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禪對現代人的重要性(四)
經上說,眾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之細,佛的心是細中之細,因為細中有細,所以看每個問題都看得清清楚楚。
眾生的心當中,本具的一切功德智慧,和佛陀完全是一樣的。經上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成了佛,成了菩薩,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一切眾生,乃至於蟲子、畜生,這個本性也並未減少一絲一毫。而要想塵封已久的心扉打開,必須有方法,佛經上有八萬四千法門,就如八萬四千支鑰匙,每個人的心都被塵勞封鎖了,所以用八萬四千支鑰匙來把心門打開,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佛法值得每個人去追尋。禪的意義是這念心的淨化與提昇,由相對達到絕對,由粗的心,達到細的心。經上說,眾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之細,佛的心是細中之細,因為細中有細,所以看每個問題都看得清清楚楚。
這念心,一般人不知道去用它。中庸云:「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就是說,把這念心放開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宇宙,都在這念心當中;把心收回來,什麼人都找不到,小偷偷不了,強盜也搶不了。佛法上講:「放之則周沙界,收之則一微塵」。這念心確實是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這念心悟了就是道,迷了就是眾生,起了邪見就變成魔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不但是國家的主人翁,而且是宇宙的主人翁,如此,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大富大貴嗎?這麼一想,心馬上落實下來,人生更充實、更有意義了,這就是禪的道理。
行正而后心正
我們不但打坐時要用功,行住坐臥也都要用功。行住坐臥怎麼用功呢?就是戒律上所謂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外也是修行、內也是修行,藉由規矩、戒律,磨鍊我們的心,使心在複雜的環境當中也定得下來,這樣就能夠「制心」。佛法有事有理,由外在的規範來定心、靜心,就稱為由外而內,就是事相上先做到,然後再清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所以說一切都要如法如儀。
孔子也說:「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外面要正,我們的心也要正。《大學》講得很清楚:「誠意正心」,心不正則意不誠,要想意誠,先要正心;心正了,意就會誠。戒律的目的,最後還是歸結於心法,因為眾生積習難改,必須在事相上慢慢地去規範,養成好的習慣,我們的心自然而然就能收攝。
例如,走路的時候,眼睛不能東張西望,可以看著前方的地面。看著地面的目的一方面是慈悲心,恐怕踩到了蟲子;二方面是專注,平時眼睛經常攀緣外境,成了習慣了,所以要把眼根收回來。走路的時候,不要有聲音,要輕聲緩步,不要像一般所說的「人還沒有到,聲音就到了」。吃飯、關門等動作都要輕,無論是在寮房或是禪堂,鞋子要擺整齊。什麼原因呢?因為人在哪裡,心就要在哪裡,我們這念心,經常都在定慧當中,任何事情都要清楚明白,這就是修。永嘉大師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無論是走路、吃飯、睡覺,我們這念心都在定慧當中,修行就成功了。
定心而后明心
八萬細行是怎麼來的呢?即三千威儀配以身口七支(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以及貪瞋癡及等分四種煩惱,共成八萬四千細行,略稱為八萬細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表示戒是很微細的。用八萬四千個微細的行門,漏盡自己的煩惱,目的是在這裡。
一切舉動,都要小心謹慎,時時存著利益眾生的心。護他道念,修自福德。凡事替他人著想,就能增長福德;假使只為自己著想,就增長我慢。所以,修福德是從什麼地方修來的?是從大眾身上修來的。供養大眾不一定要拿很多錢去布施,時時刻刻為別人著想,就是福德。假使每個人都能如此,哪裡還有是非?哪裡還有煩惱?有這念為人著想的心,就是菩薩行,處處都沒有我相。
所以,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起心動念時,看一看有沒有過失?對別人有沒有好處?假使沒有好處,使他人生煩惱,就絕對不做。因此,修行就在平時。明白這個道理,處處都是道場;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打坐才是道場,誦經才是道場,拜佛才是道場,就把修行看得太狹義了。
修行,就是要在微細的地方去修。微細的地方都能做到,我們的心念就能觀察入微,心就細了。凡夫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之細,佛的心是細中之細。如何使我們的粗心變細?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觀照,用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來收心、攝心、練心,慢慢養成習慣了,心無旁騖,當下這念心就清淨了,當下這念心就定了,最後也能明心見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禪對現代人的重要性(四)
