計 威哥
採集時間:112.11
聲音內容:訪談
聲音敘事:
「其實我們開始成立時,是處於銜接階段,因為母親年紀大了無法再應付繁重的工作,再來年輕人對於婚佈樣式也開始有了轉變,要隨時地去跟進,所以在成立時,剛好處於一個時代交界的點,大概歷經了一年,才開始換我跟我的另一半繼續做婚禮佈置。」
威梅兒視覺婚禮設計,是來自文樂部落的設計團隊,「威」字代表的是威哥自己的,「梅」是代表生命中重要的另一半,「兒」則代表的是自己的孩子,威哥將三個字結合放在一起就成了「威梅兒」,更可以感受到威哥對家人的愛。
其實威哥原來是一位軍人,後來會選擇踏上婚禮設計的這份工作,是因為看著父母親年邁,體力已無法再應付更多各項婚禮設計工作,所以屆臨退伍的他,抱著試看看的念頭,沒想到一做就做到了現在。
婚禮設計與佈置這並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除了現場的環境設計之外,通常事前跟業主之間的溝通也是一項重要工作,所以每場的加班工作已經是常態了,如果婚禮設計與佈置場地夠大,有時候還得要提早一天到現場作業,這時候就需要全家人出動,雖然這一份很辛苦,但為了呈現新人夢想中完美的婚禮,即使再累,威梅兒都願意堅持!
一起聆聽藏在部落裡感動的故事,威梅兒視覺婚禮設計。
Langdau!來義聲字部 聲音紀錄表
專訪人物:南和青年會會長 Baubu
採集時間:112.10
聲音內容:訪談
聲音敘事:
我們常說青年就像是部落的靈魂與力量,也是接續與傳承部落的文化,小到族人或耆老日常生活的服務,大到部落祭儀的辦理,大小活動或部落事務都看得到他們的身影,Baubu Andrés是南和村部落青年會的會長,也是部落的青年獵人。
「青年會在部落裡扮演了一個很很重要的角色,因為畢竟現在很多的20到30歲的人他們已經開始進入到社會,年長的都需要生活需要賺錢,所以其實部落的傳統工作或祭儀其實要說沒有人,也真的是沒有人了,青年會在這個方面就是佔了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協助部落的一些傳統工作。」
從會長Baubu的談話中,可以感受到他對於文化的認同與堅持,感覺在他年輕的身體裡住著一位古老的靈魂,最後他感嘆地分享「很多傳統文化離生活太遙遠了。」正因為如此,他希望藉著帶領青年們,一起從行動中將傳統的規範與文化知識活出來。
【聲景採集】Langdau!來義聲字部|部落生活聲
採集者:王志凱
發聲地點:來義鄉南和村部落生活聲
採集時間:112.08
聲音內容:嬉鬧聲、街道巷弄聲
聲音敘事:
秋天的部落午後,很涼爽也很享受,我坐在門外,享受這舒服安逸的時刻,耳邊傳來的是鄰居們開心的在路邊打起排球,聽著傳來的嘻笑聲,內心的某處似乎被療癒了。
每一次從遙遠的城市回到家鄉,這一趟旅程對我來說就像是重新充電,充飽電後才有滿滿的能量回到城市—繼續生活。回程的途中,我總喜歡坐在靠近窗的位子,內心總覺得好像可以快一些時間到家,但其實並沒有。途中,我靜靜看著窗外的風景從一幢一幢的高樓大廈慢慢變成了平房,再從平房慢慢變成了一座一座清晰可見的山巒,而最高的那一座是記憶裡最熟悉的大武山,這時候你會發現一切空間、味道開始變得熟悉,聲音變的親切,因為 — 終於回到家了!
