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什麼是「佛之身」?就是佛經所講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些道理、規矩、章法,都是從心中產生出來的。
什麼是「佛之口」?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空說有,橫說豎說,一切言教─包括禪、淨、律、密,漸修法門、頓悟法門等,都是從這念心流露出來的。所以古德說:「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流;一切諸法,無不歸還此法界。」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諸法,都是從實相當中產生出來的。
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諸法最後仍然回歸這念心,離開了這念心,沒有一法可得。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管修習哪一個法門,都是走了遠路,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要等待久遠之後才能得到解脫。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道理都是從我們這念心當中流露出來的;離開這念心來修行,如同捨本逐末。所以永嘉玄覺大師說:「但得本,莫愁末」,「本」指的就是禪心。契悟這念禪心,了解了根本,做什麼都易如反掌,這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貴,才能得到解脫。
《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佛的心,起心動念都是智慧、都是三昧,乃至於神通妙用。為什麼眾生與如來同樣具有這念心,起心動念的果報卻不一樣?這是因為如來契悟了本心,也就是禪心。
禪心,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在定慧當中,清楚明白,隨處作主。眾生的心,念念都在生滅當中,患得患失,貪著財、色、名、食、睡、權勢、地位等。所以,眾生起心動念都是罪過、都是業障。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禪」對我們的人生,實在是太重要了!
「禪與人生」,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來講述:第一,禪與我們的生活;第二,禪與我們的生存;第三,禪與我們的生命。
第一,禪與我們的生活。禪,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真正契悟了禪心,得到禪定,這念心就能經常得到自在,看任何事情都能夠清楚、明白。這就是一種回歸心源的境界,已經契悟了禪,才有這種作用。
一般人不了解禪的道理,心始終在散亂當中,貪求無厭,始終都得不到滿足。因為人的欲望無有窮盡,而物質生活卻非常有限,以有限的物質來滿足人類無窮盡的欲望,是不可能的事情。每個人都在追求物質生活,彼此之間必然會發生衝突、競爭,產生仇恨、鬥爭;甚至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奪利益而發動戰爭。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人的心中有貪、瞋、癡三毒,拚命往外追求物質,執著、煩惱與紛爭便由此而生。
人們之所以會拚命往外追求,乃源自於心裡的空虛、煩悶,為了要填滿空虛、解除自己的煩惱,就在物質生活上找刺激。沒有得到之前,總是貪著追求;得到了以後,就覺得沒有什麼,因此又去追求新的東西……始終都在得失、取捨當中,無法滿足。
物質生活是一種藉由刺激而暫時得到滿足的假相,所以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也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幸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收刺激時,剛開始會覺得很滿足,等到刺激達到飽和點,舒服、快樂的感覺就不見了,甚至會產生副作用,帶來禍患。例如抽煙、吸毒,剛開始覺得很不錯,等到上癮、中毒,想戒除惡習卻戒不掉的時候,就會痛苦不堪,甚至連命都沒有了。
現在一般人貪得無厭地追求物質生活,也是一種慢性中毒,往往愈追求,心裡就愈空虛、愈無法滿足。想把這種慢性中毒戒除,必須要有方法,用智慧及透過禪修來改變自己的身心。身心清淨、安詳、自在,對物質生活能看破、看淡,就能夠「知足常樂」。能夠知足,心就能夠定下來。心的安定,就是禪修的開始。
一般人不明白這些道理,拚命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追求到物質、名利的享受,人生就很豐富。其實愈追求,心就愈貧窮,古德言:「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人貧能養道,是為貧道人;心貧無智慧,墮入餓鬼身。」所以一個人的貧與富,不是用財富來衡量的;心靈的空虛、煩惱,才是真正的貧窮。
許多有名氣、有財富的人,仍然有很多煩惱,例如:孩子不爭氣,讀書不用功,結交了損友,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樂,變成了流氓,雖有萬貫家財,將來可能落得一場空。或者,一個太太嫌不夠,另外再找二個、三個、四個姨太太,家庭整天吵鬧不休,產生種種煩惱。一般人都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富有的人時時害怕被綁票、勒索,還要請保鏢來保護自己和家庭的安全,行住坐臥都提心吊膽。由此看來,有錢並不一定就等於擁有快樂。
佛法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一般人往往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不知道要將這念心靜下來、定下來。其實有了定力與智慧,即使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生活依然很愉快。假使沒有定力、智慧,不知道精神生活,只知道在物質生活上追求,縱使富可敵國,還是有種種煩惱。
