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世界

達摩二入四行觀 1


Listen Later

達磨二入四行觀(一)

若受苦時,當自念言:
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

佛法是心法。而修行學佛者,要如何契悟佛心?如何從眾多道理中,找到扼要、簡明又是正法的道理?
禪宗東土初祖達磨祖師開示的「二入四行觀」,便是契悟佛心的妙法。若能時時刻刻以其中的道理來反照自心,融會貫通,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則行、住、坐、臥無一不是佛法,這一生定能得解脫。
所謂「四行」,即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曰: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高興、歡喜的時候,嘻嘻哈哈地;不如意的時候,哭哭啼啼地,一般人以為這是人之常情,不足為奇。但修行人卻不是這樣,不祇要逢苦不憂、遇樂不喜,還要做到「逢苦不憂,甘心甘受」。若能如此,當下這念心,就是聖心,就是解脫、淨土。
 
如何才能達到逢苦不憂,遇樂不喜?
我們必須知道,今生苦惱的原因,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如今惡業成熟,當然要承受果報;然而果報受後,業障也就消除了。
通達、明瞭這個道理,自然能心生覺照,不隨境轉;面對不如意的境界,心當中無苦無憂,沒有煩惱、沒有取捨,當下這念心就與理相應,就能得到解脫。就如《達磨二入四行觀》所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逢苦不憂,自然能夠消除業障、化解是非。將「冤」轉成同參道友、法親眷屬,就能夠彼此容忍與和合,這就是轉識成智,也是報冤行的道理。 
我們常說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緣有逆緣與順緣兩種,這兩種緣都必須隨順。遇到逆緣,就要以「報冤行」的道理來面對。
「眾生」是眾緣和合所生,是沒有自性的。雖然有形象,卻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存在。進一步的說,不但身體是四大假合、眾緣所生;心也具生、住、異、滅四相,念念不停的生生滅滅著。不祇身體無我,心也是無我。一切眾生本來虛妄,皆是業感所現。眾生在過去造作了善業、惡業,形成善惡的因緣,就是緣起;無論是善業的緣起或是惡業的緣起,只要是緣起就是假相。眾生是眾緣所生,因緣和合即生,因緣離散即滅,並非恒常不變的實體。
故四行觀云:「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禪心世界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More shows like 禪心世界

View all
法師不設限 by 釋小禪

法師不設限

19 Listeners

大慧報告 by DH

大慧報告

1 Listeners

股市隱者 by 隱者

股市隱者

22 Listeners

僧敲月下門 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僧敲月下門

0 Listeners

禪門修證旨要 by 見輝法師

禪門修證旨要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