我接收著旅途中每一刻傳進耳裡的聲音,每一塊聲音都是拼湊生活的記憶,同樣的車流聲,同樣的嬉鬧聲,但腦海刻印的畫面卻截然不同,那些進入耳裡的不只是聲音,更多的是對生活情感的連結與認同。
生活中最平凡的事,透過聲音傳遞,放大了我們對記憶的想念,其實你知道嗎?聲音也可以是一種回家的途逕或方式。但遺憾的是,隨著時代的更迭,有些聲音也在慢慢的被取代,曾經的菜車叫賣聲變成了熱鬧的生鮮百貨,部落開心玩耍的嬉鬧聲變成了手機播放影片的聲音。
但,我始終相信這些記憶裡的聲音,它沒有消失了,而是被放置在內心的深處,逐漸內化進自己的生命記憶裡,當某一天這些聲音被無意提起,你才會真正感受到,原來這就是「家」的呼喚。
Langdau!來義聲字部 聲音紀錄表
發聲地點:來義鄉南和村芒果園
採集時間:112.08
聲音內容:噴農藥、農用車引擎聲、狗聲
「來義鄉」有北四村與南三村之分.但這僅是從地理位置去區分的.如果說要從文化產業來看整個來義鄉,北四村有的是豐富的文人地景,不管是台灣清朝開墾的第一條公路「崑崙坳古道」還是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二峰圳廊道」,在往山裡走去,甚至還有當時原住民最大的部落「舊古樓部落」隱身在山林深處.如果順沿山公路再往南走去,印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的芒果樹,那是來義鄉最芒的沿山公路,也是我們心裡記憶中的來義鄉。
每逢六、七、八月是來義鄉芒果的盛產期.記得在開始學習記憶家鄉的輪廓時,芒果的香味與部落族人噴灑農藥的味道交雜一起,那說不上來這味道,就是第一次對自己家鄉記憶的地方。當行駛在回家的途中,當經過一旁滿山谷的芒果樹,時不時飄來的味道,你會知道,我的家就快要前面了!
因為公務所需.每年這個時候都會進行一次例行性的農情調查.關心那些芒果的成長與收成情況,在有次與同事的閒聊中,他無意的說出了一句很有感的話,「來義鄉的土地,是產業的好朋友」。來義鄉擁有豐饒的人文、自然資源及產業,是因為這塊土地從來不會拒絕任何一顆種子,還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農們,每一棵種子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他們細心陪伴澆灌這些種子成長。
某天清晨,我們帶著些微的睏意,前去採訪一對返鄉的青農夫妻,一到現場才發現他們早已開工多時,因為要有好吃甜美的芒果,除了細心照料,還有時時刻刻都在跟陽光、空氣搶時間,雖然很辛苦很累,但身心卻也在過程中慢慢的被療癒,感受山風的輕彿,感受溫柔的陽光,感受腳踩在泥土上,這一切就像是在和土地對話。
我拿起了手機和錄音設備,要好好將這些溫柔與美好記錄下來。五、六月的來義鄉,很芒碌卻也很幸福.
「用最溫柔的方式捍衛我們土地的價值」_ 獻給每個在這塊土地上努力的人。
Langdau!來義聲字部|來義二峰圳
發聲地點:來義喜樂發發吾,二峰圳
採集時間:112.08
聲音內容:二峰圳流聲
林邊溪,是由瓦魯斯溪和來社溪匯流而成,從山頂順流至山下,灌溉著來義鄉這塊土地,也陪伴著族人的生活,迄今,這條溪已流動了千百年。
二峰圳的故事,要從百年前的日治時代說起,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為了解決萬隆農場甘蔗與稻田缺水問題,找來了當時名聲遠播的日本水利技師鳥居信平,希望可以解決多年水患問題,以及開發地下伏流水資源,再經過了水利技師鳥居信平五年的田野調查,以及圳體設計的建造,歷時了兩年多的施工期程,終於在一九二二年,大正11年六月十三日正式通水,「來義二峰圳」也就此誕生。
時至今日,二峰圳成為了來義鄉重要的歷史遺構,在日治時代,這塊土地過去吸引著從舊部落翻山越嶺的族人,舉家於此附近土地重新建立新部落,形成文化廊道。為了使這一個百年遺構得以完整延續到下一個百年,來義鄉地方機關與民間合作,自主成立了環境教育解說隊,提供了二峰圳走讀體驗,分享來義人生活的記憶。此外,在喜樂發發吾部落不遠處是來社溪與瓦魯斯溪匯集而成的林邊溪源頭,至今還保留了同樣具百年歷史的「二號進水塔」,解說人員細心的介紹圳體結構,也透過照片還原當時的建造過程,其實這些圳體在十多年前的莫拉克颱風摧殘下,曾歷經過一段整修期,但整修後更重新強化了圳體結構。
在一次的田野採訪時,曾聽過在地耆老說過一個很美的故事,在當時建造的日子裡,二峰圳也是男女工人相會的地方,代表著柔水依戀的牽絆,有著細水長流的情感,當時也流傳了許多為表達愛意及思念之情的二峰圳歌謠。演唱的歌謠,也是當時二峰圳建造時傳唱至今的情歌,歌詞說到:
工程結束了,來慶祝吧!