古德常說「知足常樂」,要能知足,生活才能安定、快樂。戰國時代有位隱士顏斶曾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雖然是粗茶淡飯,但是肚子餓的時候,吃什麼東西都津津有味,這就是「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坐在轎車上雖然很神氣,但是遇到單行道時,短短三、四十公尺卻要多繞幾個圈子才到得了,還不如走路輕鬆自在。什麼是「無罪以當貴」?一般人通常認為當官才是貴、事業上有了地位才是貴,其實這種富貴就像花開花謝,轉眼即逝。
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貴?沒有煩惱,時時刻刻保持平靜、寧靜,心中便是一片光明。俗話也說:「平常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如果做了虧心事,表面上衣冠楚楚,心當中卻是愚癡、黑暗,是所謂的「人面獸心」。種了三塗惡道的因,將來就會受三塗惡道的果報,這樣就不是真正的富貴了。
能夠知足常樂,才是真正的富貴。希望達到這個境界,就要看破、放下;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心就能得到安定。若能如此,日常生活就很富足,幸福快樂、自在光明不求自得,這就是禪的生活。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禪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了解禪的義理與妙用後,就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向佛的身、口、意學習,便能真正落實禪的修習。
什麼是「佛之身」?就是佛經所講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些道理、規矩、章法,都是從心中產生出來的。
什麼是「佛之口」?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空說有,橫說豎說,一切言教─包括禪、淨、律、密,漸修法門、頓悟法門等,都是從這念心流露出來的。所以古德說:「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流;一切諸法,無不歸還此法界。」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諸法,都是從實相當中產生出來的。
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諸法最後仍然回歸這念心,離開了這念心,沒有一法可得。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管修習哪一個法門,都是走了遠路,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要等待久遠之後才能得到解脫。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道理都是從我們這念心當中流露出來的;離開這念心來修行,如同捨本逐末。所以永嘉玄覺大師說:「但得本,莫愁末」,「本」指的就是禪心。契悟這念禪心,了解了根本,做什麼都易如反掌,這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貴,才能得到解脫。
《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佛的心,起心動念都是智慧、都是三昧,乃至於神通妙用。為什麼眾生與如來同樣具有這念心,起心動念的果報卻不一樣?這是因為如來契悟了本心,也就是禪心。
禪心,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在定慧當中,清楚明白,隨處作主。眾生的心,念念都在生滅當中,患得患失,貪著財、色、名、食、睡、權勢、地位等。所以,眾生起心動念都是罪過、都是業障。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禪」對我們的人生,實在是太重要了!
「禪與人生」,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來講述:第一,禪與我們的生活;第二,禪與我們的生存;第三,禪與我們的生命。
第一,禪與我們的生活。禪,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真正契悟了禪心,得到禪定,這念心就能經常得到自在,看任何事情都能夠清楚、明白。這就是一種回歸心源的境界,已經契悟了禪,才有這種作用。
一般人不了解禪的道理,心始終在散亂當中,貪求無厭,始終都得不到滿足。因為人的欲望無有窮盡,而物質生活卻非常有限,以有限的物質來滿足人類無窮盡的欲望,是不可能的事情。每個人都在追求物質生活,彼此之間必然會發生衝突、競爭,產生仇恨、鬥爭;甚至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奪利益而發動戰爭。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人的心中有貪、瞋、癡三毒,拚命往外追求物質,執著、煩惱與紛爭便由此而生。
人們之所以會拚命往外追求,乃源自於心裡的空虛、煩悶,為了要填滿空虛、解除自己的煩惱,就在物質生活上找刺激。沒有得到之前,總是貪著追求;得到了以後,就覺得沒有什麼,因此又去追求新的東西……始終都在得失、取捨當中,無法滿足。
物質生活是一種藉由刺激而暫時得到滿足的假相,所以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也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幸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收刺激時,剛開始會覺得很滿足,等到刺激達到飽和點,舒服、快樂的感覺就不見了,甚至會產生副作用,帶來禍患。例如抽煙、吸毒,剛開始覺得很不錯,等到上癮、中毒,想戒除惡習卻戒不掉的時候,就會痛苦不堪,甚至連命都沒有了。
