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達磨二入四行觀(十)
「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
布施中,還要了解「三空」的道理;三空就是「三輪體空」,「三輪」,即布施者、布施的財物、所布施的對象。三輪都是緣起性空,《金剛經》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真正的菩薩不祇了解三空及性淨之理,更要修一切善法,除了布施外,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菩薩行門,行持之後,還要不執著這些法門,方是真正的般若、真正的菩薩。
有人認為布施之後,最好不要留下名字,否則功德就會減少,執著「不留名字,不讓人知道」的功德才殊勝,方稱無相布施。此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執著「這樣的功德才最殊勝」,即是產生了我執、法執。布施的功德在於不僅可利益他人,又能捨去自己的慳貪,且帶動更多人一齊發心,為自利又能利他的菩薩行。
將生命、財產完全布施,心中充滿了恭敬、慈悲、真誠,且別無所求、三輪體空,即是最清淨的布施、最殊勝的功德。
布施是一種「捨」,有大捨、中捨、小捨三種分別:
「大捨如火燭在前」:大捨即是生命、財產皆能施捨,心裡的貪、瞋、癡完全淨化,我執、法執亦完都捨除,不執著能施之人、所施的對象、以及布施之物,與三輪體空之理相應。這就好比火燭在前,能將路途照得清清楚楚、無有障蔽,引導行人於菩提大道上安穩前進。
「中捨如火燭在旁」:中捨就是施恩布德、廣結善緣,目的是為了普度眾生、增長福德智慧。雖是廣修善法中,然而仍是有所求、有所得,未能了達諸法緣起性空之理,未與無為法相應。此即如火燭在旁,雖能照亮前方,卻不如大捨之火燭在前般洞澈十方、通達無礙。
「小捨如火燭在後」:有些人因為時運不濟,或是健康狀況欠佳,為了改善種種的不如意而行布施,希望藉此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這種布施就如同與佛菩薩做生意,心量狹小,故稱為小捨。小捨還是可以增長一些福德,但因為不是清淨的供養,缺少慈悲、智慧,所以屬於有缺漏的福德。這就好像火燭在後,只有些許光亮,前方仍是黑暗不明的,行進中躓礙難行,不易達到目的地。
故知「大捨」是最清淨、殊勝的布施,能、所俱空,與無為法相應,真諦、俗諦、中道第一義諦,皆得圓滿。若能行此大布施,定可速成菩提、究竟安樂。
《雜寶藏經》卷四
從前,有一對貧窮的夫婦,靠著做傭工來維持生計。
一天,丈夫看見一些長者們前往寺院裡參加供僧法會,回到家後,想著、想著,不禁哭了起來,妻子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什麼事讓你這麼傷心呢?」丈夫回答:「唉!看到別人能夠滿心歡喜的供僧修福,而自己卻是貧窮下賤,連修福報的機會都沒有!」妻子便安慰他:「別再傷心了,於事無補,不如把我賣了,賣來的錢就可以布施供養!你看怎麼樣?」丈夫更傷心了:「如果把你賣了,我豈不是更加難過!」於是,妻子想了想,又說:「乾脆我們一起賣身為奴,不僅可以供養,還也可在一起修行。」這下,丈夫也同意了。
於是,夫婦倆找到一個富貴人家,向主人借一筆錢,來辦一場供僧法會,這筆錢如果無法在七天內還清,他們就必須永遠在這戶人家當奴僕。得到了錢後,貧窮的夫婦便開始不眠不休地籌備法會,並且互相勉勵:「現在還能夠隨自己的心意來修福,應該好好把握因緣,往後的一切就很難預料了!」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都已就緒,寺裡卻收到了一個訊息:國王也要在同一天舉行法會。比丘們都認為,應該先將機會讓給窮夫婦,然而,國王知道後,非常憤怒:「是那一家小民,膽敢跟我搶日子!」立刻命令他們改期。這對窮夫婦雖然無奈,卻是堅持不改。
國王不得不召見窮夫婦,要他們說出個理由。窮天婦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的稟告國王,並懇求國王:「我們今生如此窮苦,就是因為過去沒修福報,這輩子恐怕只剩這一天還能自由作主,以後,就沒有機會了,所以我們極力爭取!請求國王成全。」聽了這對夫婦真誠的發心,國王不禁心生憐憫,不但准許他們如期進行法會,更賞賜財寶,還劃了十個村落讓他們居住和管理。
經云:「貧窮布施難」,今世貧窮乃是過去生未廣修福報,布施供養。但也往往因為貧窮使我們更加慳貪,難以割捨,而不斷在貧窮中輪迴。若能清楚明白個中因果,難捨能捨,才能從貧窮中跳脫而出。否則也只有徒自空嘆,又有何用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達磨二入四行觀(十)