但是山上已經沒有花也沒有草
為了呈現綺麗漂亮的我而摘下花和草
工程結束了,來慶祝!
但是胸在隱隱作痛
就要和心愛的你分離…
心愛的你,再見了
-
【Langdau!來義聲字部】
主辦單位|來義鄉公所
協辦單位|那秋設計工作室、屏方根文化
ep20|kivangavang聲活記錄|
這一次邀請到草草Podcast主持人 ubi
一起來跟我們聊聊
今年你絕對不能錯過的活動
9/24屏東原住民族收穫節
「收穫拿麼多」就在新來義!
▌活動資訊 ▌
日期|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時間|太陽九點半—月亮九點半時
地點|屏東縣來義鄉新來義部落-部落之心
▌絕美精彩的活動流程 ▌
09:30-15:00 傳統競技及趣味競賽
15:00-17:00 收穫節儀式
17:00-21:00 部落青年土地音樂會
09:00-21:00 拿麼厲害市集
▌活動亮點 ▌
#傳統競技 X #趣味競賽 X #樂舞展演 X #文化祭儀演繹
#千人圍舞 X #拿麼厲害市集 X #青年土地音樂之夜
#看見屏東新原力就在新來義!
部落時尚雜貨店siubai
挖掘部落美好的人事物
歡迎搜尋
臉書粉絲專頁
主題:有聲文史紀錄|明清至日治時代的白鷺文史
部落時尚雜貨店
店 長|Camak 查馬克
店小二|Puljaljuyan 布拉路漾
-
Podcast收聽連結|https://siubaisiubai.soci.vip/
-
明清時期
白鷺族人稱呼此時期從中國來到臺灣的統治者與官兵為kuaping(瓜柄)以及ljautjiya(勞買)。清政府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臺灣正式建制郡縣。統治者將臺灣的人群約略區分為「漢人」與「番人」。清政府稱中央山脈南段(還沒包括當時稱為琅崎的地區)為「傀儡山」,因此活躍於此地區的原住民族就被稱為「傀圖番」(黃叔擏,1957(1724年原刊):150-155)
當時官方雖然禁止漢人進入山區,不過漢人仍不時違背法令入山開墾,或許為了合法化自己的違規行為,於是藉由帶領山區原住民族以「歸化」為名義與官府接觸,好轉移官府的注意力。在雍正二年(1724)4月間,在通事的帶領下,擺律社副土官彩交協同加者惹也社,則加則加卑社,柯寬社等社代表前來府城會見清朝官員(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97:234-236;黃叔:152)。此後在清代的文獻上,常被記作「擺律社」,又名拜律社,或排力社(王瑛曾編纂,2006(1764年原刊):117)。
當時清政府治理臺灣的態度並不積極,也刻意隔離原漢維持族群差異,以維持社會秩序(柯志明,2001:35-61)。因此19世紀以前,除了幾次南部動亂時白鷺部落可能加入官方的剿匪陣營之外,一般說來很少見到擺律社的相關記載。直到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政府執行「開山撫番」政策,將統治力擴及臺灣全境,其中由沈葆禎規劃,袁聞拆修築從赤山(屏東萬巒鄉境內)到卑南(臺東市)的赤山卑南路,獲得不少山區部落的協助(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167),清政府才得以進一步增進對山區地理知識與原住民的瞭解。
日治時代
族人稱呼日本人為dripun(季本,為日本的諧音),這時期對部落而言,是進入極大的變期,許多事務包括生活言行受到管轄,當時日本政府以蕃地員警為媒介,企圖改變部人民的社會生活與文化,加上族人與外界日漸密切接觸,這些都日漸對部落造成衝擊。
本節目文獻採自「炭火相傳 payljus白鷺部落文史紀錄」
落時尚雜貨店 siubai podcast
第18集|kivangavang聲活記錄|masalut 南和村小米收穫祭
imaza收聽步驟:
手機app store 或者google play下載【SoundOn聲浪】,就可以收聽到siubai podcast了喔!
