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尉天驄大二那一年,他的姑丈任卓宣把他找了去,說:「天驄啊,你愛寫文章,我們有一份刊物,讓你來辦行不行?」
尉天驄是一個抗日烈士的遺族,跟著國民政府的軍隊來到台灣,靠一點補貼過活,怎麼有錢辦刊物呢?但他年輕氣盛,心中有許多不平之氣要發,在戒嚴的報紙管制根本沒有機會發表文章,能有自己的園地,太好了。
「辦刊物可以啊。可是我沒有錢。」他直率的答。他的姑丈說:「那錢的事,我想想辦法。」
任卓宣原是共產黨員,後來轉投國民黨,成為研究馬列主義、三民主義的專家,筆名葉青,來了台灣,與中國文藝協會辦了一份反共文藝刊物《筆匯》,是八開的報紙型小刊物,任卓宣當發行人。可是文藝協會內部複雜,互相鬥爭,在報紙上打筆仗,他一氣之下乾脆把刊物給收了,打算交給年輕人來辦。
尉天驄才大二,平時在報紙投稿發表點文章,也沒有經驗,卻有一股無畏的勇氣,他找了同為烈士遺族的好朋友:劉國松和郭楓,當時劉國松剛從師大美術系畢業,在基隆教書,可以幫他設計封面,寫西方藝術新流派的介紹;郭楓在台南,和南部的文人熟識,幫他約詩文創作;再加上大學同學許國衡,對西方現代文學挺熟,就開始籌劃起來。此時姑姑尉素秋看他熱血籌辦,唯獨缺錢,很是義氣,就起了一個會,標了五萬塊,存在任卓宣辦的帕米爾書店裡,讓他可以支取,作為印刷編輯費。在公務員薪水才幾百塊的當時,五萬塊可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就這樣,一份由年輕人辦的全新文藝刊物出現了。為了表示和過去的《筆匯》不同,又不能改名,於是尉天驄乾脆加一個前稱,叫「革新號《筆匯》」。
劉國松每期介紹西方藝術流派,許國衡介紹文學作家,但總是不能沒有自己的創作啊,於是他到處約稿,問人家:「你們那裡有沒有會寫的?」
有一天,他碰到一個讀大學中文系的朋友,又問人家:「有沒有認識會寫的?」
那人回的乾脆:「有啊,你也認識的。我們中學同班同學。」這個人中學比尉天驄低一屆,跟後來的小說家古龍同班。古龍調皮搗蛋,常常去尉天驄的教室玩,還被他打過。
「那你幫我跟約稿啊。」他不假思索的說。
革新號第一期在1959年5月4日出刊了。沒多久,大三的暑期成功嶺集訓開始,他就去了台中。他把編務交給許國衡、劉國松他們。有一次,他在成功嶺看到一篇小說稿寫得不錯,叫〈麵攤〉,就寫信給朋友叫他們給發表了。三個月之後,他集訓回來,聽說〈麵攤〉的反應很好,找了編輯說:「他的小說寫得很新,很好,我們約他來見面聊聊啊。」
他們就說:「他的頭很大,外號叫大頭。」
一見面,他拍著對方的頭說:「王八蛋,原來是你啊。」雙方早已認識。那人是陳永善。
陳映真當時似乎無意於以小說家為職志,只是在朋友的邀約下,把自己大一國文的作文,和英文小說的試寫,改成了中文,就成了短篇小說〈我的弟弟康雄〉和〈麵攤〉。卻不料因此成名,文學評論家姚一葦大為欣賞。
陳映真知道他們正在約稿,也把白先勇一起找來了,幫《筆匯》寫稿。
在反共文學政策當道,思想荒蕪的年代,有這麼一群文學的同好,可以一寫作聊天,一起辦雜誌,找思想的出路,是多麼開心的事。
剛開始,大家還有稿費,幾期後經費用完了,每一次出雜誌都得傷腦筋,但似乎大家還是互相約稿,討論創作,批評笑鬧,搞得不亦樂乎。
尉天驄還記得,大家都窮,他就買了白菜、豬肉、豆腐、蘿蔔燉成一大鍋,大家一塊兒吃。有個作家叫葉泥,是回教徒,不吃豬肉。尉天驄老是叫他一定要偷偷嚐一塊豬肉。後來有人就問他說:「為什麼尉天驄叫你寫稿,你都乖乖交稿,又沒稿費啊。」那葉泥就回答說:「你不知道,那尉天驄是無賴,他約的稿子如果沒有交,他就說要買一條火腿掛在我家門口……。」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請看楊渡著《有溫度的台灣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o5oh1e309r0925hp6hr1bb/comments
4.5
1111 ratings
尉天驄大二那一年,他的姑丈任卓宣把他找了去,說:「天驄啊,你愛寫文章,我們有一份刊物,讓你來辦行不行?」
