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從藝術說歷史,今天要說的是大概沒有人不認識、也都耳熟能詳的梵谷,與那充滿爭議的人生與畫作。
要談梵谷之前,就不能不先提他的故鄉、滿滿是風車與鬱金香的荷蘭。在他出生前的十七世紀,海洋上奔馳的商船中,大概超過一半都懸掛海上馬車夫的三色旗幟,把掙來的利潤送回低地國。就因為這樣的經濟優勢與自由制度、歐洲難得的開放精神,讓荷蘭湧生出像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般偉大的藝術家,只要稍微熟稔西美史的朋友,就能想起倫勃朗、魯本斯、維米爾、哈爾斯等人為首,為荷蘭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不過風光並沒有太久,隨著英國、法國的崛起,荷蘭的光榮逐漸褪去的同時,過去擁有的海外殖民地屢屢遭到奪走,台灣也在這樣的時代中從荷蘭易手進入明鄭時期,首善之地阿姆斯特丹經濟蕭索之際,過往累積的文化與藝術底氣,卻沒有隨之消失。
全名Vincent Willem van Gogh 文森。威廉。梵谷的他,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蘭南部、當地居民多為天主教徒的津德爾特,與一般人印象中不同的,家庭情況與貧窮沾不上任何關係,父親是當地受到尊敬的新教牧師,母親是有藝術天份的婦女,或許這也是梵谷藝術才能源頭?當時牧師收入是足以讓全家人過的上衣食不缺的生活,當然的梵谷當然接受很好的教育,在文學藝術兩方面都展露出不俗的天份,眼鑑於此的父母送他到荷蘭最好的學校去,也就是所謂的英才教育。
可惜的是,梵谷的學習生涯並沒有留下什麼記錄,只知道15歲中斷並回到家鄉,有些學者認為可能是家族遺傳精神疾病發作,更可能是困擾他一生的抑鬱症首次發作,不得不中斷學習。幸虧家族有不少藝術掮客,甚至伯父是當時歐洲最大畫廊~古皮爾藝術公司的董事,這家族背景老實說也真是讓人豔羨不是嗎?經由介紹得以成為賣畫的學徒,開啟與藝術的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