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達磨二入四行觀(九)
「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
『法體』即是性淨之理。法體無慳貪,為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生命、財產都應當行檀捨施。
『檀捨施』,即是六波羅密中的布施波羅密。釋迦牟尼佛曾說: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其捨身命的地方。世尊心無慳貪,不僅是外在的財產,既使是自己的生命,只要是為了眾生,一切都可以布施,這就是法體無慳的最好證明。佛法云:「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具足布施的心,才能修福慧,沒有布施的心,福德不容易增長。
布施即是捨除慳貪,如果有慳貪的心,就要修布施行。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能將心中的慳貪捨除。
其實,我們的色身、財產,皆非永恒不變的,然而,人們就是放不下,貪愛色身因而產生執著、慳貪,與性淨之理無法相應。
所以,為了使性淨之理時時刻刻現前,便須磨練自己,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甚至為了眾生,生命也可以布施。如此,慳貪的習氣捨離,性淨之理自然現前。
「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
佛陀的弟子舍利弗,過去世中因明瞭「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的道理,曾發願修菩薩行、普度眾生。舍利弗發菩薩心的同時,震動了天上的魔宮;魔王有意考驗舍利弗是不是真正的發心,就化身成一位小孩,在舍利弗必經的路旁哭泣。
舍利弗見到哭泣的小孩,慈悲的問他為什麼哭泣?
小孩說:「我的問題不是你能解決的,只有真正發菩薩心的人,才能解決我的痛苦!」
舍利弗心想,這正是修菩薩行的機會,就很高興的對小孩說:「你儘管說,我就是發菩薩心,要代眾生受苦、為眾生解除苦惱的人!」
小孩幽幽地說:「我的母親兩隻眼睛都瞎了,醫生開一個處方,需要真正發菩薩心的人的眼睛,才能治好她的眼睛。我四處尋找,未曾找到真正發菩薩心的人。唉!看來母親的眼睛是無藥可救了。」
舍利弗說:「我是真正發了菩薩心的人,我的眼睛可以送給你的母親治病。」
說畢,就將眼睛挖出,送給小孩。小孩接過眼睛,看過之後,說道:「哎呀,真糟糕,你挖的是右眼,母親的病要左眼才能治好!」
舍利弗聽了,又將左眼挖下來交給小孩。沒想到,小孩接過左眼,湊近鼻子聞一聞後,大聲叫道:「這眼睛是臭的,一定是你發的菩薩心不夠真誠!」
舍利弗一聽楞住了,心想,一雙眼睛都布施了,卻還被批評眼睛是臭的,眾生真是太難度化,菩薩行太難修持了,乾脆證阿羅漢果就好了。舍利弗便因「心有吝惜」而退失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為了普度眾生,三千大千世界無處不是佛陀捨身施命之處,真正做到『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實為布施波羅蜜圓滿成就的示現。
《雜寶藏經.卷六(七六)七種施因緣》
佛陀為大眾開示有七種布施,可獲殊勝果報。
一是眼施,時常以慈悲、關懷之眼,對待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而不以凶惡的眼神對待。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這是第一種布施的果報。
二是和顏悅色施,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顯現出皺眉蹙額的面色神情。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端正相貌;未來成佛,得真金色身,這是第二種布施的果報。
三是言辭施,對待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說柔和悅人的柔軟語,不說粗惡語。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辯才無礙,有所言說人皆信受;未來成佛,得四辯才(義無礙辯、法無礙辯、辭無礙辯、應無礙辯),這是第三種布施的果報。
四是身施,對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恭敬承迎禮拜。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端正色身,身相高大莊嚴,為人所敬重;未來成佛,身如高大的尼拘陀樹(今稱孟加拉榕),無人能見其頂,這是第四種布施的果報。
五是心施,雖然力行以上四種布施,但內心卻不溫和良善,就不能稱為真正的布施。以溫和良善之心、感恩恭敬之心深重供養,就稱為心施。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夠得明瞭心、不癡狂心;未來成佛,得一切種智心,這是第五種布施的果報。
六是床座施,如果見到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為他們鋪設床座,讓他們得以休息安坐,乃至於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他們坐。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夠常得尊貴的七寶床座;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這是第六種布施的果報。
七是房舍施,讓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可以在屋舍中自在地行住坐臥。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夠受用自然而成的宮殿舍宅;未來成佛,能得諸種禪定及無量三昧功德屋宅,這是第七種布施的果報。
以上七種布施,能獲得如此殊勝之功德果報。
行菩薩道,度化眾生,布施為第一。佛陀所開示的七種布施,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落實的布施善行。《法華文句記》云:「凡夫之人,一毫之善,徑成佛因。」時時懷著利益他人的心,放下人我的分別、比較,在待人接物的每個當下,以平等、清淨、歡喜的心,透過身、口、意成就布施的善法,令眾生歡喜。如此不僅能擴展自己的心量,增長慈悲利他之心,更能利益他人,廣結善緣,自他兩利,成就布施的殊勝功德。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達磨二入四行觀(九)
「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
『法體』即是性淨之理。法體無慳貪,為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生命、財產都應當行檀捨施。
『檀捨施』,即是六波羅密中的布施波羅密。釋迦牟尼佛曾說: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其捨身命的地方。世尊心無慳貪,不僅是外在的財產,既使是自己的生命,只要是為了眾生,一切都可以布施,這就是法體無慳的最好證明。佛法云:「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具足布施的心,才能修福慧,沒有布施的心,福德不容易增長。
布施即是捨除慳貪,如果有慳貪的心,就要修布施行。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能將心中的慳貪捨除。
其實,我們的色身、財產,皆非永恒不變的,然而,人們就是放不下,貪愛色身因而產生執著、慳貪,與性淨之理無法相應。
所以,為了使性淨之理時時刻刻現前,便須磨練自己,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甚至為了眾生,生命也可以布施。如此,慳貪的習氣捨離,性淨之理自然現前。
「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
佛陀的弟子舍利弗,過去世中因明瞭「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的道理,曾發願修菩薩行、普度眾生。舍利弗發菩薩心的同時,震動了天上的魔宮;魔王有意考驗舍利弗是不是真正的發心,就化身成一位小孩,在舍利弗必經的路旁哭泣。
舍利弗見到哭泣的小孩,慈悲的問他為什麼哭泣?