現在一般人貪得無厭地追求物質生活,也是一種慢性中毒,往往愈追求,心裡就愈空虛、愈無法滿足。想把這種慢性中毒戒除,必須要有方法,用智慧及透過禪修來改變自己的身心。身心清淨、安詳、自在,對物質生活能看破、看淡,就能夠「知足常樂」。能夠知足,心就能夠定下來。心的安定,就是禪修的開始。
一般人不明白這些道理,拚命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追求到物質、名利的享受,人生就很豐富。其實愈追求,心就愈貧窮,古德言:「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人貧能養道,是為貧道人;心貧無智慧,墮入餓鬼身。」所以一個人的貧與富,不是用財富來衡量的;心靈的空虛、煩惱,才是真正的貧窮。
許多有名氣、有財富的人,仍然有很多煩惱,例如:孩子不爭氣,讀書不用功,結交了損友,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樂,變成了流氓,雖有萬貫家財,將來可能落得一場空。或者,一個太太嫌不夠,另外再找二個、三個、四個姨太太,家庭整天吵鬧不休,產生種種煩惱。一般人都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富有的人時時害怕被綁票、勒索,還要請保鏢來保護自己和家庭的安全,行住坐臥都提心吊膽。由此看來,有錢並不一定就等於擁有快樂。
佛法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一般人往往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不知道要將這念心靜下來、定下來。其實有了定力與智慧,即使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生活依然很愉快。假使沒有定力、智慧,不知道精神生活,只知道在物質生活上追求,縱使富可敵國,還是有種種煩惱。
古德常說「知足常樂」,要能知足,生活才能安定、快樂。戰國時代有位隱士顏斶曾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雖然是粗茶淡飯,但是肚子餓的時候,吃什麼東西都津津有味,這就是「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坐在轎車上雖然很神氣,但是遇到單行道時,短短三、四十公尺卻要多繞幾個圈子才到得了,還不如走路輕鬆自在。什麼是「無罪以當貴」?一般人通常認為當官才是貴、事業上有了地位才是貴,其實這種富貴就像花開花謝,轉眼即逝。
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貴?沒有煩惱,時時刻刻保持平靜、寧靜,心中便是一片光明。俗話也說:「平常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如果做了虧心事,表面上衣冠楚楚,心當中卻是愚癡、黑暗,是所謂的「人面獸心」。種了三塗惡道的因,將來就會受三塗惡道的果報,這樣就不是真正的富貴了。
能夠知足常樂,才是真正的富貴。希望達到這個境界,就要看破、放下;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心就能得到安定。若能如此,日常生活就很富足,幸福快樂、自在光明不求自得,這就是禪的生活。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禪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了解禪的義理與妙用後,就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向佛的身、口、意學習,便能真正落實禪的修習。
什麼是「佛之身」?就是佛經所講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些道理、規矩、章法,都是從心中產生出來的。
什麼是「佛之口」?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空說有,橫說豎說,一切言教─包括禪、淨、律、密,漸修法門、頓悟法門等,都是從這念心流露出來的。所以古德說:「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流;一切諸法,無不歸還此法界。」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諸法,都是從實相當中產生出來的。
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諸法最後仍然回歸這念心,離開了這念心,沒有一法可得。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管修習哪一個法門,都是走了遠路,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要等待久遠之後才能得到解脫。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道理都是從我們這念心當中流露出來的;離開這念心來修行,如同捨本逐末。所以永嘉玄覺大師說:「但得本,莫愁末」,「本」指的就是禪心。契悟這念禪心,了解了根本,做什麼都易如反掌,這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貴,才能得到解脫。
《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佛的心,起心動念都是智慧、都是三昧,乃至於神通妙用。為什麼眾生與如來同樣具有這念心,起心動念的果報卻不一樣?這是因為如來契悟了本心,也就是禪心。
禪心,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在定慧當中,清楚明白,隨處作主。眾生的心,念念都在生滅當中,患得患失,貪著財、色、名、食、睡、權勢、地位等。所以,眾生起心動念都是罪過、都是業障。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禪」對我們的人生,實在是太重要了!
