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世界

達摩二入四行觀7


Listen Later

達磨二入四行觀(七)

「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修行人要不做佛求、不做法求、不做僧求、不做眾生求。
不做佛求,即是了知當下這念心,且明白人人都有佛性,成佛非從外求。
不做法求,即是明了一切法從心所生,非由外得。
不做僧求,即是時時刻刻檢討反省,當下這念心清淨、寂照即是,不從外求。
不做眾生求,即是明白眾生皆五蘊所成、四大假合,虛幻不實;只有當下這一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寂照一如,才是真實不虛的。度眾生,不做度眾生想,即是不做眾生求。例如,釋迦牟尼佛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卻說未曾度化任一眾生,就是不做眾生求的最好的證明。
但雖是無所求,為了建設道場、普度眾生,也不妨礙有所求;雖然有所求,又歸於無所求,這念心始終安詳自在,求而無求、念而無念、行而無行,方為真正的隨順菩提道行,才是「無所求行」的真義。
藕益大師《十大礙行》的內容:(十不求行原文):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在身體健康上來說,不要總希望自己不得病,永無病苦。身體不得病,就會產生貪慾的念頭,名利色食睡,五欲一齊來。貪慾念起,一定會破戒,退失自己無上道心。如果能知道病痛本來是空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末病魔也就無法折磨我了。所可以以病苦為良藥,因為它能對治自己貪慾之病,是名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在處世接物上來說,不要總希望沒有困難,一帆風順。處世無困難,就會產生吾慢貢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驕傲心起,一定會欺壓別人,藐視真理。如果能知道困難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又何必對困難耿耿於懷呢?可以以患難為解脫,因為不起驕傲心,則於人於理能順正過,是名解脫。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在智慧參究上來說,不要總希望自己老是聰明,一學就會,一想就通,沒有障礙。自認為聰明,就會產生急躁求進的情緒,貪多圖快,急於求成。急躁心起,一定會認為自己修行到某種地步,應得到某種效應了。如果能知道障礙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這些障礙也就不戰自降了。可以以障礙為逍遙,因為穩步求進,不會因急誤事,欲速不達,是名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為法侶。在日常修行上來說,不要總希望沒有魔難,太平無事。修行無魔難,就會逐步退失精進的願心。願心似劍,魔難如礪。志願不堅,一定會認為自己證悟到某種地步,應得到某種智慧了。如果能知道魔難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這些魔難也就不能來惱亂我了。所謂:‘知幻即離'。反可以以群魔為法侶,因為魔難是反面教員,考驗我們道心是否堅固,是名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在計劃辦事上來說,不要總希望順順利利,容易成功。辦事常順遂,就會產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藐視一切,自尊自誇。狂妄自大,一定會認為自己比別人都有能耐,落入能所牢獄。如果能知道成敗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就可以明確到:所謂成功只是果報而已,並不全是因為個人有什麼大的能耐。反可以以事難為安樂,因為不落能所隨緣而精進,跳出煩惱,是名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在朋友交往上來說,不要總希望朋友能給我些什麼,幫我些什麼。交友思得利,就會產生貪慾執著的心理,心有染著,何能清淨。心有染著,一定會老去找別人的短處、不是,分別相起。如果能知道交情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就可以明確到:所謂交情的深淺也只是果報而已,並不全是因為個人有什麼特別引人之處。可以以弊交為資糧,因為有惡因緣,反會激起自己懺悔行善,是名資糧。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在人事處理上來說,不要總希望人人都能尊敬我,依從我。人人都順從,就會產生驕傲自大,孤芳自賞的優越感,好比觀天井蛙,夜郎自大。孤芳自賞,一定會老覺得自己總是對的,執著心起。如果能知道別人的順從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就可以明確到;所謂別人的順從與否也只是因緣的果報而已,並不全是由於自己都做對了。反可以以逆人為園林,因為有不如心的人,所以要以去除人我之相的修行來對治,如是修行,廣樹功德,是名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在利益他人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能得到好報,得到讚揚。做事希圖報,就會產生貪圖福報,斤斤計較之心,何況福報還有用盡的時候。貪著圖名,一定會想宣揚自己的名氣,我相熾燃。貪著圖名,一定會想宣揚自己的名氣,我相熾燃。如果能知道德行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就可以明確到;所謂好名聲只是因緣的果報而已,並不全是由於現在自己萬事都做得好了。反可以以市德為棄屣,因為沽名釣譽終成虛話,反因此而造業,極應棄之,是名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在有利可圖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自己能沾點光,得到點好處。有利想沾光,就會產生癡心妄想,甚至造惡,殺盜淫妄,詐陷毀傷。癡心貪財,一定會被那非法非分之財毀掉自己苦修的德行。如果能知道世利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就可以明確到;所謂世利只是因緣的果報而已,並不全是由於自己本事大而掙來,同時也就不會再去盲目地追求它了。反可以以疏利為富貴,因為富貴由佈施作善而來,而疏利正是佈施,是名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在誤解受抑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自己能通過申辯而得到諒解,重新受人重視。受抑思申明,就會產生人我分別,怨憎之心,我相不除,佛道難成。人我心起,一定會產生怨恨的心情,嗔恨的業火會燒去自己功德之林。如果能知道受抑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就可以明確到:所謂受抑只是果報而已,並不全是由於自己的過錯。這樣對受抑和誤解也會泰然處之,靜以待變。反可以以受抑為行門,因為受抑與誤解,要靠忍辱精進力來度,衣如來衣,這正是修行之門,是名行門。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禪心世界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More shows like 禪心世界

View all
法師不設限 by 釋小禪

法師不設限

19 Listeners

大慧報告 by DH

大慧報告

1 Listeners

股市隱者 by 隱者

股市隱者

22 Listeners

僧敲月下門 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僧敲月下門

0 Listeners

禪門修證旨要 by 見輝法師

禪門修證旨要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