masalut,是祈福,也是每年與祖靈與vuvu相會的日子
每年的8月15日,是南和村白鷺跟高見部落的masalut小米收穫祭。過去收穫祭masalut的時間,大部分是在小米收穫之後,約莫在中秋節後,再結束了農忙的工作,大家可以聚再一起慶祝今年小米的豐收。但在經過兩部落會議討論過後,將masalut小米收穫祭時間訂於每年的國曆8月15日。值得一提的是,南和村是由白鷺及高見兩部落合併而成的村莊,而兩部落也經過了會議,同意將祭典安排在同一天來舉行,正祭後第二天傳統圍舞地點,也會輪流在兩部落tjamatja’an與ljintjalj宗長家舉行。
年的跨越,新的開始
慶祝收穫的豐收祭儀masalut,原來的意思稱作為跨越、超過的意思,而一年一次的祭儀,也就代表著一年的跨越。而masalut舉辦的時間誠如剛剛所提到的,是在小米收穫後舉辦的祭典,在中文字面上來說為「小米收穫祭」,除了是慶祝小米收穫,同時也會在祭典期間舉辦族人共享共榮的傳統活動,或許你們會認為好像是歡樂的祭儀,其實在過程中是非常嚴肅及神聖的儀式。masalut小米收穫祭,除了是與族人共享的時刻,更會將這些豐收的作物回祭給祖靈,也祈求來年部落的農作物得以豐收。
我把對你的心意放在贈予妳的這些情柴上
傳統競技活動結束完後,也就是來到了傳統的送情柴papuljiva儀式,也就是部落青年男子向女子表達心意的時候。大家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要送情柴呢?這就要回應到過去傳統的生活,木柴,在每一家每一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族人在煮食時就會需要大量耐燒的木柴來生火,同時也用燒柴來維繫石板家屋氣息,但木柴可不是隨便取用,大部分皆會以堅實粗硬的數種為主,像是djaqas九芎、tjuqulj相思樹等樹種。一般情柴主要是由六到八根的木頭,經過三節綑綁而成,又可以分vinangavang長把情柴及Sinumus短把情柴,而收到情柴的女方,就會分別以不同數量的cinavu作為回禮。
當然,送情柴papuljiva儀式是男子對女子表示心意的時刻,而這樣的心意也包含了對於有好感的女性,或者表示雙方家庭友好的一種禮尚往來的表現儀式。但這一次在田調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每個部落儀式也會因為生活環境而有所不同,像是這一次參與古樓papuljiva活動暨山那邊的愛情故事市集,知道了古樓部落papuljiva最浪漫貼心的事情。
耆老說…
在古樓部落傳統文化裡,
男子會在凌晨三點半的時候送ljiva (情材)到喜歡的女孩家前,
女方收到後以水回禮。
大家可能會好奇,為何會以水回禮呢?是因為以前水是取得非常不易的資源,vuvu說,以前我們要拿水都必須翻越兩座山才能取得珍貴的水,所以女方用水作為回禮也就代表她慎重的心意,不禁要說,水就如我們珍貴的情誼,綿延流長啊!
ljemintaiday百根情柴,情定終身
除了papuljiva送情柴儀式,還有一種是ljemintaiday百根情柴,這儀式大部分多為雙方皆為婚約者,或男子視為重要的對象。若行這樣的儀式,男子會準備一百根情柴,其中包含最粗大的木頭cacavulidan、saviyi檳榔、vinawa釀酒或飲料,還有一些頭飾飾品等,而扛著最粗大的木頭cacavulidan的那一位,他會負責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一路扛到女方家門口。
獵人的狩,部落文化的守
在這一次的節目中,採訪到了部落獵人cinunan ti ama i drangadrang(王長治),也是南和英雄會及來義鄉狩獵協會的成員,他說到:「靈媒祭祠中對於排灣族常獵之四大動物,山豬、山羌、山羊、水鹿等也有特別的稱呼。」最後,2017年來義鄉通過成立了合法的狩獵協會與南和英雄會,除了是讓狩獵回歸部落自主管理,不是以單次狩獵數量統計的不合理限制,而是以較為合理的採以一年的狩獵數量做以統計,而又因應世代的改變與屏科大的合作,透過現代科技技術的引進,他們在山中架設攝像機紀錄、統計與觀察動物生態,從山上採集回來的畫面得知一件事情,傳統狩獵並不會使動物因此而減少,反是透過其傳統文化平衡了我們族人生活環境與自然的生態。
感謝
部落獵人 drangadrang(王長治)
部落靈媒 qemesir(胡惠美)
-
部落時尚雜貨店siubai 挖掘來自 #部落美好的人事物
Camak 查馬克 & Puljaljuyan 布拉路漾
-
歡迎搜尋
臉書粉絲專頁
全部收聽連結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