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世界

達摩二入四行觀12


Listen Later

達磨二入四行觀(十二)

「檀施既爾,餘五亦然。」
六度之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屬於福德、禪定,而般若波羅密為解脫、智慧之門。六度中的每一度皆須具備般若波羅密,方能圓修福德、禪定、智慧,契悟無上菩提。反之,若無般若智慧,則與道未全相應。
有些受持五戒者,見到沒有受持的人,即瞧不起他,只看到其缺點,因而產生貢高我慢心,如此就是起了我執、法執。持戒的目的是在自我約束、反省及自我提升,去除自己的習氣、我慢及無明;藉由戒法,時時刻刻反照自心,令心清淨。若無般若智慧,而以戒去衡量、稱量他人,那就違反戒法的意義了。
又如有人修布施時,看到別人不布施,就會認為別人慳貪,如此亦是一種我執。或修禪定時,感覺身心愉快、平靜,看到別人沒有禪坐、沒有好的境界,就認為別人不如自己;這樣一起我慢心,就有了我執、法執。
修習六度,必須明白三輪體空及般若的道理,並落實於行住坐臥及一切舉止言行中。若能如此,般若觀照、性淨之理便能自然現前,這樣才是真正的般若--實相般若。
「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眾生的妄想很多,離不開人我、是非,時常患得患失。為了對治煩惱、去除妄想,所以必須修習六度。修習之後,還要不生執著,假如產生「我現在修習六度,別人都不如我!」的想法,那就是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現前,此四相一現前,在日常生活中,即會處處形成障礙。
《六祖壇經》云:「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修行就是要時時刻刻警惕、磨練自己。人生旅程中,有順境、逆境,有同參道友的讚嘆,也有師長的鼓勵;但也會有人批評、毀謗。假若身處順逆諸境而不能保持心中的平靜,這就表示未與性淨之理相應,得不到解脫。
古德云:「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責備我、毀謗我的人,都是我的老師,因為他們指正我的缺點,使我能夠改過,所以不但不氣惱,反而要心生感恩。如此思惟,就能使心量廣大,與道相當。所以,順境能助道,逆境亦能助道。
以此種觀行來檢討、反省、觀照這一念心,不斷地觀照身、口、意三業,一直達到性淨之理現前,如此即是解脫之道。
《大莊嚴論經‧卷第六(三九)》
過去有一個須和多國,王名「薩多浮」。一日,薩多浮王外出遊獵,途中見到一座佛塔,心生歡喜,發起敬信心,便以五錢布施、供養。當時,有一位旃陀羅遙見此景,便自遠處稱唱:「善哉!」薩多浮王聽了,不以為喜反而大怒,便派遺使者把這位旃陀羅捉拿回宮。
憤怒的薩多浮王一見到旃陀羅,就問:「你剛才看到本王只布施小錢,卻稱『善哉』,是在譏笑本王布施太少嗎?」
旃陀羅回答:「請大王允許施予無畏,讓小民能講真心話,我就立即回答。過去,我曾在嶮道中作賊,專門搶人財物。有一次,捉到了一個緊握拳頭的人,我想:『這個人緊握著拳頭不放,手中必定藏著金錢。』便大聲喝斥令他打開拳頭,他卻更加緊握不放。於是,我便拿出弓箭恐嚇他,他雖心生恐懼,仍執意不肯鬆開。我因貪求他手中的金錢,便昧著良心拉開弓箭朝他射去。殺了他之後,我馬上將他的拳頭扳開,從中只取得了一銅錢。這件事令小民大為驚訝,竟然有人寧惜一錢而不惜身命。大王!您現在並沒有受到任何逼惱,卻能將五錢用來布施佛塔,我看了大為讚歎,因而真心說出:『善哉!』」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許多人視錢財如命,難以割捨。因此,若見他人願捨錢財布施,當隨喜讚歎。不管布施的是錢財、個人的時間或智慧;不論布施的數量多與寡,在布施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布施的發心。因為在布施的當下,即是捨除慳貪的心、發起利益他人的心,所以應當讚歎隨喜,增益其發心。如是,不論是布施者、隨喜讚歎者、受施者,皆能生歡喜心,得大福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禪心世界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More shows like 禪心世界

View all
法師不設限 by 釋小禪

法師不設限

19 Listeners

大慧報告 by DH

大慧報告

1 Listeners

股市隱者 by 隱者

股市隱者

22 Listeners

僧敲月下門 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僧敲月下門

0 Listeners

禪門修證旨要 by 見輝法師

禪門修證旨要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