小孩說:「我的問題不是你能解決的,只有真正發菩薩心的人,才能解決我的痛苦!」
舍利弗心想,這正是修菩薩行的機會,就很高興的對小孩說:「你儘管說,我就是發菩薩心,要代眾生受苦、為眾生解除苦惱的人!」
小孩幽幽地說:「我的母親兩隻眼睛都瞎了,醫生開一個處方,需要真正發菩薩心的人的眼睛,才能治好她的眼睛。我四處尋找,未曾找到真正發菩薩心的人。唉!看來母親的眼睛是無藥可救了。」
舍利弗說:「我是真正發了菩薩心的人,我的眼睛可以送給你的母親治病。」
說畢,就將眼睛挖出,送給小孩。小孩接過眼睛,看過之後,說道:「哎呀,真糟糕,你挖的是右眼,母親的病要左眼才能治好!」
舍利弗聽了,又將左眼挖下來交給小孩。沒想到,小孩接過左眼,湊近鼻子聞一聞後,大聲叫道:「這眼睛是臭的,一定是你發的菩薩心不夠真誠!」
舍利弗一聽楞住了,心想,一雙眼睛都布施了,卻還被批評眼睛是臭的,眾生真是太難度化,菩薩行太難修持了,乾脆證阿羅漢果就好了。舍利弗便因「心有吝惜」而退失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為了普度眾生,三千大千世界無處不是佛陀捨身施命之處,真正做到『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實為布施波羅蜜圓滿成就的示現。
《雜寶藏經.卷六(七六)七種施因緣》
佛陀為大眾開示有七種布施,可獲殊勝果報。
一是眼施,時常以慈悲、關懷之眼,對待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而不以凶惡的眼神對待。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這是第一種布施的果報。
二是和顏悅色施,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顯現出皺眉蹙額的面色神情。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端正相貌;未來成佛,得真金色身,這是第二種布施的果報。
三是言辭施,對待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說柔和悅人的柔軟語,不說粗惡語。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辯才無礙,有所言說人皆信受;未來成佛,得四辯才(義無礙辯、法無礙辯、辭無礙辯、應無礙辯),這是第三種布施的果報。
四是身施,對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恭敬承迎禮拜。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端正色身,身相高大莊嚴,為人所敬重;未來成佛,身如高大的尼拘陀樹(今稱孟加拉榕),無人能見其頂,這是第四種布施的果報。
五是心施,雖然力行以上四種布施,但內心卻不溫和良善,就不能稱為真正的布施。以溫和良善之心、感恩恭敬之心深重供養,就稱為心施。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夠得明瞭心、不癡狂心;未來成佛,得一切種智心,這是第五種布施的果報。
六是床座施,如果見到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為他們鋪設床座,讓他們得以休息安坐,乃至於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他們坐。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夠常得尊貴的七寶床座;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這是第六種布施的果報。
七是房舍施,讓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可以在屋舍中自在地行住坐臥。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夠受用自然而成的宮殿舍宅;未來成佛,能得諸種禪定及無量三昧功德屋宅,這是第七種布施的果報。
以上七種布施,能獲得如此殊勝之功德果報。
行菩薩道,度化眾生,布施為第一。佛陀所開示的七種布施,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落實的布施善行。《法華文句記》云:「凡夫之人,一毫之善,徑成佛因。」時時懷著利益他人的心,放下人我的分別、比較,在待人接物的每個當下,以平等、清淨、歡喜的心,透過身、口、意成就布施的善法,令眾生歡喜。如此不僅能擴展自己的心量,增長慈悲利他之心,更能利益他人,廣結善緣,自他兩利,成就布施的殊勝功德。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19 Listeners
1 Listeners
2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