尉天驄是一個抗日烈士的遺族,跟著國民政府的軍隊來到台灣,靠一點補貼過活,怎麼有錢辦刊物呢?但他年輕氣盛,心中有許多不平之氣要發,在戒嚴的報紙管制根本沒有機會發表文章,能有自己的園地,太好了。
「辦刊物可以啊。可是我沒有錢。」他直率的答。他的姑丈說:「那錢的事,我想想辦法。」
任卓宣原是共產黨員,後來轉投國民黨,成為研究馬列主義、三民主義的專家,筆名葉青,來了台灣,與中國文藝協會辦了一份反共文藝刊物《筆匯》,是八開的報紙型小刊物,任卓宣當發行人。可是文藝協會內部複雜,互相鬥爭,在報紙上打筆仗,他一氣之下乾脆把刊物給收了,打算交給年輕人來辦。
尉天驄才大二,平時在報紙投稿發表點文章,也沒有經驗,卻有一股無畏的勇氣,他找了同為烈士遺族的好朋友:劉國松和郭楓,當時劉國松剛從師大美術系畢業,在基隆教書,可以幫他設計封面,寫西方藝術新流派的介紹;郭楓在台南,和南部的文人熟識,幫他約詩文創作;再加上大學同學許國衡,對西方現代文學挺熟,就開始籌劃起來。此時姑姑尉素秋看他熱血籌辦,唯獨缺錢,很是義氣,就起了一個會,標了五萬塊,存在任卓宣辦的帕米爾書店裡,讓他可以支取,作為印刷編輯費。在公務員薪水才幾百塊的當時,五萬塊可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就這樣,一份由年輕人辦的全新文藝刊物出現了。為了表示和過去的《筆匯》不同,又不能改名,於是尉天驄乾脆加一個前稱,叫「革新號《筆匯》」。
劉國松每期介紹西方藝術流派,許國衡介紹文學作家,但總是不能沒有自己的創作啊,於是他到處約稿,問人家:「你們那裡有沒有會寫的?」
有一天,他碰到一個讀大學中文系的朋友,又問人家:「有沒有認識會寫的?」
那人回的乾脆:「有啊,你也認識的。我們中學同班同學。」這個人中學比尉天驄低一屆,跟後來的小說家古龍同班。古龍調皮搗蛋,常常去尉天驄的教室玩,還被他打過。
「那你幫我跟約稿啊。」他不假思索的說。
革新號第一期在1959年5月4日出刊了。沒多久,大三的暑期成功嶺集訓開始,他就去了台中。他把編務交給許國衡、劉國松他們。有一次,他在成功嶺看到一篇小說稿寫得不錯,叫〈麵攤〉,就寫信給朋友叫他們給發表了。三個月之後,他集訓回來,聽說〈麵攤〉的反應很好,找了編輯說:「他的小說寫得很新,很好,我們約他來見面聊聊啊。」
他們就說:「他的頭很大,外號叫大頭。」
一見面,他拍著對方的頭說:「王八蛋,原來是你啊。」雙方早已認識。那人是陳永善。
陳映真當時似乎無意於以小說家為職志,只是在朋友的邀約下,把自己大一國文的作文,和英文小說的試寫,改成了中文,就成了短篇小說〈我的弟弟康雄〉和〈麵攤〉。卻不料因此成名,文學評論家姚一葦大為欣賞。
陳映真知道他們正在約稿,也把白先勇一起找來了,幫《筆匯》寫稿。
在反共文學政策當道,思想荒蕪的年代,有這麼一群文學的同好,可以一寫作聊天,一起辦雜誌,找思想的出路,是多麼開心的事。
剛開始,大家還有稿費,幾期後經費用完了,每一次出雜誌都得傷腦筋,但似乎大家還是互相約稿,討論創作,批評笑鬧,搞得不亦樂乎。
尉天驄還記得,大家都窮,他就買了白菜、豬肉、豆腐、蘿蔔燉成一大鍋,大家一塊兒吃。有個作家叫葉泥,是回教徒,不吃豬肉。尉天驄老是叫他一定要偷偷嚐一塊豬肉。後來有人就問他說:「為什麼尉天驄叫你寫稿,你都乖乖交稿,又沒稿費啊。」那葉泥就回答說:「你不知道,那尉天驄是無賴,他約的稿子如果沒有交,他就說要買一條火腿掛在我家門口……。」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請看楊渡著《有溫度的台灣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o5oh1e309r0925hp6hr1bb/comments
672 Listeners
187 Listeners
733 Listeners
37 Listeners
128 Listeners
11 Listeners
310 Listeners
408 Listeners
343 Listeners
103 Listeners
230 Listeners
30 Listeners
40 Listeners
68 Listeners
2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