「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
布施中,還要了解「三空」的道理;三空就是「三輪體空」,「三輪」,即布施者、布施的財物、所布施的對象。三輪都是緣起性空,《金剛經》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真正的菩薩不祇了解三空及性淨之理,更要修一切善法,除了布施外,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菩薩行門,行持之後,還要不執著這些法門,方是真正的般若、真正的菩薩。
有人認為布施之後,最好不要留下名字,否則功德就會減少,執著「不留名字,不讓人知道」的功德才殊勝,方稱無相布施。此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執著「這樣的功德才最殊勝」,即是產生了我執、法執。布施的功德在於不僅可利益他人,又能捨去自己的慳貪,且帶動更多人一齊發心,為自利又能利他的菩薩行。
將生命、財產完全布施,心中充滿了恭敬、慈悲、真誠,且別無所求、三輪體空,即是最清淨的布施、最殊勝的功德。
布施是一種「捨」,有大捨、中捨、小捨三種分別:
「大捨如火燭在前」:大捨即是生命、財產皆能施捨,心裡的貪、瞋、癡完全淨化,我執、法執亦完都捨除,不執著能施之人、所施的對象、以及布施之物,與三輪體空之理相應。這就好比火燭在前,能將路途照得清清楚楚、無有障蔽,引導行人於菩提大道上安穩前進。
「中捨如火燭在旁」:中捨就是施恩布德、廣結善緣,目的是為了普度眾生、增長福德智慧。雖是廣修善法中,然而仍是有所求、有所得,未能了達諸法緣起性空之理,未與無為法相應。此即如火燭在旁,雖能照亮前方,卻不如大捨之火燭在前般洞澈十方、通達無礙。
「小捨如火燭在後」:有些人因為時運不濟,或是健康狀況欠佳,為了改善種種的不如意而行布施,希望藉此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這種布施就如同與佛菩薩做生意,心量狹小,故稱為小捨。小捨還是可以增長一些福德,但因為不是清淨的供養,缺少慈悲、智慧,所以屬於有缺漏的福德。這就好像火燭在後,只有些許光亮,前方仍是黑暗不明的,行進中躓礙難行,不易達到目的地。
故知「大捨」是最清淨、殊勝的布施,能、所俱空,與無為法相應,真諦、俗諦、中道第一義諦,皆得圓滿。若能行此大布施,定可速成菩提、究竟安樂。
《雜寶藏經》卷四
從前,有一對貧窮的夫婦,靠著做傭工來維持生計。
一天,丈夫看見一些長者們前往寺院裡參加供僧法會,回到家後,想著、想著,不禁哭了起來,妻子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什麼事讓你這麼傷心呢?」丈夫回答:「唉!看到別人能夠滿心歡喜的供僧修福,而自己卻是貧窮下賤,連修福報的機會都沒有!」妻子便安慰他:「別再傷心了,於事無補,不如把我賣了,賣來的錢就可以布施供養!你看怎麼樣?」丈夫更傷心了:「如果把你賣了,我豈不是更加難過!」於是,妻子想了想,又說:「乾脆我們一起賣身為奴,不僅可以供養,還也可在一起修行。」這下,丈夫也同意了。
於是,夫婦倆找到一個富貴人家,向主人借一筆錢,來辦一場供僧法會,這筆錢如果無法在七天內還清,他們就必須永遠在這戶人家當奴僕。得到了錢後,貧窮的夫婦便開始不眠不休地籌備法會,並且互相勉勵:「現在還能夠隨自己的心意來修福,應該好好把握因緣,往後的一切就很難預料了!」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都已就緒,寺裡卻收到了一個訊息:國王也要在同一天舉行法會。比丘們都認為,應該先將機會讓給窮夫婦,然而,國王知道後,非常憤怒:「是那一家小民,膽敢跟我搶日子!」立刻命令他們改期。這對窮夫婦雖然無奈,卻是堅持不改。
國王不得不召見窮夫婦,要他們說出個理由。窮天婦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的稟告國王,並懇求國王:「我們今生如此窮苦,就是因為過去沒修福報,這輩子恐怕只剩這一天還能自由作主,以後,就沒有機會了,所以我們極力爭取!請求國王成全。」聽了這對夫婦真誠的發心,國王不禁心生憐憫,不但准許他們如期進行法會,更賞賜財寶,還劃了十個村落讓他們居住和管理。
經云:「貧窮布施難」,今世貧窮乃是過去生未廣修福報,布施供養。但也往往因為貧窮使我們更加慳貪,難以割捨,而不斷在貧窮中輪迴。若能清楚明白個中因果,難捨能捨,才能從貧窮中跳脫而出。否則也只有徒自空嘆,又有何用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19 Listeners
1 Listeners
2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