經上說,眾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之細,佛的心是細中之細,因為細中有細,所以看每個問題都看得清清楚楚。
眾生的心當中,本具的一切功德智慧,和佛陀完全是一樣的。經上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成了佛,成了菩薩,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一切眾生,乃至於蟲子、畜生,這個本性也並未減少一絲一毫。而要想塵封已久的心扉打開,必須有方法,佛經上有八萬四千法門,就如八萬四千支鑰匙,每個人的心都被塵勞封鎖了,所以用八萬四千支鑰匙來把心門打開,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佛法值得每個人去追尋。禪的意義是這念心的淨化與提昇,由相對達到絕對,由粗的心,達到細的心。經上說,眾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之細,佛的心是細中之細,因為細中有細,所以看每個問題都看得清清楚楚。
這念心,一般人不知道去用它。中庸云:「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就是說,把這念心放開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宇宙,都在這念心當中;把心收回來,什麼人都找不到,小偷偷不了,強盜也搶不了。佛法上講:「放之則周沙界,收之則一微塵」。這念心確實是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這念心悟了就是道,迷了就是眾生,起了邪見就變成魔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不但是國家的主人翁,而且是宇宙的主人翁,如此,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大富大貴嗎?這麼一想,心馬上落實下來,人生更充實、更有意義了,這就是禪的道理。
行正而后心正
我們不但打坐時要用功,行住坐臥也都要用功。行住坐臥怎麼用功呢?就是戒律上所謂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外也是修行、內也是修行,藉由規矩、戒律,磨鍊我們的心,使心在複雜的環境當中也定得下來,這樣就能夠「制心」。佛法有事有理,由外在的規範來定心、靜心,就稱為由外而內,就是事相上先做到,然後再清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所以說一切都要如法如儀。
孔子也說:「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外面要正,我們的心也要正。《大學》講得很清楚:「誠意正心」,心不正則意不誠,要想意誠,先要正心;心正了,意就會誠。戒律的目的,最後還是歸結於心法,因為眾生積習難改,必須在事相上慢慢地去規範,養成好的習慣,我們的心自然而然就能收攝。
例如,走路的時候,眼睛不能東張西望,可以看著前方的地面。看著地面的目的一方面是慈悲心,恐怕踩到了蟲子;二方面是專注,平時眼睛經常攀緣外境,成了習慣了,所以要把眼根收回來。走路的時候,不要有聲音,要輕聲緩步,不要像一般所說的「人還沒有到,聲音就到了」。吃飯、關門等動作都要輕,無論是在寮房或是禪堂,鞋子要擺整齊。什麼原因呢?因為人在哪裡,心就要在哪裡,我們這念心,經常都在定慧當中,任何事情都要清楚明白,這就是修。永嘉大師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無論是走路、吃飯、睡覺,我們這念心都在定慧當中,修行就成功了。
定心而后明心
八萬細行是怎麼來的呢?即三千威儀配以身口七支(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以及貪瞋癡及等分四種煩惱,共成八萬四千細行,略稱為八萬細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表示戒是很微細的。用八萬四千個微細的行門,漏盡自己的煩惱,目的是在這裡。
一切舉動,都要小心謹慎,時時存著利益眾生的心。護他道念,修自福德。凡事替他人著想,就能增長福德;假使只為自己著想,就增長我慢。所以,修福德是從什麼地方修來的?是從大眾身上修來的。供養大眾不一定要拿很多錢去布施,時時刻刻為別人著想,就是福德。假使每個人都能如此,哪裡還有是非?哪裡還有煩惱?有這念為人著想的心,就是菩薩行,處處都沒有我相。
所以,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起心動念時,看一看有沒有過失?對別人有沒有好處?假使沒有好處,使他人生煩惱,就絕對不做。因此,修行就在平時。明白這個道理,處處都是道場;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打坐才是道場,誦經才是道場,拜佛才是道場,就把修行看得太狹義了。
修行,就是要在微細的地方去修。微細的地方都能做到,我們的心念就能觀察入微,心就細了。凡夫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之細,佛的心是細中之細。如何使我們的粗心變細?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觀照,用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來收心、攝心、練心,慢慢養成習慣了,心無旁騖,當下這念心就清淨了,當下這念心就定了,最後也能明心見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173 Listeners
116 Listeners
27 Listeners
1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