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世界

達摩二入四行觀8


Listen Later

達磨二入四行觀(八)

「稱法行: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性者,空也。我們的本心本性,不但要「空」,還要「淨」,淨就是清淨,心中沒有貪、瞋、癡、邪見,即稱「性淨」。
修行過程中,從外面的種種加行、戒行……等事相上用功;到最後,持戒無戒相可得,修行無能所可修,修善之後亦不生執著,此即是無為法、性淨之理,為佛法中最高的理,也是真正的法。
「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菩提心、涅槃心、無為法中,無人我、是非、佛魔、凡聖……,無一切名相、形相,無一切染著,無此無彼;此即是實相,也就是佛心。
將此性淨之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返觀覺照,行住坐臥不離此心,就是「稱法行」。
「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眾生本來即是空性,無一眾生可得;如果執著有眾生可度,就落入有為法、生滅法,與性淨之理不相應。性淨之理是無眾生相、一法不立的,如果執著眾生相,這念心就有了染污、塵垢。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毛髮、指甲、筋骨,屬於地大;血液、便屎、口水,屬於水大;出入息屬於風大;熱量屬於火大。如此一經分析歸納,即知色身是虛妄不實的假相,沒有一個主宰及主體性的存在。
心法中,受、想、行、識,也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受』就是感受,有感受就有苦、樂,而苦、樂是一種相對的境界;甲認為是苦的,乙卻認為是樂;乙認為是樂的,甲卻認為是苦。例如,抽菸對甲而言,是件很快樂的事,但乙聞到菸味卻頭昏眼花。故知苦、樂並非永恒不變的實體,是虛妄不實的相對境界。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
有智慧的人,若能瞭解這些道理,而且深具信心,就應該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稱量依循此性淨之理,觀照身心、用功行持。
《阿育王經.卷第九.優波笈多弟子因緣第八.我見婆羅門因緣》
有位優波笈多尊者在摩偷羅國的那哆婆哆寺宣說法要,這位尊者以其大慈悲、大智慧、大禪定,以種種善巧方便化度無量眾生,並令弟子蒙獲法益證阿羅漢果者無數;每當他度化一人證得阿羅漢果,就令對方取籌擲入石窟。
當時,有一位思辯敏銳的婆羅門,因為學習婆羅門教義,將四大五蘊積聚之假我誤認為實我,因此常生起堅固的我見,使他在人我得失、愛憎取捨之間煩煩惱惱、痛苦煩悶不已。有一天,他向一位佛弟子請教:「是否有人能夠漏盡惑業,不再痛苦煩惱,生死自在呢?」那位佛弟子了解他的煩惱,並聽聞尊者度人無數,就勸告他:「你當前往哆婆哆寺,那裡有位優波笈多尊者常為人開示無我之要義,你不妨向尊者請教法要。」
這位婆羅門就依言來到寺中,此時,尊者正為四眾弟子開示說法,尊者見到婆羅門來,就示意他一起聽法,並為他宣說無我偈:
世間無有我 亦復無我所
無人無壽命 唯有生死心
婆羅門聽聞尊者宣說無我法要,省悟自己因執著錯誤的見解,以致不斷輪迴痛苦煩惱中,因此發心跟隨尊者出家修行。尊者為他廣說佛法要義,婆羅門精進不懈思惟真理,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尊者知道這位弟子已漏盡煩惱、所作已辦,就依照慣例,令他取籌一枚放置於石室中。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唯有靈知靈覺的這念心才是真實的自己。修行學佛要超凡入聖、解脫自在,時時都要覺察覺照,一旦內心落入人我是非、榮辱得失、愛憎取捨……的念頭,都要看淡、放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日久功深,內心自然能安住在這念不生不滅的真心,遠離我執、我見之黑暗,邁向光明的菩提涅槃大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禪心世界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More shows like 禪心世界

View all
法師不設限 by 釋小禪

法師不設限

19 Listeners

大慧報告 by DH

大慧報告

1 Listeners

股市隱者 by 隱者

股市隱者

22 Listeners

僧敲月下門 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僧敲月下門

0 Listeners

禪門修證旨要 by 見輝法師

禪門修證旨要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