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里最能干的人,是不是也最疲惫?很多管理者承认这种现象,也明知这样不对,但是依然不断在重复发生。
公司最宝贵的'快牛',正在被我们亲手'鞭打',最终会因为承受不了,而离开。
"能者多劳"这个看似合理的管理逻辑,但这个逻辑下,为什么又经常会出现"能者多伤"的情况呢?
最优秀的员工反而最容易感到疲惫?能力最强却最累?最信任的人,反而最可能悄悄准备离职?
这些问题,指向的都是能力强的、优秀的员工,这就不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了,而是管理思维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
管理思维当中,一旦把"人"当成了"零件" ,高绩效员工就是机器中最高效的"零件"。于是,我们不断给这个"零件"加压,期待它产出更多,把所谓的“理性”,其实是"工具化的理性"取代了"对人的关心",那鞭打快牛的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而且,更可怕的是,我观察到,这种鞭打快牛的管理方式的代价往往很难在短期内被察觉到。
因此,带来的损失,大多数是隐性的损失。最典型的就是,优秀的员工他们在工作中规避的风险、指导新人带来组织能力提升,这些没有办法被量化的价值最容易被忽视掉。反而,由于他们是优秀的,是“快牛”,就让他们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他们的创造力、热情就会慢慢的降低。
而且管理者一旦迷恋于用“鞭打快牛”的方法,过度依赖少数人,还会导致整体组织能力的退化,最终必定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我觉得,真正要思考的,不是总研究如何去"鞭打快牛",而是要研究如何形成你需要的工作的“场”,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然生长的“场”。这个才是对于解决“鞭打快牛”困境的根本解。
要让"快牛"的隐性贡献显现出来。比如,让他们更多的指导新人、优化流程、规避风险,让他们的这些付出能够被看见,价值能够被认可。 不要一味的逼他们的业绩,让他们的收入结构更完整,不能只是靠业绩拿钱,其他的工作价值如何从收入上体现出来,这是要研究出方案的,另外,他们休息时间应当更加充分。这样建立一个更好的能量循环的“场”,推动整个团队的持续进步。
正如同,经常会说的一个观点,最好的管理者,是让团队感觉不到管理的存在,因为他们已经内化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正确的"能者多劳"的模式,不应该是简单的业绩累加,或者机械的叠加任务量,而应当是价值创造的自然流动,是造势,是建立组织能力提升的“场”。
鞭打快牛的组织生态该结束了,应当创造一个"快牛"能够自由奔跑的“场”。