「禪與人生」,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來講述:第一,禪與我們的生活;第二,禪與我們的生存;第三,禪與我們的生命。
第一,禪與我們的生活。禪,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真正契悟了禪心,得到禪定,這念心就能經常得到自在,看任何事情都能夠清楚、明白。這就是一種回歸心源的境界,已經契悟了禪,才有這種作用。
一般人不了解禪的道理,心始終在散亂當中,貪求無厭,始終都得不到滿足。因為人的欲望無有窮盡,而物質生活卻非常有限,以有限的物質來滿足人類無窮盡的欲望,是不可能的事情。每個人都在追求物質生活,彼此之間必然會發生衝突、競爭,產生仇恨、鬥爭;甚至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奪利益而發動戰爭。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人的心中有貪、瞋、癡三毒,拚命往外追求物質,執著、煩惱與紛爭便由此而生。
人們之所以會拚命往外追求,乃源自於心裡的空虛、煩悶,為了要填滿空虛、解除自己的煩惱,就在物質生活上找刺激。沒有得到之前,總是貪著追求;得到了以後,就覺得沒有什麼,因此又去追求新的東西……始終都在得失、取捨當中,無法滿足。
物質生活是一種藉由刺激而暫時得到滿足的假相,所以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也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幸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收刺激時,剛開始會覺得很滿足,等到刺激達到飽和點,舒服、快樂的感覺就不見了,甚至會產生副作用,帶來禍患。例如抽煙、吸毒,剛開始覺得很不錯,等到上癮、中毒,想戒除惡習卻戒不掉的時候,就會痛苦不堪,甚至連命都沒有了。
現在一般人貪得無厭地追求物質生活,也是一種慢性中毒,往往愈追求,心裡就愈空虛、愈無法滿足。想把這種慢性中毒戒除,必須要有方法,用智慧及透過禪修來改變自己的身心。身心清淨、安詳、自在,對物質生活能看破、看淡,就能夠「知足常樂」。能夠知足,心就能夠定下來。心的安定,就是禪修的開始。
一般人不明白這些道理,拚命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追求到物質、名利的享受,人生就很豐富。其實愈追求,心就愈貧窮,古德言:「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人貧能養道,是為貧道人;心貧無智慧,墮入餓鬼身。」所以一個人的貧與富,不是用財富來衡量的;心靈的空虛、煩惱,才是真正的貧窮。
許多有名氣、有財富的人,仍然有很多煩惱,例如:孩子不爭氣,讀書不用功,結交了損友,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樂,變成了流氓,雖有萬貫家財,將來可能落得一場空。或者,一個太太嫌不夠,另外再找二個、三個、四個姨太太,家庭整天吵鬧不休,產生種種煩惱。一般人都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富有的人時時害怕被綁票、勒索,還要請保鏢來保護自己和家庭的安全,行住坐臥都提心吊膽。由此看來,有錢並不一定就等於擁有快樂。
佛法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一般人往往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不知道要將這念心靜下來、定下來。其實有了定力與智慧,即使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生活依然很愉快。假使沒有定力、智慧,不知道精神生活,只知道在物質生活上追求,縱使富可敵國,還是有種種煩惱。
古德常說「知足常樂」,要能知足,生活才能安定、快樂。戰國時代有位隱士顏斶曾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雖然是粗茶淡飯,但是肚子餓的時候,吃什麼東西都津津有味,這就是「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坐在轎車上雖然很神氣,但是遇到單行道時,短短三、四十公尺卻要多繞幾個圈子才到得了,還不如走路輕鬆自在。什麼是「無罪以當貴」?一般人通常認為當官才是貴、事業上有了地位才是貴,其實這種富貴就像花開花謝,轉眼即逝。
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貴?沒有煩惱,時時刻刻保持平靜、寧靜,心中便是一片光明。俗話也說:「平常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如果做了虧心事,表面上衣冠楚楚,心當中卻是愚癡、黑暗,是所謂的「人面獸心」。種了三塗惡道的因,將來就會受三塗惡道的果報,這樣就不是真正的富貴了。
能夠知足常樂,才是真正的富貴。希望達到這個境界,就要看破、放下;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心就能得到安定。若能如此,日常生活就很富足,幸福快樂、自在光明不求自得,這就是禪的生活。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173 Listeners
116 Listeners
27 Listeners
1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